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恶搞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从前几年流行的PS换头游戏,到如今恶搞视频的汹涌而至,恶搞因其娱乐性、搞笑性的特点迅速传播开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不少低级趣味的,甚至有违公众道德的恶搞视频开始蔓延,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滥用恶搞自由的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靡网络虚拟世界的“恶作剧”“搞笑”(恶搞)之风,由于开始蔓延到了“红色经典”和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终于在前不久遭遇了一次强烈反弹:光明日报社邀集新闻、影视、网络以及高校的部分知名人士,召开了一次“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与会者从道德、法律、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无节制恶搞的种种危害,一致呼吁要“刹住恶搞之风”。单从形式上看,“恶搞”作品基本上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产物,有拍摄、剪辑和拼凑的视频、图片或者文字、叙事等;从内容上看,这类作品往往是对现实的反讽、颠覆和解构,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平民化等…  相似文献   

3.
《现代交际》2007,(3):48-49
[导言]恶搞,又称Kuso(库索),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恶作剧自古有之,但当它插上IT技术的翅膀,再驶上网络传播的高速公路,便一发不可收拾。胡戈的“馒头”把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带入了鼎盛时期,接下来恶搞之风愈刮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作品里的人物到现实生活中的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终于有一天,有人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4.
“恶搞”源于日语词Kuso,音译为“酷索”,其本意是指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个超烂游戏时可以玩得开心的策略。其后语义不断丰富,被当作“搞笑”、“好笑”的意思来使用,甚至成为骂人的口头禅。本文从道德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恶搞红色经典对社会道德的危害及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5.
KUSO文化与网络群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末,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惊天血案》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作者以幽默讽刺的风格对某导影拍摄的影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在网上受到热烈的追捧,引发了网络“恶搞”的浪潮。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恶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时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2005年是“PK”年,那么2006年就是当之无愧的“恶搞”年。年初,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电影《无极》开始,“恶搞才是王道”,成了网络的一句流行语。之后,恶搞文章、恶搞图片、恶搞音乐、恶搞影片、恶搞名人事件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简直是无处不“恶搞”。作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恶搞在这个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中,因作品所具有的娱乐性以及解构权威、颠覆传统、挑战精英所带来的快感,已经得到广泛流传并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络娱乐形式之一。但是,正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根植于网络的恶搞也同样利弊共存。在一些恶搞…  相似文献   

7.
2006,被"恶搞"的一年2006年,是一个"恶搞"井喷年,从胡戈扔出一个馒头的血案起,恶搞便像瘟疫一样在整个互联网蔓延,在成为2006年度最流行的词汇时,也成了一种最流行的文化现象。当年,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恶搞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些目瞪口呆。恶搞之风不仅席卷了所有上映的大片,而  相似文献   

8.
近来,恶搞之风越刮越烈,与此同时,恶搞也成为滋生侵权的温床,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无一幸免.恶搞是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玩过火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保持轻松幽默的同时,恶搞要把握的界限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恶搞《无极》而来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电影届轰动一时,这揪出了一个潜山隐踪的恶搞奇材——胡戈  相似文献   

10.
恶搞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在中西文化中的传承 时下流行网络"恶搞",有人将之称为时尚,属于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征候,这是很有道理的.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既然属于文化,总有它的渊源,深究起来,恶搞在中西文化史上都有其深远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的井喷式增长,短视频平台已成为用户展示自我、塑造形象的重要媒介。乡村青年在技术和平台的双重赋权下成为用户规模扩大的增长极,城乡经济的差异、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流量为王"的规训使乡村青年急于在短视频平台快速聚集流量,完成个人形象塑造与输出,囿于自身学历、能力和媒介素养等多维因素,低俗、恶搞、扮丑等土味形象成为乡村青年的普遍表演策略。土味形象不仅影响公众对乡村青年群体形象认知,也在诱使乡村青年群体走向利益的"单行道"。主流媒体加大报道力度、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把关、地方政府提供发展渠道,打破"城市—乡村"的二元框架,才能使乡村青年正确融入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和中国青年发展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恶搞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在中西文化中的传承时下流行网络“恶搞”,有人将之称为时尚,属于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征候,这是很有道理的。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既然属于文化,总有它的渊源,深究起来,恶搞在中西文化史上都有其深远的传承。日常生活是平庸、琐碎的,于是人们创造节日,从中获得快乐,补充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的源泉就在于恶搞。从这一角度分析问题的是巴赫金,不过这位理论家使用了另外的一个词语叫“狂欢”,其实这两个词意在汉语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西方的狂欢节实际上就是恶搞。狂欢的最高原则是“笑”,各种表演、言语都是以笑为主要原则,而且这种笑是全民…  相似文献   

13.
网络恶搞:青少年集体狂欢的新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恶搞的风浪甚嚣尘上,它已成为青少年疯狂追捧的对象.本文以大众传播学、网络心理学、哲学、文化社会学、经济学的多维视角,深刻阐述当代青少年热衷追捧网络恶搞的原因,辩证思考网络恶搞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指出减少与控制网络恶搞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需要青少年自身与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恶搞风起云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着馒头引发的血案山歌带来的癫狂恶搞者的宣言在江湖广泛流传“抬头望见北斗星,心里想念周星星。在一个以消费为大爷的年代,一个以宣扬身体、平等消费与多元文化共享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恶搞者,一个叛逆的、自我的、追求享受、反抗沉重的恶搞者!”这首流行于网络的歌谣已经成为网络恶搞者的宣言,正如他们所说,为什么要登山呢?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要恶搞呢?因为世上有太多道貌岸然在那里,有宏大叙事一统江湖,有精英意识妄想千秋万代。而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个草根也要发言,也想把自己的想像力发挥出来,把内心的感受发泄出来。惊世骇俗的创意…  相似文献   

15.
近来,恶搞之风越刮越烈,与此同时,恶搞也成为滋生侵权的温床,肖像权、名誉权、著作权无一幸免。恶搞是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玩过火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保持轻松幽默的同时,恶搞要把握的界限在哪里?恶搞对肖像权和名誉权的侵害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肖像,是指以某一个人为主体,通过某种介质,对人体的外在形象的表现形式。如画像、照片等。肖像权,则是指肖像人对自己的肖像依法享有的制作、使用专有权及利益维护权。所谓名誉权,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名誉,…  相似文献   

16.
佚名 《现代交际》2007,(4):19-19
“一个馒头的血案”是2006“恶搞年”的精妙开场;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人民医院头戴钢盔事件,则是岁末的经典收官。前者把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恶搞”成一个“新闻报道”;后者则把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恶搞”成一幕京戏。  相似文献   

17.
以画说世     
《中国社会导刊》2011,(1):11-11
恶搞的恶搞 垃圾短信和垃圾电邮的猖獗令人发指,有关管理部门的手机和互联网用户难道收不到“垃圾信息”?  相似文献   

18.
恶搞是我国当前各种社会存在综合作用的产物,并在一定阶段仍将继续流行下去。本文旨在剖析网络恶搞在我国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高校完善思想教育课程的改革、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网络监管等手段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9.
在事发之后,这6名警察都回看了当时的录像,其中的一名警察看了视频后,连自己都忍不住抱头号啕大哭——是现场过于残酷,还是忽然的道德觉醒和人性复苏?  相似文献   

20.
恶搞:解构、娱乐与搞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网络上的经典“恶搞”事件。《大史记》可以说是第一部在网络上被广泛流传的改编短片,其中最为经典的第二部《分家在十月》全部使用了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画面剪辑而成,以极度调侃的口吻讲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分家的故事,其中“崔永元·斯基”等人的配音惟妙惟肖。此片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将“恶搞”推上风口浪尖的还是胡戈所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后,胡戈和“馒头”迅速成为国内娱乐圈最热门的话题。胡戈再次造就了网络上“一夜成名”的神话,同时也将“恶搞”搞成了热门话题。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