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曾有过一系列的论述,诸如:“用暴力对付人民的压迫者”,“以暴力回答暴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单靠和平罢工是不行的,必须进行英勇无畏和毫不留情的武器斗争”,“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决不能把自己的解放寄托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明智’上面,而只有通过加强团结、坚持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2.
略论苏联从中国占去黑瞎子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瞎子岛地区的中苏(俄)国界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为界,这是不平等的《中俄瑗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所确定的。黑瞎子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29年苏联从中国占去黑瞎子岛是严重损害中国的事件。中国要求收回中东铁路和黑瞎子岛是被压迫民族国家反抗侵略压迫的正义行动。中东路事件的实质是被压迫民族国家反抗侵略者的矛盾与斗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为了团结亚洲被压迫民族,建立反帝革命战线,深入亚洲各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不仅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亚洲国家相继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的战争理论。  相似文献   

4.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观察和处理阶级社会诸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当然不完全等于阶级问题。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阶级压迫。我们常说的民族压迫,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去压迫另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只是各个民族中的剥削阶级压迫别的民族;被压迫民族中受压迫的也不是本民族的全体成员,而只是被统治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着维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罪恶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不仅要剥削和压迫本族的人民,而且在可能的时候,总是要去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文萃与信息     
古代民族战争的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 孙正甲在《大庆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撰文,把中国古代民族战争分为四种类型:①建立独立政权的民族之间的战争。②以汉族或其他某个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与以某个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的战争。③被压迫民族举行的战争。④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挑起的战争。以上四种民族战争,仅第一种类型的部分战争兼有“实现统一的兼并战争”的性质,余均不属此列。文章认为,民族战争在客观  相似文献   

6.
1899—1902年发生在南非大陆的英布战争,其性质虽然众说纷纭,不外三种说法:一、认为布尔人是侵略者,英国人是被侵略者。这种说法是不值一驳的,英国参加这次战争的殖民帝国主义性质是显而易见的。二、认为英国人是侵略者,布尔人是被侵略者。三、认为英布双方都是侵略者,双方进行的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我同意第二种说法,不同意第三种说法,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越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人类的历史是人类在劳动和斗争中不断改造世界的历史。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文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自脱离了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后,已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文明、封建时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上都曾放射出时代的光辉。但是过去各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同劳动者的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相联系的,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剥削阶级一直把科学和文明当作“剥削劳动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迄今最高  相似文献   

8.
两次中日战争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次中日战争的反思俞祖华100年前,甲午中日战争以侵略者的“全面胜利”和被侵略者的屈辱订约作为结局。然而,公理必然要战胜强权,正义终究要制服邪恶。50年前,第二次中日战争终于以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和被侵略者取得伟大胜利而告终结。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  相似文献   

9.
试论早期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初兴之时 ,具有一定的社会改革意义。原始基督教运动是当时罗马帝国境内被压迫人民要求解放的运动 ,在基督教的教义里面 ,潜藏着被压迫阶级渴望解放的宗教激情。不过 ,原始基督教在本质上是消极的 ,它除了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外 ,没有任何革命运动的实践 ,只能引导人民耽溺于宗教的幻想。基督教这种虚幻、消极的属性 ,终致被奴隶主阶级所利用。经过剥削阶级的改造 ,原始基督教的阶级憎恨和复仇情绪逐渐淡薄和消退 ,被压迫阶级性质的宗教逐渐蜕变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最有效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亚洲复兴是孙中山主张亚洲被压迫民族联合反帝反殖,争取独立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把中国革命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对亚洲各国的革命给予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也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导师。自从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前后,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也是被压迫民族进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列宁从进行革命活动的最初年代开始,一贯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和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在有关民族问题上写了很多不朽的著作,在同一切机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中,坚持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国际法理论的贡献,指出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张国际法适用的主体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国家;主张战时禁运品包括携带禁运品者;认为被压迫民族以非常规作战方式反击侵略者具有正当性;提出了和平原则、道德和正义原则等新的国际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和平主义呢?和平主义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和平主义者的最大特点,就是披着“超阶级”“超集团”的人道主义外衣,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包括一切正义的战争。以抽象的“和平”口号来掩盖阶级斗争,回避阶级斗争,取消阶级斗争。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使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驯服,从而放弃他们的社会革命和民族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长存下去。这是极其阴险的、反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帝国主义制度进一步加速崩溃,全世界人民的胜利和觉醒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口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60多年前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浩气干云,惊天地,泣鬼神。八年浴血抗战,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侵略者终于低下了它那不可一世的头颅!历史只能逝去却不能遗忘,镌刻在一个民族心头上的伤痕是永远抹不掉的。今天,当我们追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重温那段悲壮、激越的民族历史,我们心中又响起那一首首情真意叨的抗日战歌,那真是金声玉振,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5.
蒙金战争同历史上许多民族征服战争一样,是一个民族掠夺、征服另一个民族的战争。已经走向衰败的金朝,是不可能克服内部的种种矛盾战胜强大的蒙古军队的。对于刚刚蓬勃兴起的蒙古民族,虽然它的对外征服有着侵占掠夺的野蛮性,但是成吉思汗实行先攻夏,后伐金,最后灭南宋的战略部署,在表现他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金朝的失败和蒙古的胜利,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需要深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最高的国家利益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其中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中共提出应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倡导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赋予其自治的权利,同时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同时期,中共还对国内民族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探索关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的问题。基于这些重要的认识,中共的民族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在实践中深入开展了民族工作。这些认识及探索,为此后中共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及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首都党政军机关,工农兵以及各界群众的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极其沉痛地悼念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几天来,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都为毛泽东主席逝世感到无限的悲痛。伟大领袖毛主席毕生的事业,是同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国人民,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翻身作了主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是在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本侵略者展开生死搏斗的壮丽史诗.本文粗略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民族观是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于1924年前后形成完整的观点体系,是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它含有许多非科学的解释,但在政治倾向上体现了民族革命与民权革命的统一,适应了中国革命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地位。新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产生了新飞跃,在反帝为首要任务和民族自决原则上,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基本上达成一致。其民族统一与国家统一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战争体验既揭露了无数生命消亡中侵略者人性的彻底丧失,也揭示了战争的强制力量将侵略的屠杀和旧中国的虐杀结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人生、人性的摧灭,更警醒于日本殖民战争同化的恶果。而当中国作家面对战争的摧灭力量时,他们始终关注的是死亡呈现的生命体验,从而在较深的程度上抵及了人性、自我的毁灭,并将之视为人类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