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父亲从乡下赶到城里的时候,路远刚刚吃了早饭推着车子要去学校。父亲留着村里人的那种光头,黑白相间的短发爬满了父亲的头顶,使父亲显得异常苍老。父亲才60岁,60岁的城里人一点也不会让人看出老态来。路远看见父亲之后心中怦然一动。父亲在村子里种着几亩地,没有事情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况且眼下正值农忙。看着父亲,路远的眼光急切而又惶恐。路远的嘴唇动了几下,但没有说出话。父亲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父亲     
艾晓明 《社区》2005,(24):54-54
离家的时间定在4点,两点却来了朋友,待把朋友送走,已经到了出发时间。惊觉还没有和父亲道别,回到家里提行李,父亲却先下了楼。于是我和儿子拿起背包行囊便走。小阿姨说,爷爷两点钟就起来了,一直坐在那里。15年了,父亲就这样一次次送走我们。父亲身边已经没有了和他牵手的母亲,父亲已经步履不稳、白天也合眼睡眠;醒来时上个厕所,又蜷缩不动了。我好怕父亲想到我心里想到的,而我心里想到的父亲一定想得到。我们离家越来越远,我从未流泪离家,但是这次……父亲曾经是教师、身体很强健。20多年前,我从农村回城上大学,父亲送我到长途汽车站。父亲…  相似文献   

3.
后新时期出现了三种“父亲”形象想像:还原了人性色彩的父亲、作为我们精神支撑的父亲及赋予了象征意义的父亲。父亲形象不断被重写,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传达出作家们重建人文信仰,重建社会文化秩序的艺术愿望。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攥紧了一缕阳光,撒开就是一片金黄父亲的手攥紧了一夜风雨,撒开就是江河湖海父亲的手攥紧了一粒种子,撒开就是一年的收成父亲的手攥紧了我们,撒开就是那,人间的四月天诗意空间父亲有一双神奇的手,它可以带来温暖,抵挡风雨,带来收成,带来儿女美好的未来。也许父亲是平凡  相似文献   

5.
吴会敏每天都要重复着这样的工作:早晨7点起床,给父亲换尿垫、洗漱;把做好的饭菜用搅拌机打碎,灌到针管中打到父亲的胃管里;给父亲翻身,按摩;在阳光洒满小屋的午后,坐在父亲身边,轻轻地念书给父亲听……她已经习惯了照顾父亲的生活,希望父亲有一天能够醒过来。  相似文献   

6.
那个深蓝色的诺基亚手机,是父亲生前的挚爱。送走父亲那天,我悄悄把手机留了下来。父亲的照片挂在墙壁上。他微笑着,不知疲倦地关注着他和母亲的小家。一尘不染的餐桌上,放着父亲的手机,母亲对着父亲的遗像说:老头子,手机就在桌子上,看到了吧?  相似文献   

7.
继母的秘密     
屠阳憎恨继母。他3岁丧母,7岁时父亲又死了。父亲带继母外出,半路上三轮摩托车跌进深沟,父亲当场死亡,继母则瘸了条腿。安葬了父亲,屠阳和继母相依为命。父亲活着时,继母对  相似文献   

8.
钟江 《社区》2004,(8):46-48
一本名为《父亲对生命的最后倾诉》的新书面世了,书中记录了作者张小木在父亲人生最后两年中与她的心灵对话,以及父亲在日记里抒发的对人生的感悟。在这场特殊的对话中,女儿以朋友的身分走进了父亲真实的内心世界,让父亲安详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生日     
汪萍 《老友》2009,(12):19-19
转眼间,父亲已步入古稀之年了。这之前,我同弟弟曾几次商量要给父亲做寿,可父亲就是不同意。父亲不同意我们为他做寿有他的理由。父亲年幼丧母,生活贫困,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准确的出生日期。所以,从儿时起直到现在,他都没有过  相似文献   

10.
正前些天回去看望父亲,父亲非常高兴,他说我上了一天班累了,让我先休息一会儿,他这就为我做饭。我在父亲的卧室里歇着,感觉有些无聊,于是便看父亲床头的小说,我随手翻了翻,无意中翻出了父亲的鸡年计划书。父亲退休前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工作严谨、认真,做项目有计划、有步骤。退休后父亲依然保持着井井有条的生活作风,做许多事都  相似文献   

11.
父亲     
父亲下岗了。其实,父亲本不会下岗的,全厂百余号人,谁不知道父亲“李能手”的大名呢?然而他确实下岗了,这都怨他那“不开窍”的脑筋。早在减员前,主任就曾透风给他:“年纪大了,有希望干几年吃个退休金。然而现在又在减员增效,很难说呀……”那意思很明显,只要父亲开窍些,给主任些好处,下岗断然不会落到他的头上。我刚一提及这事,父亲大怒:“拍胸口问问良心,咱办事得光明磊落!”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父亲的脊梁,但没有压弯父亲的信念;生活的困苦熬白了父亲的双鬓,但父亲那颗跳动的心依然鲜红。为了生活,父亲又忙碌起来。整个下午,父亲都在修理那…  相似文献   

12.
邹志平 《老友》2013,(10):43-4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父亲在老家独自一人生活,可以说是真正的"空巢"老人了。母亲去世已10多年了,父亲一直没有再找老伴。我和姐姐早已各自成家,工作也比较忙,无暇照顾父亲。有时我们叫父亲过来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总是说住不惯,还是坚持回到老家。老家的房屋内,有母亲留下的身影,在父亲看来,这个老屋比其他什么地方都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父亲印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研究随机选取了包括初中、高中在内的4所不同类型学校的423名学生,采用自编问卷探讨中学生的父亲印象。结果表明:中学生对父亲印象是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父亲个性印象"的满意度最高,"父亲时代印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现代父亲基本上已经建立起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观念,但却很难成为孩子眼中跟得上潮流的父亲。"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代一同进步"是现代父亲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4.
父爱不痴呆     
蕊红 《老友》2012,(1):41-41
母亲去世几年后,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我在离家100多里的市里上班,无暇照顾患病的父亲,于是便在市里联系了一家养老院,将父亲送了进去。父亲住进养老院两个月后的一天,院方打电话给我,说我父亲在闹情绪,不吃不喝,一个劲地骂护工,让我赶去处理。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的课文。这篇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6.
照片上的孩子就是我,左边是我的父亲和母亲,右边分别是我的四叔、和父亲一起南下的朗广富叔叔。我的父亲王精才早年参加革命,母亲张桂花也是党员。1948年冬的一个傍晚,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父亲宣布了一件大事:他要"过江去"。过了些天,父亲  相似文献   

17.
曾看过这样一则法制故事。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独居父亲,子女们为父亲请了一位中年保姆,照顾父亲的烦恼没有了,但新的烦恼却接踵而至:随着父亲的离去,保姆却以父亲妻子的身份欲独享父亲遗产,因为她既有与父亲的结婚证,还有父亲将所有家产赠予保姆的遗书。此时子女们才清醒过来:既不能让保姆“缺位”,也不能让保姆“越位”,往往“越位”带来的损失比“缺位”还大。这不由得让研究教育的我,将这位保姆与课堂教学中的教材联系起来,并形成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是否已经“越位”了?如果已经“越位”了,那教材又是如何从“缺位”过度到“…  相似文献   

18.
我的双亲     
文英 《社区》2005,(3):57-57
人一过40,突然之间好像领悟了很多东西,对平时轻视的、漠视的都重新有了认识和理解,让人突然间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心中也多了很多责任,生活一时间变得沉重起来。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父亲今年62岁了,母亲比父亲小5岁。父亲是个厚道人,老实了一辈子。母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可以称作是女强人了,她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而父亲则心甘情愿地在母亲身边做配角。父亲家里兄弟多,哥6个,没有姐妹,爷爷奶奶在那个穷山沟里能把他们都养活得壮实高大,我一直认为是个奇迹。母亲和父亲是属于青梅竹马那一种,父亲16岁的…  相似文献   

19.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者对父亲参与教养作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更正了长期以来忽视父亲作用的观念,然后总结了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划分维度、影响因素及现实意义,并对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执著的人生     
父亲赵雨亭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三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父亲去世一周年之际,生前好友又为他出版了《赵雨亭纪念文集》,里面收录了领导、同事、好友、亲属等缅怀父亲的文章、诗词,共144篇,篇篇都表达了对父亲一生高度的赞扬,章章都写满了对父亲无限的崇敬和不尽的思念。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我反复思索着,寻找着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