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理论范畴的准确性必须建立在确定的外延基础之上,但散文是多种亚文体的综合交错,恰恰缺乏确定的外延,这就造成了现代散文理论十分贫困.建构散文理论的当务之急,一是在错综复杂的外延中确立基本范畴,在矛盾转化中衍生新范畴、亚范畴,构成自洽的、有序的散文范畴系统,二是在方法上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辅之以三分法,三是摒弃以静态的眼光对散文史作孤立直观的表层描述,而以动态的历时视野将逻辑范畴与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就散文发展演变而言,抒情审美的极端造成滥情、矫情,乃有审丑和亚审丑之幽默散文,而亚审丑幽默所遵循的并不是理性逻辑,故其思想深度受到限制,此等矛盾遂导致既非抒情审美亦非亚审丑幽默的审智的产生.因此,将文学性散文归纳为“审美”、“审丑”、“审智”三大范畴,既是逻辑的有序划分,又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填补世界散文理论空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中国唐代以前以悲为美,这种审美理想在白居易那里得到明显改变.白居易的生命观经历了从悲剧体验向喜剧体验的转变过程,他的关学思想也经历了从追求"审悲"向追求"审乐"的转变.白居易后期极力推崇具有"审乐"意识的闲适美,致使宋代以后"审乐"成为文人的重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3.
富有挑战性的孙绍振在挑战中构建了幽默话语,其构建核心在于解构。在幽默散文中,他颠覆了传统形象观念,颠覆了常理常规,颠覆了情感倾向,颠覆了语言规则,解构了可能的与不可能的一切。对孙绍振幽默散文的审美是从话语表层的颠覆转化为深层平衡的审美体验过程,是从审丑到审美乃至审智的重新建构。语境参与从颠覆到平衡转化的全过程,是链接解构与重建的桥梁。在语境的参与下,孙绍振幽默话语以语境悖离与适应、荒谬与理性、审丑与审美等一对对辩证统一关系构建了其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传统芙学为视角,从审美对象、审美手段、审芙理想三个层面重新审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审美对象包含传统芙学中的"言"、"象"、"意",审美手段分别是"观"、"味"、"悟"."化境"理论侧重"意境"的转化,暗合于传统宇宙观,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表达了传统译论的最高审芙理想.  相似文献   

5.
组合式比喻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比喻方式,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类型。本文通过其喻体组合的各种方式进行简单分析,把握组合式比喻在文章中的修辞作用,并通过与单一性比喻的对比分析,明确组合式比喻的适应范围及其内在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入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审美活动从美扩展到了丑,审美活动并不局限于美的人、事、物,而是扩张到了不美甚至丑的人、事、物。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变化也鲜明地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审美趋向上。顺应人类审美观念的这一转换,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传统的审美诉求开始向下位移,"审非美"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观,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审"非美"的现象。当前的"审非美"具体表现在:审美追求的中性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取向的怪诞化。  相似文献   

7.
万志全 《兰州学刊》2009,(6):182-185
对《文章精义》的创作理论和批评实践之精密研究尚未展开。在“文章创作观、继承发展观、批评术语、比喻式批评实践”等方面,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它强调“放胸襟于太虚”的创作素养,推崇“浑然天成”的最高审美境界,要求痛下功夫,精通古人内在的精神魂魄。它创新使用了“力量、圆方、顺逆”等批评术语,对比喻式批评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从"效应"理论看审美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应理论从审美主客体的功能关系和对象性关系两方面共同揭示了审美价值的本质,即审美容主体化,是对社会审美主体自由本质的感性升华.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审美主体不拘于文本的自由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奇思”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传播效果.创新与自由,是奇思的主要审美特征.古人将奇思的获得方式概括为“触景发奇思”.从奇思的表现机制来看,出人意料的比喻可以展现奇思.奇思主要用于诗文批评,而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体批评中较少使用.“奇思”范畴在古代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但由于表现媒介不同,涵义又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应当确立“审美妙悟”这一概念。作为中国人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 ,妙悟具有潜在的美学特质 ,具有类通审美认识活动的特性 ;作为审美认识活动的妙悟 ,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 ,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妙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 ,但它与西方审美直觉理论具有明显的差异 ,它是一种“慧的直觉” ;妙悟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直觉活动 ,表达的是天人相合哲学的精髓。在世界美学中 ,应确立“审美妙悟”作为一个独特美学概念的位置 ;在未来的世界美学建设中 ,应注意吸收中国“审美妙悟”学说的滋养  相似文献   

11.
论韩孟诗派的组合条件及其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总 《齐鲁学刊》2002,(3):16-21
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文学流派,韩孟诗派的聚合有其必然性。首先与大历、贞元年间江南诗人文学思想与创作倾向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其次诗派成员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乃至遭受压抑的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具体诗人个性禀赋及气质趣味相似相投。韩孟诗派以奇险为创新的艺术精神与总体风貌,既有时代因素的促成,又有历史传统的延承,表现为审美时尚与诗史进程的联结与交汇。其结果既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发挥,又是时代性文化精神的体现,更是文学史逻辑推衍的必然,具有多重的文学史与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祝德纯 《云梦学刊》2002,23(6):65-67
散文的营构,有两大主流:一是随意驱遣;一是以法绾合。本文认为当代的散文作者们既有对传统的承接,便更多的是创新与探索,诸如散点铺排、意旬纷呈、镜头组合等等。既显示出作者极其开阔的营构视野,充分张扬着作者的创作个性与审美追求,也极大地丰富了散文创作的艺术内涵,有效地增强了散文文体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政治艺术的涵义、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艺术概念是建立在艺术概念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政治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其涵义也应当从政治审美的角度加以界定。从政治艺术的结构来说,它是由政治技术、政治行为、政治审美和政治作品等4个方面构成。政治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应当遵循艺术教学的客观规律,传统的审美、创意、构图原则依然是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基础,计算机能够帮助设计师完成重复的、复杂的工作,但它始终不会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美育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其立足点是社会理想与人的理想的统一;二,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有别于一切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家,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把审美教育看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美育思想开创了美育研究的新航向。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根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不断将新理论、新知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一人主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振洪  杨一江 《阴山学刊》2003,16(3):97-101
全球化的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和困难;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复杂的现实;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优良传统,实现观念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六个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大学生 ,要在“形式、内容、方式”上不断创新 ,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具备创造力。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出来,国外一些学者率先提出了创造力资源的概念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创造力资源既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直接为人类带来财富,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传统资源的特点。创造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传统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还因其源源不断的创造而推动人类的新的实践模式和存在方式的产生,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领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主导资源。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变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小青 《河北学刊》2002,22(1):158-160
在众多高校图书馆走向网络时代之际 ,图书馆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其取向应突出在服务的创新力、唤醒力和张扬力三个方面。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高校中重要的文化支柱 ,成为通往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