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代居住在鄂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各种形式书写着自己民族的历史。在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中,民间传说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许多世纪以来,人民的创作反映了各个时代他们的世界观。”(《列宁论民间口头文学》见于《苏联民间文学论集》第6页)而研究他们的这种世界观,了解他们的真正历史,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还不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份,”(《列宁全集》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页)应当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的目的,只想就其“世界观”中所隐含的哲学思想因素作一初步分析,以便了解他们在哲学精神方面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或比较悠久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8页)  相似文献   

3.
要使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赶上或接近汉族发展水平,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首先要靠各少数民族自己的努力,但国家的支援,汉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帮助,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毛泽东同志早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毛选”五卷第28页)今天,支援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民族工作的主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开发了祖国的土地,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各族人民都反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国内外学界主要存在“构建”与“原生”之争。国内有学者进行了“第三种”阐释,并体现出多学科的差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少数民族的“构建性”,“族类群体”在近代以来的“转换再造”是对西方构建论“凭空杜撰少数民族”和国内学界传统认知中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就有”的超越和发展。承认少数民族的构建性不是要否定少数民族的族类历史,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民族结构、民族格局的现代演变和生成过程,学会用动态的思维理解民族现象,进而更好地落实当前所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相似文献   

6.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对四川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她增强了四川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意识,加强了四川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她播下革命的种子,推动了四川少数民族革命斗争的发展,这些影响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汉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辽阔富饶的祖国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于经济文化更加落后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只有通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才能使少数民族人民过上社会主义的新生活。一句活,在少  相似文献   

9.
纵观5000年文明史,中华大地堪称百花竞艳、异彩纷呈的诗歌苑圃。诗人灿若繁星,诗作汗牛充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中国文化的宏伟殿堂,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共同辛勤创造的。可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史”也罢,“诗歌史”也罢,都只是汉语文学或汉语诗歌的历史。即使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出的文学作品收入了“中国文学史”,但有的并未标出其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而且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10.
马坚教授指出:“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大半与教律有密切关系”。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性信仰。由于历史、民族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撒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较之国内共它穆斯林民族更为严格。撒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哲学、宗教、军事、经济、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史地、民俗、天文、医学等方面的古典文献,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文献既丰富了中华文化,也为世界文化增添了光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就是反映中国少数民族宝贵历史文化的大型丛书,这套书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总汇,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2.
真正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须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何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具有主体性的大多数人;第二,人民群众如何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仅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第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意义或者说方法论意义是什么?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及人民群众的自在即为自己而在。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据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为2,514,014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11位。侗族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侗族的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侗族教育的滞后,必然极大地制约着侗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侗族人民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认真透视侗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其改革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土家、苗、瑶、白族等四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6%。湘西,自古素有“金色桐油之乡”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不仅桐油质量好,而且是湖南省的桐油主要产区。研究湘西油桐生产的历史,总结油桐生产在湘西民族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更好地发挥油桐生产在湘西少数民族经济中的优势,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看改土归流的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王朝在南方土司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其目的不仅是加强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直接统治和经济剥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为了减轻土司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痛苦。总的看来,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表现在清政府废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和陈规陋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这都体现出了改土归流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阅读并研究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之后,意味深长地说:“……要知道啊,根据这些材料是可以写山很好的,关于人民的憧憬和期望的研究论文的。……这种真实的人民创作,在我们今天,研究人民的心理的时候,是非常必需和重要的”,的确,在今天,我们研究民族的心理、思想(尤其是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等方面,“民间文艺才是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人口众多的汉民族外,其它55个民族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人口有90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所以少数民族问题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人权问题上,反对种族歧视,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是人权实现程度的重要问题之一。所谓人权,是指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它包括生存权、人身权、政治权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劳动休息等权利,其中生存权是基本权利,是人权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为我国各族人民争得基本人权的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少数民族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全国抗日力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抗战;第二,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我国的步骤和计划;第三,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第四,修建了抗战国际交通线并维护了该线的畅通;第五,充分发挥自身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传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抗战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江泽民同志“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 ,是对马克思“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理论的第三次拓展。在新的历史时期 ,“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从目标、内涵、目的三方面使“为人民服务”思想得以拓展、延伸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红军长征时期,党通过正确合理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统战工作,赢得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支持,播下革命火种,奠定继续进行民主革命的基础,是党在艰难的情况下正确开展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