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具前沿的一种理论。本文在简单介绍该理论,回顾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论证了真实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尤其强调以技术冲击为主,对经济周期波动成因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利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技术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 ̄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发,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1954 ̄1975年、1976 ̄2004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计量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尽管自1954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就表现出显著的共同周期现象,但是,1976年以后的周期与以往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劳动力转移、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经济机制,经济周期因而表现为高度同步的GDP周期、投资周期和劳动力转移周期。这种现象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稳定投资、加快体制改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周炎  陈昆亭 《管理世界》2012,(6):17-29,187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是经济周期理论领域最新发展的前沿热点。本文将银行部门嵌入DSGE框架中建立金融经济周期模型,依据1992Q1~2011Q1的实际中国经济季度数据校正模型,研究模型拟合实际中国经济的效果。研究发现:(1)基本模型在较大参数范围内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经济中主要变量的数据特征;(2)规则性政策模型和无规则政策模型都不是最接近实际经济的情形,半规则性模型预测的波动特征最接近实际经济的波动特征。  相似文献   

5.
郁俏琰 《管理与财富》2009,(11):163-164
由于两者代表的经济利益不同,以及揭示事物本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周期理论达到的目的也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两者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提出来的,且都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又有共性之处。我们在吸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同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周期理论包含的合理成份。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把菲利普斯曲线和经济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对影响菲利普斯曲线形状、类型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分析中国经济走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用经济学主要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而不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而梳理和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防范。因而本文将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主要理论解释了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和根源以及相关对策等,为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束笛 《经营管理者》2011,(24):94+78
理性疏忽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一个"粘性"概念。作为一经济主体的行为假设,它比完全理性人、经济人假设都更具有合理性。而由于疏忽存在于经济的方方面面,一些学者将理性疏忽模型应用于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个完整的企业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与复苏四个阶段。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财务战略,在对经济周期进行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寻求企业资金的安全、流动和高效运转,以应对企业处于不同经济周期中对资金的需求。企业的财务战略要切合其经济周期的特点,特别是要在各个阶段到来之前做好充分地应对准备。笔者拟通过分析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任何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周期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重受研究领域之一.经济周期现象的普遍性是促使人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因,每当经济进入低谷期,经济周期波动就成为热点问题。但周期问题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是有区别的。本文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然后从需求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配形成机制,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非常严峻,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刻不容缓,而与此同时,面对经济的周期波动影响,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影响,深入剖析失业问题与经济周期的深层次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得出当前如何把握周期规律,对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与调整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2.
张秀娟 《决策与信息》2010,(11):183-184
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且改革开放前后的周期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进行分析,讨论了各个阶段的波动特点,最终从制度因素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因无法解释"滞涨"和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挑战而陷入困境,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致命缺陷是缺乏微观基础,忽视供给分析,违背了经济人追求最大化的假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和追求最大化行为,深刻论证了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供给因素,强调粘性价格理论是宏观经济学解释失业与非市场出清的重要前提假设,揭示了微观主体行为同宏观经济失衡的内在联系,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构筑了比较牢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金融化是否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有待检验.本文以2005年—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情境因素差异.实证分析发现,在经济上行期,企业金融化程度提高,表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配置金融资产的“投资替代”动机较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管理者面临业绩压力越大的公司,经济周期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越强,而在低高管持股比例、高融资约束和低行业竞争的公司,经济周期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效应被削弱.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验证了企业金融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不仅丰富了经济周期和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的研究,而且对政府和监管部门引导企业适度配置金融资产、防范金融风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轮经济周期,每轮周期变化影响多有投资,政策与全球经济影响,本文旨在研究其中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理论作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后凯恩斯主义的分配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功能性分配理论和现代收入分配理论等不同发展时期。随着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家承袭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配理论的视角,形成了生产要素收入分配理论。20世纪50年代,卡尔多等人建立了与经济增长理论紧密联系的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同一时期,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增长与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的假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分析新凯恩斯主义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创新,及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等其他学派主张的吸收.以克林顿政府的"第三条道路"政策主张为例,分析新凯恩斯主义对于防范经济衰退的解释力.从目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金融危机的角度分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萧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政策方向、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货币政策在治理1998年后的通货紧缩中表现出来的明显弱效与此前在治理通货膨胀中的显著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问题引起了国内政策和理论部门的关注。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效力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和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基于经验检验结果,本文发现中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产出没有影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影响产出,货币政策效力存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力对时间因素非常敏感,只在短期内对产出具有显著的影响;经济周期因素对货币政策作用于实际产出的效果没有影响,货币政策效力不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Lucas基准模型,根据收入分层,采用中国城镇1994-2008年间和农村2002-2008年间的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随着收入阶层的提高,城乡居民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呈递减趋势。因此,政府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但要关注经济波动,而且,更要具体的关注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从劳动力市场视角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机理。首先,通过动态因子模型从各省份城镇单位人均工资变动和就业人数变动中提取全国经济周期波动,同时捕捉省份城镇单位人均工资变动、就业人数变动与全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程度,揭示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两条路径。然后,运用贝叶斯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分行业通过上述两条影响路径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为模糊,第二、第三产业在两条影响路径上对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的非对称加剧作用,而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经济周期波动效应的主要来源。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当前如何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缓解经济周期波动下行压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