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贺拉斯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早期罗马帝国时代。他凭借着传统的诗学理论,总结了当时新诗学的特点和他本人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古典主义的诗学原则,继承了古希腊模仿说的传统,阐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功用,强调了诗人的基本修养,写成了《诗艺》,使他成为古典主义的鼻祖。布瓦洛生活在17世纪法国中央集权制时代。他对贺拉斯的《诗艺》既推崇又不满足。一方面,他祖述着亚理斯多德和朗吉弩斯的诗学主张,特别是继承着贺拉斯的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另一方面,他又结合着当时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需要,用五年时间写成了《诗的艺术》。在这部著作中,他阐发了新古典…  相似文献   

2.
以公民参与为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巩固的社会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则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他能有效防止权力的异化,规范着政治制度的价值导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通过融汇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建立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以及政府切实提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回应水平等途径来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以期达到推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炳 《浙江学刊》2012,(2):205-210
“政治社会化”具有双向维度,它是指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持续不断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包含政治系统主客体之间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在终极意义上,政治社会化指向于公共人格与公民政治的生成.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西方促进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两种重要方式.二者在依存的社会语境、教育的内容、教育对象的范围、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审视二者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实际语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吸纳公民教育的合理部分,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4.
服务学习是整合课堂课程教学和社区服务实践的公民教育模式.该文以汕头大学公益课程为例,从服务学习的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路径,从目标设置、社区服务和学生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公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阐述公益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思政课堂模式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质与文"与"合理与合式"是韩非子和贺拉斯分别提出的两组相互对应、有相似之处的形式理论范畴。这两个范畴不仅表现了中西古代文化思想背景、世界观念、思维方式上存在的根本性分歧,而且也表现了中西形式理论在主体问题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卢梭的公民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力克 《浙江学刊》2004,(4):108-115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存在着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公民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自我分裂表现为人的"市民"和"公民"二重身份的紧张.Citizen概念的两歧性,表征着人性的分裂以及现代社会结构的内在冲突.卢梭是第一个反思现代性的批判理论家.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正是围绕公民与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的.令卢梭忧思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现代性与道德的冲突,亦印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美德世界的对立.其现代性批判的焦点,是布尔乔亚的反公民性的异化本质.卢梭对现代性与人的困境的反思,对布尔乔亚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对代议制的公民参与缺失的揭示,显示了一位社会批判家对现代性的深刻批判.然而,卢梭的困境在于:古代公民的政治自由以奴隶的受奴役为代价;现代公民则以出让主权换取市民的个人自由.现代的商业社会、民族国家、民主社会,与卢梭小国寡民的古典城邦式公民政治理想格格不入.卢梭心仪的公民城邦毕竟属于业已衰落的小共同体.因而卢梭的最大困境,在于其以小共同体的美德政治模式来作为组织大社会的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7.
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是公民的个体环境意识转化为具有高度行动力的群体环境意识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同时社会化不仅仅是指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更表现为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通过各种媒介教育个体,另一方面,个体在适当的体制下,影响社会.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其生态性,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不可谓不高,然身体力行的不多,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阻碍了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公众有效、有序参与,应该通过一系列环境公民参与和公众问责的制度创设,来提升和保障环境意识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蒋勤 《社会福利》2003,(1):12-18
在英国发展福利国家过程中,T.H.马歇尔在其《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著名讲座中提出的公民资格理论,从思想上支持了全民福利的发展。通过这一理论提出和诠释的社会权利的概念,基本生活保障和过上体面的生活成为公民个人应得的权利,国家则负有保障公民这种权利得到实现的义务,因此这种理论在西欧和北欧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公民教育是目前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外公民教育思想领域较有代表性的4个思潮 :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和多元文化论 ,旨在通过对这 4个思潮的简要梳理 ,分析其各自的理论基础 ,概述其公民教育思想的不同特点 ,审视其公民教育的理念 ,以期对中国研究、实施公民教育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矛盾与冲突主要存在于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等隐型结构层面,这种内在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法律文化的物质依附性和政治功能性不同.要解决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公民身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两种解释范武都陷入了一种自身难以调和的困境.两种范武的内在紧张,根源于公民与国家的不同价值趋向.我国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的缺乏,已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制约因素,公民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宣扬人格独立、崇尚宽容精神和强调政治参与.公民文化作为一种民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农业文明为基石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缺乏公民文化的资源,因而公民文化的培育需要公民教育,在新时期必须探寻公民教育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际视野中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 2 0世纪 90年代末国际公民教育的若干跨国研究为基础 ,考察和比较各国公民教育的架构 ,以及从这一架构出发各国公民教育所显现的特点 ,分析了影响各国公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指出公民教育的含义只有放在各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得到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文> 路易斯·曼弗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在西方当代同行中,他可谓著述最多,读者最众,也最受学界尊崇。许多人认为他是人文主义规划和有机规划思想的大师。他最特殊的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社会进化、文明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然而长期以来,即使在美国,也很少有人对这一颇具战略意义的思考作过阐释性研究;直至最近,随西方工业文明屡陷危机,战略家和规划师们重新思考出路,路易斯·曼弗德才在他的垂暮之年名声大噪:1987年底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专门探讨他的著述的意义和影响;不久纽约州立大学还将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易斯·曼弗德城市与区域比较研究中心”,以推行他的学术思想和治世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从根本上说乃是社会文明的更新换代。许多学者也纷纷论证,当代世界正在步入一代新的历史文明。因此,研究探讨路易斯·曼弗德的哲学思想,城市—文化发展观,以及历史环境对其学术思想的局限,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开创了古典教育的模式。古典教育的主要形态是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是哲学教育。由城邦政治决定的公民教育形态、由贵族文化决定的哲学教育形态,构成了古典教育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至今不绝。  相似文献   

15.
马歇尔公民资格理论评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蒋勤 《社会》2003,(3):32-35
马歇尔的公民资格理论1.公民资格理论的主旨 1950年,T.H.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在剑桥大学的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年会上作了题为《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的著名讲座。本文对他的公民资格理论的评述主要依据这个讲座结集出版的小册子来进行。公民资格,  相似文献   

16.
公民资格的解释范式与分析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资格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公民资格的两大解释范式:自由主义范式和共和主义范武.自由主义范式主要表现在洛克、T.H.马歇尔等人的理论建构上,它以个人权利为核心,强调政府对于社会的工具性职能,把公民资格看作是通往个人自由的手段.共和主义范式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马基雅维利、卢梭等人的思想中,它把公民美德、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对共同体的奉献看作是公民资格的核心,把公民资格看作是自由本身.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范武差别和更替后面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分析了两大范武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在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建设教育强省、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6):79-83
中国传统社会里仅有臣民之说,公民这一概念在中国起步较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公民教育正逐步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中国应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对公民和公民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找出中美公民教育存在的差异,为中国公民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以便提高中国公民教育质量和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9.
王新松 《浙江学刊》2015,(1):204-209
尽管在我国公民参与已经成为公民影响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对公民参与的研究目前仍较为有限,大多数研究将焦点集中在政治参与,而忽略了公民参与的其他方面,例如社会参与。本探究旨在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辨析,厘清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三者间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公民参与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试图将社会参与的概念和研究议题带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与以往的社会参与研究不同,本文强调以公民个体(而非组织)为研究主体,关注个体的社会参与行为动机,社会参与对个体的公民网络、社会资本、功效感等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段虹 《求是学刊》2007,34(6):135-138
蔡元培美学思想作为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吸收了康德、席勒等西方先进美学思想,并加以创新的产物。他以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为理论依据,将其美学思想结合到培养完善健全人格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