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峰 《社科纵横》2012,(1):22-24
本文从宏观角度考察了建党90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设历程,总结出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和思想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坚持意识形态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的统一,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
吴超 《创新》2011,5(4):23-30
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内民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党内民主的创建与发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1949~1978年),党内民主的探索与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至今),党内民主的创新与发展。认真总结建党以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党内民主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霍秀媚 《探求》2022,(5):5-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时候,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它指导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实践,推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在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以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迈向新阶段,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以来,中国学者对这个命题的解读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经党的十七大和建党90周年讲话的概括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展示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典范.它为发展中国家探索走向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是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毛泽东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邓小平进一步理顺了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江泽民把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胡锦涛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主动、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6.
范亦菲  范秋迎 《社科纵横》2012,27(12):13-17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努力适应新情况,积极采取新举措,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嬗变与创造性重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精神支持.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奠基人,习近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纳者。通过对邓小平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可以系统观察改革开放以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脉络和基本遵循,从而得出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首要前提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不忽视,根本方法是牢牢掌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以及话语权不放松,主要原则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放弃,新的要求是把网络空间当作今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空间不改变。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8):12-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协调汇聚合力,以绿色提升品质,以开放构建格局,以共享夯实根基,才能实现"两个巩固"的发展目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尹清亮 《探求》2002,(6):7-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在领导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变化了的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特色鲜明的、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思想观点构成的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许徐琪 《学术交流》2012,(Z1):1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得到巩固和加强,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才能形成一种在一元意识形态主导下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局面,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握话语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唯一历史选择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是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2.
周太山 《创新》2009,3(11):68-71
从全球化这一视角进行宏观审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总体上呈现出辩证发展的图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走向全面胜利,其间充满曲折反复。全球化在时空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辩证图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全球化。阐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辩证图景,有助于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征途上遇到的挫折,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有助于正确对待全球化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历史际遇。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辛探索,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大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是开辟了一条能够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其间大致包括三个30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30年、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引领人民群众前进的先进纲领,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李豪  冯秀珍 《创新》2010,4(5):53-5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总结出来为大多数本民族成员所接受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价值目标、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六十年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成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的是革命逻辑;后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的是建设逻辑。两种逻辑前后相随,互相衔接,完整地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历程。总结吸取毛泽东晚年的教训,是连接两个时代的重要纽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缘于我们党对建国后30年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特别是对文革教训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国60年来和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世界热衷于讨论是否存在某种“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模式”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二是发展道路的可输出性和可效仿性。从前一层含义上来看,中国的发展的确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中国发展道路是在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条件下而实现的,其本质就是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拒绝资本的扩张和奴役。全球化伴随着全球资本力量的无限膨胀,世界政治、经济都沦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奴役之下,中国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显示出其独特性。同时,中国也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和谐、平等和多样性的追求,中国道路的成功将改变现有国际规则和全球发展观念。中国道路在全球化时代中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借由带有强烈资本主义性的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强势文化渗透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国内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优势,通过网络舆论开放性与自主性也对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压力。社会转型期,社会失范及价值观念多元化、市场经济与历史引致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新的不安全因素。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就从根本上坚持了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是应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威胁与压力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与冷战关系的角度看,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反映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战略思维框架,以及中国决策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外交新理念。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选择的发展战略是追随苏联的模式,对外政策则选择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动荡与波折,中国领导人终于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选择了“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这标志着自195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政策终于又一次实现了根本性的协调,其结果就是“告别冷战”。  相似文献   

20.
宁德业  潘丽娟 《唐都学刊》2005,21(2):101-107
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前后经历40余年,出现了三次浪潮,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犯下了严重错误,最终走向失败.这主要是由于其实行了错误的改革路线,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也导致了民心丧失,最终使改革失去了群众基础,同时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要吸取其教训,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策略原则、和谐环境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