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赵传珍 《社科纵横》2013,(5):125-128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们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思想基础上,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他们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整体的斗争方式",强调在社会与文化的总体性联结中认识文化的物质生产意义,注重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社会政治实践意义的探究。在批判经济决定论和庸俗唯物主义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了"文化唯物主义"这一崭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2.
刘希良 《创新》2015,9(3):105-11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场域无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但风水迷信问题、宗教信仰问题、社会思潮问题、理想信念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场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亟须思想治理。高校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党委领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强思想建设,贯彻群众路线,提升教师素质,将三者有机统一于全校教学、管理、科研等运营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探求》2020,(2)
在当代中国,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篇章,就必须做到面向中国问题,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从理论的视角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比中进一步坚定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在实践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引我们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就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尤其是政治哲学和文化批评等领域所产生的当代影响,选取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和思潮加以论述,主要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家尼科斯.普兰查斯、佩里.安德森,文学和美学领域的皮埃尔.马歇雷和特里.伊格尔顿,以及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等。这些理论家和思潮在不同程度吸收和阐释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思想的精华,同时也反省其问题与局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理论历程。  相似文献   

5.
冯立鳌 《探求》2010,(2):56-59,80
思想文化历来是文化系统中最深层和最有决定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内容上大致由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谋略文化及科技文化等部分构成。这是一个良莠混杂的系统,它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效。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应当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革命性的"扬弃"。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已离我们而去,但这位伟大的理论家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却永远指导我们前进。在众多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著作中,由张奎良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生及其逻辑系统》一书对理论的创生形成和内在逻辑作了深刻阐发,从而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和清新深刻的蕴意脱颖而出,令人耳目一新,获益非钱。该书在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层面上为研究和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一次成功的努力。该书特色鲜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书突破旧有框架,开拓创新,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新评罗珍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发生了一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关于这场论战,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从1920年起,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争夺青年、争夺宣传阵地,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形成的最新成果,是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至八日在贵阳召开了现代外国哲学第四次全国讨论会,会议的议题是“现代外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会议探对了现代外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现代外国哲学科学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具体演变和发展的若干问题、当代西方哲学最新的发展动向和理论趋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如何进一步使学科深化等。会议指出,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科学地批评、吸取、开发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吸取和开发现代西方哲学中一切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有人提出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代性观点,即二者都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提出的问题作出概括总  相似文献   

10.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11.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7,23(1):118-123
宋以降诗学批评视野中的政教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教化功用的论说;二是对温柔敦厚诗教原则的阐说;三是对诗歌政教批评观念的消解。宋以降诗学批评中的政教之论,一方面展开、充实和完善了宋前诗学政教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诗学政教之论有所反思、有所消弥,两方面相辅相成,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政教之论的对立统一格局。  相似文献   

12.
刘祥文 《唐都学刊》2012,28(3):107-110
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形象的构建,与中苏(俄)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当两国关系处于和平友好阶段时,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的态度就显得很亲善,甚至达到狂热崇拜的地步;一旦两国关系恶化,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及其作品采取憎恶态度;只有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媒介批评才归于理性与公正。  相似文献   

13.
白劲鹏 《求是学刊》2007,34(1):118-121
目前盛行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其实并不是“文学批评”,因此,至少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慎用这一所谓批评方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不是“文学批评”是因为它缺少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特征。在批评实践方面,女权主义批评没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实际上是将文学重新变为哲学或政治的奴仆,本质上是文学理论的倒退。  相似文献   

14.
王勤 《求是学刊》2001,28(6):15-20
2 0世纪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危机几乎都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的。如果说中国的自觉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自我实践性批判 ,那么相对而言 ,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及目前正在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化进程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新世纪的中国必将承载着这样一种双重的批判走向新生和强大。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 ,通过现代化、全球化对传统日常生活基础和思维模式的冲击 ,分析了中国目前文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胡正强 《阅江学刊》2012,4(2):84-90
"非诚勿扰"栏目是江苏卫视打造的一档新派婚恋交友节目。该节目开播之始,围绕节目内容、道德取向、文化内涵等在各种媒体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极性评论。在节目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监督范畴的媒介批评始终顽强地存在着,并以价值评判和理论鉴别的方式对该栏目的每个元素进行评说,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对大众传媒有效规制的作用,显示了媒介批评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荣翼 《学术交流》2002,4(1):129-134
首先 ,指出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包括胜者通吃、雁行模式、超级裁判和单向对话等 ;其次 ,对文化全球化进行实质分析 ,它是把某种地域文化放大为全球文化的代表 ,以此来统领其他地域文化 ,并且各地域文化要以它作为参照 ;再次 ,明确汉语批评作为我们的文化策略 ,它所追求的旨向和目标 ,包括立足于汉语文化本位、倡导问题意识以及追求文化的原创性。汉语批评作为一个命题的提出 ,往前回溯 ,包含了 2 0世纪中国学人的思考 ;往后展望 ,它有赖于今后中国学者的建设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运抟 《学习与探索》2002,1(1):107-112
文学批判性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品格。从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发展看 ,新时期文学的批判意识开始具有独立性 ,批判性也最突出。按照批判所指和具体内容 ,则有三种批判即政治批判、现实批判和文化批判最为重要。它们互有联系但各有侧重 ,代表了新时期文学批判的主要方向和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吕刚 《唐都学刊》2005,21(1):136-140
王仲生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批评一直关注、追踪着当代文坛发展演变的轨迹,尤其是陕西作家在小说、散文领域的创作迹象.他的批评活动无疑成为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力量.其批评文本既不乏深刻的理论思考,又呈现出独特的诗性特征.正是这种诗性的批评使他与其他的批评者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20.
政治追求是贯穿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进程的一条鲜明线索.茅盾一生的文学批评活动恰好提供了中国现代"主流"批评生成演化的个人证词.在文学与政治、个人与集体、权力意志与个人思考之间,茅盾一直处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他的批评成果不仅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断选择、不断徘徊、不断矛盾的心路历程,也显现了"主流"批评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