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所执行的截然不同的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对国共两党及全民族抗战的影响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指出: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国民党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但也有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之时抵御外侮的一面;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但却有共同的民族利益;现在国共两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两党有着共同的民族利益这一点没有改变。因此,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全面振兴,国民党应响应共产党的主张,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适应各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中共中央制定了“五四指示”.“五四指示”具有明显的权宜性、过渡性,是中共的应时决策.在“五四指示”指导下,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左”倾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五四指示”之后,中共中央依然不断探索土改措施,且逐步趋于“左”倾;另一方面是执行土改政策的各解放区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难以胜任进一步的土改工作.另外,单就东北地区来讲,还受到中共中央对其两次政策性松绑的影响.东北土改问题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3.
农民对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集中表现为对土地调整的强烈诉求.但是,随着村庄利益分化的加剧、村庄治理环境的改变,30年不变的政策逐渐具有了被严格执行的社会基础.显然,这种土地制度形态的形成并非是农民基于生产需要而主动要求的产物,而是国家政策塑造的结果.这种产权的建立方式在完成国家总体战略的同时,也有脱离农村社会的危险.为此,土地制度转型需要以时农村社会的理解以及农民到底需要什么的深刻认识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建国以来,在农村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土地改革,试图对旧的土地制度作某些改变;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农业生产,减轻不断增长的粮食压力。这些政策执行得如何?效果怎样?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一、改革前的土地制度巴基斯坦各个省的土地制度皆不相同,这是由于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在各地推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而引起的。如所周知,巴基斯坦在1947年前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历史上,旁遮普是一个统一的省份,印、巴分治后,才有东、西旁遮普之分,因此,西旁遮普的土地制度与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着手解决农民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行政目标,经过一定的合法程序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依据。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成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政策本身、政策资源、政策环境、政策对象等因素都会对执行产生影响。在诸多因素中,人是对政策执行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政策的执行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人员的素质。近年来,台州市黄岩区着眼于消除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问题,在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土地政策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改革开放以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土地政策参与房地产调控主要通过调整土地供应量、供应结构和供应方式的途径来达到政策目标。本文分析了这三种调控手段,指出了当前土地政策在土地供给结构、政策执行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佩芬 《社科纵横》2012,(6):130-131
解放战争共产党胜利、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士气的较量——国民党士气低落,共产党士气高涨。民心所向——共产党紧紧抓住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赢得了民心;而国民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无所作为,并以其暴政使农民状况持续恶化,进而失掉了民心。统一战线——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蒋介石政权空前孤立,分崩离析。战略战术——毛泽东战略战术正确,蒋介石长于政治权术,在军事指挥上独断专行。国际形势——大国之间的博弈有利于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与中央判然不同。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党政分离,互不统属,形成一种双重衙门体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控制体制由单轨制向双轨制的重大转变。形式上,党政之间平等制衡,互相监督,似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地方政制。但在实际运作中,党政之间为争夺权势资源时起冲突。在权力竞争中,国民党中央倾向于将地方政治交由地方政府主控,党权在地方政治运作中日趋弱化。党治在地方层级几乎处于一种虚拟状态。这种党政分开的地方党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的党治权威和党治基础。加之战前国民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有限控制,国民党最终只建立了一个脆弱的党治国家秩序。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土地政策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二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时期,三是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成功的,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功不可没;但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使某些城市职工和农民的利益遭受损失,比如城市职工失业、农民失去土地等。为了社会公平和建立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政府应该对弱势群体给予利益补偿,应该积极发展社会政策。中国不但需要科学地制定社会政策,而且需要科学有效地实施社会政策,需要重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广东省揭阳市四县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人均非农业收入三个方面,分析了农地流转中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只对农民的农业收入有负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都存在正影响;耕种土地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对非农业收入存在负影响;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存在正影响。提出在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加快和规范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九占 《学术交流》2003,(11):78-80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就必须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各级政府应当把城镇化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实行有利于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在小城镇建房和购房,实施有利于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承包地管理政策,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小城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10,25(12):5-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思想或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是对不同国度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他们的思想或理论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看,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东方民主革命的理论,关于改造东方小农的理论、关于消灭城乡差别(对立)的理论,关于东方农民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的初步构想等等都在后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探索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如列宁的关于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理论、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在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怎样改造小农并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等等;斯大林个体农民改造的思想、集体农庄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关于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论、农业合作化的理论、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城市支援农村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但由于俄国、中国都是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革命胜利时由于战争或帝国主义的掠夺无论国家和人民手中的财富都消耗殆尽,在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成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中农民问题的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2):56-60
中国政府的土地政策虽然一直在改进,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了个人或者集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无法适应农民的需求,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在土地流转市场上,政府应该明确公共利益需求,做到土地增值收益要更多地向农民倾斜,让农民有更多地选择权、自主权和参与权,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陈发桂 《创新》2010,4(4):38-41
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的本意是为农村土地流转顺利推进奠定权能基础,但此项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可能固化村集体组织内的人均占地不均的现状,在农村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情况下,可能进一步加剧无地农民的生存困境。因此,需要理性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中的"长久不变"政策对无地农民造成的生存困难问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通过强化无地农民享有特定的集体成员优先权,以及加大针对无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化解农村现有的人均占地不均状况,使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的政策目标所蕴含的内在冲突得到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应对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阻滞现象。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造成政策执行阻滞的原因,提出了促进节能减排政策执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偏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偏向指政府在投资取向、财政分配、价格制定、土地利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制定上均有利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合理的向城市倾斜,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纠正城市偏向应采取的举措为:政府应改变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给予农民和农村合理的信贷支持;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探求》2016,(1)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土地是农民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财产。土地财产收益权的缺失制约了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如何创造条件让农民从土地的保值增值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党的十七大以来,这一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现从内涵、意义、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