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2):78-82
贵阳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城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在城市现代化转型发展中,贵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多年来,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大数据的新发展,重塑了贵阳城市形象,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经验,成为高原山地城市现代化路径选择和西部欠发达城市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之路"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孙即才  蒋庆哲 《学术交流》2022,(3):67-77+192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新能源开发嵌入区域减排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制度因素、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方面。基于当前我国发展实际,应采取建立新能源矿产保障供应新机制、构建新能源消纳新路径、挖掘碳资产潜在新价值、形成清洁能源发展新优势、培育智慧能源赋能新动力、拓展区域集群发展新思路、赋予“绿水青山”合理价值等策略,发挥区域协同减排效应,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锋  张益宾 《阅江学刊》2023,(5):28-34+167-168
生态系统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资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地球家园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些挑战,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系统修复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苏蔚 《创新》2013,(6):33-37
长三角地区城市自发进行低碳生态的定位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对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宁波、杭州、南京、上海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有助于重新审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明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城市规划和技术发展等因素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甘南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而推动转型发展,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我们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决策中,必须首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正视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深入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原因,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走资源合理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路子,也就是坚持走"举生态旗、谋生态策、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发展低碳旅游既可以为郊区旅游增加新内容,也可以明确努力方向、弥补生态旅游的不足。北京是全国乡村旅游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率先圈定生态涵养区的地区。在涵养区建立低碳旅游乌托邦,通过食住行来践行低碳技术,将低碳排放融入日常生活,既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也增加生态涵养区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全国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能源损耗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工业和能源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明显,导致低碳产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抑制.但同时欠发达地区的低碳产业又具有特殊的后发优势,并且清洁能源丰富,低碳技术应用空间大.为此应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低碳共性技术供给模式,推动高碳产业链条的"低碳化",并构建符合其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产业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9.
杭建伟 《社科纵横》2011,26(6):45-47
低碳城市建设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分析江阴能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江阴"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争做全国低碳城市领跑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现路径之一,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使乡村在追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过程中,有效落实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监管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牛文浩 《创新》2012,6(6):24-27,126
虽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生态社会主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相关制度危机进行了阐述,但二者在概念及形成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理论内容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这不仅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导,而且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15.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16.
达尔文进化论不仅确立了重要的生态原则,而且这些原则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意义。深入阐发达尔文进化论生态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自然进化中的位置、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理论界,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但是人们在谈论这一话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它的表面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世界的问题,而不能深入到其深层的理论背景中去。实际上这一话题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在里面。要想真正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一个关键性的步骤就是要合理的理解马克思有关人的存在性问题的观点,要合理的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现代化进程以及我们当下的现实性的发展境遇。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唐都学刊》2013,(6):122-12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建设性与过程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不同学科的契合”三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讨论,不仅深化了中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也推进了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主导的海洋发展理念的变迁。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传统农业社会重陆轻海观念影响下的海洋农业理念与工业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冲突。对当前海洋开发和管理进行思考,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开发和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刚 《学术交流》2002,(1):101-108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文明的成果 ,而且是文明的载体。我国起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现代文明城市建设 ,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具有发展战略意义的方兴未艾的大业。现代文明城市建设应当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的科学理念。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中 ,物质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基石 ,是城市文明化、现代化和富裕化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明是文明城市的灵魂 ,是引导城市生活方式进步 ,提升城市精神价值 ,标识城市文明水平的核心和精髓 ;生态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形象 ,是代表城市面貌 ,凸显环境价值 ,体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因素。因此说 ,现代文明城市是三个文明和谐统一的载体 ,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构建了文明城市建设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