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践派"认为,"实践"是哲学的基本范畴,所有的其他概念都应该从这一范畴引伸出来.当然,这也是一种可以采纳的观点,问题在于,以什么方式从"实践"中引伸出其他概念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J. 霍夫曼在书中没有给"实践"的定义作什么总结.当然这也并不是为分析"实践派理论"的结论而必须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个定义对我们将是有益的.让我们以南斯拉夫哲学家M. 马尔科维奇——一位温和的"实践派"追随者和理论家的一本著作为例.马尔科维奇在书中把"实践"定义为"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面临的主要诘难是:实践作为一经验事实不能成为逻辑在先的初始范畴;自然界对于人的活动具有前提性,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其实,实践不同于一般经验事实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一切可能的"在者"的开启性,正因如此,实践才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本体范畴。自然界的前提性和优先性不足以成为物质本体论赖以成立的理由,相反,实践范畴之原初性的凸显,使其在本体论语境中失去意义。实践本体论所昭示的是"第三条道路",即介于思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与现象学—解释学具有相类似之旨趣的独特进路。它的确立宣告了那些未曾与实践"谋面"从而未能真正回归于实践的哲学的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3.
姜海波在《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1期撰文指出,《实践》杂志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文化平台,它忠实地呈现了一种反思性的实践哲学,较好地奉行了批判斯大林主义和重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办刊方针。20世纪50至60年代,南斯拉夫哲学界分化为相互辩难的两派:正统派和实践派,其中实践派提出"以人为本",强调实践与创造在一个特定社会的人性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在实践派哲学家看来,作为实践哲  相似文献   

4.
一本介绍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的好书出版了。它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洪谦德博士主编的:“新马评介丛书”之一,衣俊卿博士撰写的《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台湾森大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这样一本系统全面介绍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的书,有助于我国哲学界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对于被斯大林规范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各国经过了数十年的实践之后,许多人都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并由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内部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己哲学的理解,以及他们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有许多西方理论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或者说提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这样的理论出自非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者之外的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 ,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的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 ,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的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人”作为理论观照的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的转移 ,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 ,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出发 ,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纵观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只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亲身经历了冷战格局带来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两种意识形态并义无反顾地置身于反斯大林模式的斗争中,因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社会主义所提出的理论就尤为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弗兰尼茨基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民族解放军,抗击法西斯对南斯拉夫的攻占。因此他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1980年9月8日-16日,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社会科学国际大学中心主办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国际性讨论会,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22次会议.将近50名外国代表参加了本届会议.我国今年第二次派代表参加.南斯拉夫主办这种一年一度的学术讨论会,一方面是为了向外国学者系统地宣传和介绍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同时也是为了听取外国学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对自治制度的  相似文献   

8.
一、存在范畴与本体论 存在问题是本体论的主题。存在范畴的哲学意义及其逻辑构造是同能否建立逻辑上相容的、自足的本体论紧密联系的。赋予有在范畴的不同哲学解释在从古至今的本体论发展中导致了诸多的不同理论体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中世纪神学的本体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胡塞尔的先验本体论,梅农的观念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奎因的约定本体论等等,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完备的哲学理论。存在范畴哲学意义的逻辑构造是构造本体论的逻辑基础,如果给出存在范畴某种意义后,又发现这一解释逻辑上是包…  相似文献   

9.
南斯拉夫实践派兴起于50年代末,迄今己有30余年的历史。对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批判与阐述始终是实践派哲学家理论活动的核心。50年代后期,他们主要阐发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批判斯大林主义;60年代与70年代,他们在进一步突破反映论和自然辩证法等旧有理论的同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建为“实践哲学”或“革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改变了早年以"内容广泛的实践"为中心概念来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做法,把劳动目的性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认为由于劳动的目的性特征,社会存在才是其所是,由此,马克思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社会存在进行了本体论阐述。劳动目的论的设定,使其成为每一种社会实践的范型。关于劳动的目的性,卢卡奇实际上已区分了内在于劳动活动过程的目的与劳动的谋生目的,并深刻阐述了前者对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进而将其视为人类自由的本体论根据。但他并未明白劳动的谋生目的正是被马克思纳入到社会存在范围中的自然概念,即作为先在性的自然的社会表现形式;同一劳动的两种目的设定,形成劳动二维结构,展开了历史辩证法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运动。这一理论缺陷使卢卡奇未能把劳动的谋生目的与外化、异化劳动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取向作统一的、历史性的把握,未能揭示历史辩证法的本体论根据和多种具体形式,造成其社会存在本体论体系建构的整体性缺失。但卢卡奇思想的缺陷不会遮蔽他从劳动目的性视阈对马克思哲学研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英国哲学家J.霍夫曼《马克思主义和实践派理论》(伦敦;1975年版)一书的第1章第2节和第2章的摘译译文.标题是原书第l章第2节的小标题.本文根据1978年莫斯科进步出版社版俄译本摘译.文中praxis一词均译为带引号的"实践".实际上praxis的词义就是实践,这个词与英practice、德Praktik、俄?都是等价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使用过这个词.1964年南斯拉夫P.弗兰尼茨基、G.彼得洛维奇等哲学家创办杂志,以这个词命名."实践派"也由此而得名.从此这个词被赋予了表示"实践派"哲学观点的特殊含义.  相似文献   

12.
据南斯拉夫《观点》杂志1987年第11—12期报道,1987年5月在南斯拉夫的日涅亚宁举行了一次题为“工人阶级与南共联盟”的讨论会。与会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南斯拉  相似文献   

13.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14.
边昭彬 《社科纵横》2008,23(8):96-98
通过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反思,提出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形式的理念,并发掘其哲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形式范畴为核心的本体论形式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主要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本体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自己的本体论基础,使得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这样的哲学、美学观点出发,文学本体论同样应该是一种社会本体论、关系本体论:文学的本原和存在方式离不开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从存在的本原上看,文学的最终根源是物质生产及其转化为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从存在的构成方式上看,文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过程;从存在的现实方式来看.文学是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结晶——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存在.唯有实践本体论可能克服古代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和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统一之中来审视文学,把文学如实地还原为"对象世界-作家-文学作品-读者"的实践统-整体.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典型”属现实主义美学范畴,是现实主义创作规律的一种理论表现;将“典型”规定为创作的普遍规律、又进而规定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容置疑的观点,其科学性很值得怀疑。本文即就其中若干论点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实践派"著名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提出公民个体、自治社会以及健全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把民主建设单纯局限于制度或程序层面,忽视民主实践中的成熟个体以及公共领域建设,必然导致民主制度和实现民主的理想发生冲突.据此他提出了颇具创新的民主理论,这一理论由个体实践论、民主制度论和社会自治论组成,从另一视角为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8.
谢晶 《社会》2019,39(5):106-126
“玛纳”这一典型的巫术概念构成了社会人类学的一个经典“案例”。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对它的不同诠释体现了从法国社会学派到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转折及分歧。本文从莫斯的文本出发将“玛纳”定义为“实践观念”,并以“可译性”为切入点,试图证明在“实践观念可译性”问题上的分歧背后隐含着社会本体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行动哲学这三个层面的分歧。最后,本文认为,关于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之关系的最常见观点实际上是对这一关系的过度简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体——属性——样态”这一表层结构上,而应深入到其内部结构——范畴辩证法体系中。斯宾诺莎通过对数学中的无限性问题的研究,达到了理智的无限性(即有限与无限辩证关系)的观点。他在运用数学方法论证其哲学体系时,也把这一重要观点引入了哲学中,并运用它分别论证了原因与结果、肯定与否定、自由与必然、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从而形成了以有限与无限关系为中心的放射型的范畴辩证法体系。这一内在体系的发现,动摇了“因素论”的见解(即认为斯宾诺莎哲学仅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弥合了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黑格尔的范畴理论之间的巨大空隙,从而大大突出了斯宾诺莎哲学在西方范畴发展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据南斯拉夫《观点》杂志1985年第9/10期报道,南斯拉夫理论界正积极筹备出版《现代社会主义百科全书》.这一设想是由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于1983年提出来的.这一设想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支持.预计将有200多名南斯拉夫学者和其他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学者参加这部百科全书的准备和撰稿工作.该书将探讨人的解放的现实问题,特别注意当代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动向.全书分为4卷:概论;社会主义历史和理论批判研究;当代世界研究:社会危机和解放运动;根本抉择.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