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术教育中应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睿 《社科纵横》2005,20(6):155-156
今天,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艺术是自然、历史、哲学和想象的窗口,而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会告诉我们有关我们国家和我们本身的更多的事情。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培养青年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色彩规律等可以更加促进学生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发展;中国民间美术源于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体察,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可以促使人的心理和精神回归自然。在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在全球化的今天,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丰富的民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明醒 《社科纵横》2006,21(8):130-131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在民俗活动中发展的。中国古典哲学是民间美术造型的理论基础,民间美术造型通过民俗活动传承哲学思想。民间造型艺术传承具有家族的、民族的、宗教的、地域的特征,民俗活动是主要的传承方式。民族、地域、古今、中外差异形成了我国造型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同时讨论了中外交流和传统保持问题。  相似文献   

3.
1947年2月,斯里兰卡人民获得独立。长达数百年的殖民枷锁终于被斯里兰卡人民砸碎,民族赢得彻底解放,为恢复和发展传统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契机和保证,佛教民族主义思想与活动大规模展开。斯里兰卡的民间与政府、僧界与俗界都对佛教在现代世界复兴倾注了热情,特别是民间在世界上首先致力于复兴运动的开发,起了一个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神道起源于日本原始自然崇拜,又在历史上不断融入外来宗教和思想文化而成为融合神道。到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本国学家们开始贬斥并剥离神道中的所有外来文化因素,严重扭曲了传统融合神道的精神。"扭曲神道"的始作俑者是一批日本著名国学家,他们创立了具有浓烈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复古神道,并设计了以复古神道为精神依据、主张对外侵略扩张的暴力民族主义的文本。明治维新后复古神道被升级为国家神道,成为煽惑暴力民族主义的精神发动机,并被运用于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行动。神道的扭曲过程,揭示出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形成轨迹及其在鼓动对外侵略战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明 《今日辽宁》2007,(3):42-45
信奉的原始宗教慕容鲜卑人和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古代其他民族一样,在对世间万物崇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原始宗教观念。他们崇拜的对象很单纯,主要是自然。自然崇拜是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和哲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现代性背景下,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创造性地回归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西方理性文化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精神新生长点,实现俄罗斯文化的批判性重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重建努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贴年画,是中国人迎接农历新年的一项传统习俗。而年画这种完全出自民间的艺术形式,也因其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意义非凡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和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俗。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民间风俗习俗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藏族传统文化分为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对其主要特征进行研究。指出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特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对立统一、多民族文化融合统一及文化内外交流与统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北京人的信仰文化刘宁波所谓信仰,是从人类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民间观念。作为一种民俗观念,它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成分,并因此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信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希腊、希伯来隶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分别以哲学、宗教为其精神特征 ,然而亚历山大东征后的地中海世界却使这两种不同文化走到了一起 ,从冲突到融合 ,经历了几百年时间 ,其间充满了军事冲突、政治斗争、宗教融合、文化碰撞和哲学争论 ,最终产生了基督宗教。本文就是研究基督教产生的这种犹太、希腊背景。  相似文献   

11.
道教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宗教 ,是中国的儒、释、道三大宗教之一。它在古代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 ,融汇了巫祝、符录、神仙方术及黄、老道家的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 ,逐步形成的一种多神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一定的风土和地域条件下 ,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联系中产生与成长的 ,并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宗教。是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综合性文化形态。道教经典总集《道藏》,卷帙浩繁 ,内容丰富。它涉及哲学、伦理、政治、军事、文艺、音乐、美术、医药、养生等诸多方面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道教…  相似文献   

12.
周青 《社科纵横》2013,(9):97-99
本文以秦安民间社火祭祀活动中的蜡花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县郭嘉镇民间社火祭祀活动的田野调查,深入探究了秦安蜡花舞以民间信仰为内在核心的文化性质特征。将秦安蜡花舞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现象中研究,以期对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秦安蜡花舞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使其沉淀的原始文化遗存被今人广泛关注,并从中窥探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人文气息与独特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3.
论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在遵照历史的、传统的观念的前提下,从不违背色彩文化内涵,在设色上讲究视觉意匠,重视色彩的视觉效果,整体色调表现为鲜艳、响亮、明快、热烈。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原则是所有的色彩视觉美感创造中必须遵循的,民间美术也不例外。由于民间美术是以色彩对比为主要特征的(同时兼顾色彩调和),故作者在本文中就民间美术色彩的对比进行深入地论述。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的中外学者普遍把萨满文化现象视为原始宗教,作者对这一流行观点提出了质疑。文章从萨满文化现象的非单一构成性;意识场与原始宗教、巫术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萨满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现象的不同,认为巫术文化是萨满文化的主流。巫术意识与宗教意识的分离、交叉与重合乃是萨满文化现象存在的不同类型的原因,作者认为:巫术是萨满现象的基础和核心,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解释萨满文化现象世界范围分布的广泛性,对于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对于探讨萨满文化现象的发展阶段与类型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塑造并规定着一国人民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作用于文化的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科技从最初关切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演进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民生需求融合发展的阶段。在市场经济潮流助推下,科技主动融合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文化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改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以提升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坚守传统文化底线确保文化安全,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焦点与重点,并在科技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上,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交叉发展成为二者的共同趋向。  相似文献   

16.
庄鸿雁 《学术交流》2012,(9):158-161
萨满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崇信的原始宗教,几乎占据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萨满文化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观念。起源于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鲜卑先民亦信奉萨满文化,但现有的文献资料对此记述并不多,从最新的田野发现与考古学、文献学相结合的视角,对鲜卑先民的萨满文化崇拜进行探索,以追寻鲜卑先民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7.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时期,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 (阿富汗 )、安息 (伊朗 ),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经过从东汉到唐朝四百年的历史,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很快便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殡葬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前,在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人们一直信仰的是灵魂不死,关心的是逝者的灵魂,但对逝者生活的世界及灵魂的归宿几…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10):129-131
民族体育乐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与音乐舞蹈艺术融合中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能,文章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对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旋鼓舞具有非常重要代表性和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世界大多数宗教都是伦理型的宗教,坚信如果没有伦理因素,不仅宗教生活将会失去精神支持,而且整个宗教信仰乃至人类社会文化(尤指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传统佛教及某些传统民族宗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也将失去道德基础.但这一信念在当代和平主义思潮和全球化境遇里,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区域战争的新高潮中,面临着艰难而复杂的处境.我们看到,当代世界的主调是和谐发展,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基督教世界没有强调这个主调,而是在跨国公司意欲控制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对落后国家采取了对立态度,美国理论界抛出"文明冲突"论,对不同于基督教文化的文化采取了对立态度.如何看待宗教的价值趋向?宗教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什么?这类问题自然引起了深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张惠娜 《唐都学刊》2008,24(3):27-32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处于越来越紧张的对峙关系之中.汤因比认为这种生态危机与西方的文明危机有一定的关联,而这种文明危机又与人类生活世俗化、宗教精神的衰落有关;他明确反对传统基督教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模式;并主张利用宗教中的自我克制精神来遏制人的贪欲,力图建立一种融合多种宗教优点的爱的宗教,以此来拯救人类文明,缓解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