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3):31-36
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中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解、人与物主客关系的颠倒以及符号差异性对整个社会的奴役与控制,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无疑,其消费异化思想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然而,鲍德里亚却把自己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改造"——这个"改造"既包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外在补充,也涵盖对马克思劳动异化内涵的误读以及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批——看作是自己对马克思的空前超越。殊不知,他已在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悖离中落入了形而上学的陷阱。因此,鲍德里亚最终只能退回到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在象征性交换的虚无之中来寻求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聪 《探求》2009,(2):73-77
在鲍德里亚看来,当代人所遭遇的物化事实集中地反映在生活世界的消费本质中,消费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对物品的购买、拥有和消耗,其本质是在物中并通过物而建立的人和人之间的象征关系。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透过“时尚”与“身体”等当下文化现象,鲍德里亚对大量繁衍的物所带来的现代人的当下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消费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加速了消费社会的到来,致使消费出现了异化,即本来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消费变成了一种违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消费.如何消解异化了的消费,使消费回归理性,从而促进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这正是消费伦理的理论指归,也是对消费合理性进行追寻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鹏 《学术交流》2016,(4):44-49
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早期思想的重要成果,同时,符号政治经济学也是其整体理论框架的基础和重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符号政治经济学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二者的差别所在,二是符号政治经济学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批判,三是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颠覆性批判。然而,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是片面的,究其根本,符号消费仍旧属于异化的表征。从理论意义角度来看,鲍德里亚犀利的批判和独特的切入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马克思的整个理论框架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和撼动,因此,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行有效的回击和再批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辉 《求是学刊》2007,34(2):28-33
普遍消费或消费的普遍化是我们直观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下,看待消费与消费主义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前工业社会,节俭被视为美德;在现代社会消费被看作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场不但造成了“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且生产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现代社会,消费与消费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表达其意愿、炫耀其地位、展示其身份的重要方式。不但消费物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者也已经变成了资本表达其意志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高兹在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时敏锐地认识到,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日益远离其满足人们需要的原本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人们为补偿异化劳动而致力于获得虚假需求商品的现象。在高兹看来,消费异化是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必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但为利润而制造消费品,而且为利润而创造虚假需求,诱导人们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和尺度。消费异化不仅加剧了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而且导致人的非人化,也消解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反抗意识,成为控制社会的新手段。摆脱异化消费就要全面改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系统,破除"越多越好"的高消费观念,引导人们在生产领域中寻求满足。高兹深刻地批判当代资本主义为实现资本获利的目的鼓励异化消费,严厉谴责资本主义颠倒了人与商品的关系、把人扭曲成消费机器的现象,加深了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端的认识。受高兹消费批判理论的启迪,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克服物质主义倾向,以人为本推进物质文明,培育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崇尚精神满足的消费模式,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所追求的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宋德孝 《创新》2015,9(1):42-47
对于消费异化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理论关切之一。马尔库塞、弗洛姆、巴特、列斐伏尔、鲍德里亚、莱易斯、阿格尔对此均有所涉及,他们结合消费社会批判,分别借由精神分析学、符号学、生态主义等学说入手,从力比多的压抑、社会符号化、生态危机的理论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各具风格的理论批判。他们将消费异化批判与各自不同的学术立场结合起来,颇具参考价值和时代性,但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消费活动由消费主体的需要和客观自然对象两个环节构成.消费活动包括两个基本原则:自然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当代消费异化的实质是对消费原则的背离.由此产生了违背个体生命的消费异化、危及后代人生存的消费异化、符号消费的消费异化和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消费异化.只有遵从消费活动的两个根本原则,消费伦理或伦理的消费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5):50-54
面对西方国家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弗洛姆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对西方国家的消费状况做了深刻分析。他认为,在西方社会,异化已经由生产领域侵入到消费领域,消费不再是一种生活手段,而是蜕变成了生活目的,人们消费的商品、媒介、过程和结果都发生了异化。消费异化的本质是人的异化,严重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弗洛姆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单纯的理性批判之上,而是从人道主义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但由于这些方案只是致力于实现对西方社会消费方式的点滴改良,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是他的理论建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纷纷把关注点放在各种异化理论批判之时,鲍德里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资本主义社会,运用符号学解析了当代社会已经不再是生产型社会而是已经转变为消费型社会,认为马克思用生产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已经结束,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不能承担起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任。鲍德里亚从分析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阐释了生产逻辑是如何被符号逻辑所取代,试图想通过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出马克思的生产逻辑,以更好的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其表现形式不同.早期有自然权力的异化、政治国家的异化和宗教的异化等理论,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异化劳动现象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角色逐渐发生变移,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由需求消费变为欲求消费.在消费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很多人为追求符号与荣誉而消费,在享受奢华的同时陷入了偿付困境,消费异化现象凸现.中国现在的"房奴"就是异化消费的重要体现,它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消费异化"综合症".  相似文献   

12.
生活作为人生命活动的展开方式,是人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目的进行的生命活动,是人全面本质的展开,本真生活是属人的,以人为本。现代社会实质是以资本市场逻辑和技术理性为主导逻辑建构而成的物化社会,置身其中的现代人的现实生活实质上趋向物,处于异质生活境遇,怎样在现代生活境遇里获得生存的意义,过有价值的生活,回归“人本”生活状态,关键在于对“物本”异化力量主导所形成的现代人的异质生活境遇的超越,即对生活的价值体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思想史与历史的结合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物"的思想。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对主体哲学的批判与结构语言学的兴起,展示了主体被结构化的理论逻辑;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普遍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是主体被物化的过程。鲍德里亚所处的消费社会,在电子媒介的中介下,符号一物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形成了一个物体系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讨论构成了鲍德里亚思想的重要主题。后期的鲍德里亚认为,物的嘲讽策略让主体在自主的幻象中成为物的工具,这成为主体无法逃避的宿命。  相似文献   

14.
藏晓雯 《社科纵横》2014,(9):138-140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根据中国的80后青年作家郭敬明小说《小时代》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可以归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式理论。而其提出的消费理念值得借鉴。本文将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出发解读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5.
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其关键性不言而喻。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即性别异化,女性的异化程度要比男性更为严重。性别异化主要是指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己的意识、本性、本质相背离,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人的独立和完整,被强烈的无意义感和破碎感所充斥。在父权制的话语体系下,女性逐渐成为失去精神维度的异化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消除女性异化做了一定的理论尝试,为实现女性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6.
张美君 《社科纵横》2014,(10):90-95
让·鲍德里亚是极富争议的人物,他既对当代消费活动使人彻底异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展开了最为激烈的攻击。鲍德里亚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问题以及对鲍德里亚思想的批判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鲍德里亚的思想,有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体现出一种被动式批判状态。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明晰正确的认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和他的无产阶级立场,应该成为对比研究和批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白婧 《学术交流》2012,(3):13-16
面对西方社会物质文明的鼎盛发展和现代文化对社会的不断渗透,鲍德里亚开创性地提出了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思想来诠释当代社会运行规律。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文化分析,展开了对消费社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对现代西方社会核心价值扭曲之洞察是颇具远见卓识的。但是,他不承认使用价值的存在,颠覆性地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消费来主导的,没有把解放的希望寄托到政治革命上,而是企图通过象征交换来揭示社会的运动规律,指明未来的发展道路。这种理解实际上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物质大地,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的工具理性、物质欲望、消费意识等极度膨胀,这种利欲关系不断引导着人们只关心一己利害,而丧失了人类的普遍情怀;只热衷于追求当时当下的物质享受,而不再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生存的终极眷念,忘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美育对抵制当今社会物欲对人的控制,消除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化,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异化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异化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早起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到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都十分关注当今社会存在的异化问题,他们就科技异化、交往异化、日常生活异化以及消费异化进行了深刻阐述。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也使异化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许银英  贺汉魂 《创新》2019,13(4):80-88
马克思从人与动物之别论述了消费伦理的必然性,从人生意义高度论述了消费的伦理意义,从人性视角论述了消费伦理的根本依据,可以认为消费伦理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本义。生产与消费同一是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的独特视角,马克思的消费伦理关系,消费伦理主体思想内涵其中。马克思强调消费是人类维持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消费伦理的精神实质。在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中,批判消费异化是核心内容,马克思明确阐析了消费异化的根本实质、基本表现、主要原因与摆脱消费异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