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世博 《学术交流》2013,(2):191-194
菲利普·罗斯一些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和对情欲的描写,使得他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质疑。而伦理关注的却不仅限于个体行为,更多的是社会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后期小说创作中,罗斯放弃了传统道德批评的普遍性原则。没有简单的善恶、好坏评判,罗斯的伦理观念中引入了历史的维度。在犹太伦理问题上,罗斯更关心犹太人作为"他者"的地位和生存境况。在此观念影响下,罗斯后期小说创作结合了现代、后现代手法,呈现出范围更宽泛、主题更贴近生活、风格更适度等新现实主义特征,展现了后人文主义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2.
杨东 《学习与探索》2012,(8):129-132
菲利普·罗斯在他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对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新,把时空穿梭和叙事浓缩等手法融合在一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忧虑,这一时期也是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重要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的美国当代小说家中,菲利普.罗斯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他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罗斯后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极具代表性,是对自身否定之否定之后更高层次上的现实主义回归,即走向新现实主义。对这个显著转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把握这位当代美国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了解美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实现推介和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后现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后期创作中不再沉迷于各色试验手法,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历史。但不同于传统历史观,罗斯后期的一些小说谈及的历史已不再仅仅是作为陪衬背景,历史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中,具有了新历史主义的一些特征。历史与文本,事实与虚构之间没有了清楚的界限。在他的美国三部曲中,罗斯把历史史实和边缘化人物相融合,真实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反映了少数族裔和边缘人群向主流社会融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受到的排斥。反讽式历史话语及比喻性修辞的运用,揭示出某些历史性举措和行为的极端与荒诞,及其给人们带来的难以抹去的深远影响。罗斯借此表达了他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现实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暴力、苦难与死亡是余华小说的主题.从80年代创作的先锋性到90年代创作的平实性,余华作品苦难主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暴力与死亡的根源是人性的罪恶,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苦难与死亡的根源则是存在的宿命.这一变化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深层次叩问.  相似文献   

6.
美国文化中对死亡的抗拒正在随时间不断增长。抗衰老药剂、整形外科手术和肉毒杆菌疗法的兴起证明着人们对于衰老的抗拒。由丧葬承办人在灵堂内对尸体进行化妆和防腐处理在美国的流行同美国文化中对死亡的抗拒不无关系。概言之 ,在美国 ,衰老、死亡和被埋葬的人之中很少有没经过任何化学“复原”的。在我们评价以下三本关于死亡的心理层面的著作时 ,必须记住的是令美国从神圣走向世俗的唯物主义的兴起。老年人无法从一个贬低老年人价值的文化中脱身。对死亡的抗拒常常伴随着世俗化的出现。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曾将美国称做“否认死亡的社…  相似文献   

7.
张长江 《社科纵横》2007,22(5):175-176
《一场美国梦》是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代表作,作品体现了四个主题:一、美国社会是一个非理性的极权主义社会;二、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对生命的渴望);三、人际关系严重异化;四、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8.
朱晓江 《浙江学刊》2007,2(4):102-107
丰子恺优美一面的散文与漫画创作,是与他的“绝缘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艺术作品里,虽然我们很难看到纯粹描写“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一类的作品,也很难读到传统士大夫式的山水遨游与田园鉴赏;但他的作品,比如小儿女的神态、朋友的夜饮、闲居时候的心情等等,同样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元气淋漓的精神世界,一个充满着人间情味的有情世界。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读这一部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异化与窒枯等方面所具有的文化内蕴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田汉创作的剧本中,早、中期剧作侧重于现实题材,后期剧作侧重于历史题材,尤其他建国后的作品,多是历史剧.《关汉卿》是他的最得意之作.它的创作为我国的历史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是历史剧创作的典范.虽然已有许多专家对这部作品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笔者认为,仍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该剧本在解决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关系谈些粗浅看法,以求对该剧艺术成就的进一步确认.并促进历史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最早的悲剧理论体系,可以溯源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在这部著作中,他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提出了一整套有关悲剧的理论,并为西方后来的悲剧研究奠定了基础。 读他的《诗学》,我们发现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他虽然涉及到了古希腊十余名悲剧诗人的作品,但在三大悲剧家中间,他却很少提到被恩格斯誉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一埃斯库罗斯及其作品。确切点说,他除了肯定“埃斯库罗斯首先把演员的数目由一个增至两个,并减削了合唱歌,使对话成为主要部分”①之外,其它即使触及到埃斯库罗斯的作品,或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他…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生命的双重空间:曹禺悲剧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坚 《浙江学刊》2001,1(5):88-94
曹禺悲剧创作并没有割断人与其生活的世界的联系,而是建构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和生命的双重空间,他把悲剧的根系深深扎进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土壤,对传统家族文化和畸形都市文明给予了决绝批判,同时又不停留在历史表层,而穿透社会历史的外壳,从最根本的生命价值层面启迪人生,具有深刻的现代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乔艳 《唐都学刊》2013,29(1):86-90
文化批评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将华裔文学固定在“他者”的位置上,片面强调其与美国主流文学的差异性而导致了研究中的误区和偏颇。分析华裔文学中的成长主题、自传体裁、应许地思想等,可以见出华裔文学与美国文学传统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是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对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得出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从《小城风光》看美国人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民 《学术交流》2003,(2):141-144
桑顿·怀尔德 (ThorntonWilder 1 897— 1 975 )是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 ,他的剧作《小城风光》(OurTown ,1 93 8)是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这是一部完全表现凡人小事的戏剧 ,它用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描写了新英格兰一个小城的风貌和两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剧中既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 ,也没有剑拔弩张的冲突 ,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温馨的田园诗式的情调。作者赋予这个小城以一种普遍的意义 ,谱写了一首歌颂生活美、赞美人生的田园抒情诗。美国文化中最主流的价值观———平等、民主、个人主义自力精神、美国梦式的自我实现、实用主义传统文化精神等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4.
王利平  赵启琛 《社会》2022,42(5):62-94
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左右了美国20世纪教育的走向和进程。本文试图从欧美对实用主义之反思的脉络中审视杜威的教育思想,阐释其核心观念——兴趣。杜威的兴趣观成型于他创办久负盛名的实验学校之初,这既是他后期不断返回关照的主题,也是理解他讨论个人、社会、文化与文明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它包括三个层次:兴趣与快乐的分野,兴趣与意志在个体行动中的关联,兴趣如何在最切己的日常工作中展开。阐明这些面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杜威在进步主义运动和实用主义传统中的核心地位,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杜威思想的原型——一个将有见识的行动而非保存某种既定文化价值视为终极兴趣的行动者,如何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进步观念。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一千英亩>是在文化研究领域对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李尔王>进行多重解读的基础上的互文性写作.作品借助女性主叉的叙事、生态批评解析、新历史主义批判--解构美国梦等不同层面的文化批评策略颠覆传统权力话语,并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从而在这个美国中西部农业家庭的历史叙事中蕴含了对当今人类发展状态的强力寓言.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创作生涯在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分别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真实地折射出作家鲜明的心理特征、生活阅历、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肖洛霍夫童年时代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本国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19世纪文学大师们在创作经验方面的继承,这种种因素都对他的女性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徐慧 《学术交流》2013,(2):199-202
美国籍犹太作家马拉默德以犹太人及其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犹太民族特征、深刻揭示犹太民族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长短篇小说。《创世纪》、《出埃及记》、《士师记》中的故事情节表明人只有经历苦难、自我牺牲,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和救赎他人。《我之死》、《账单》中的小人物甚至用生命来完成一生的救赎。究其原因,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使他们相信负罪——牺牲——救赎是亘古不变的命运程式,然而其救赎的最终结果却是拯救的虚妄。牺牲与救赎这样的犹太文化母题成为马拉默德创作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我弥留之际》中《圣经》话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颂 《学术交流》2003,(2):136-140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在其作品中体现《圣经》文化意蕴的作家 ,对他来说 ,《圣经》不但是一种作家自觉遵守的创作原则 ,而且也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 ,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在福克纳的小说中 ,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展示以及叙述话语的选择和运用 ,都清晰地表现出《圣经》的原型特征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是标新立异的文学,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文学流派不断涌现。但无论怎样,各种流派都逐渐趋于一个趋向:即已经和正在向着人的内心世界掘进;心理分析艺术的深化是20世纪外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倾向之一。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就是20世纪世界文学尤其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娄于1976年因其“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深湛分析”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及艺术表现手法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地位、价值和广泛的影响。1  贝娄在小说中是采用意识流手法挖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他不是完全按照传统的现…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