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深入探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状况的同时,着重对黑龙江省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作了详实的综合论证和比较分析,认为黑龙江省要利用在区域合作中的地理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增强经济活力,缩小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差距,注重东北亚各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寻找黑龙江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的突破口和着重点: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并迅速开拓日趋紧密的东北亚区域合作体系,挖掘其双边乃至多边的贸易合作关系继续发展的潜力,密切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市场份额;更好地发挥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等优势,进一步改善黑龙江省的投资环境,全方位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2.
孟祥玲 《学术交流》2006,3(10):70-72
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激增等影响,传统安全观念与模式均被打破,使得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谋求共同的安全成为人类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为此使得构建世界新型合作安全机制势在必行。当前国际合作存在困难主要有:缺乏监控非传统威胁的统一标准、国际合作的政治意愿较弱、缺乏对非传统安全的预警能力、判断能力和影响力、缺乏国际间合作互信;构建世界新型合作安全机制应遵循平等的原则、尊重主权的原则、长期性原则、互信互利原则;要建立加强全球性合作、地区性合作、扩大安全合作范围、完善的预警系统等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3.
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是国家间的积极相互依存问题,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长期的、稳定的国际合作需要国际制度来提供保障.然而,全球体系层面的国际制度性公共产品存在着缺乏针对性、效率低下、易为体系中的大国操控等诸多缺点,不适用于解决地区性差异较大的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通过区域治理即以区域制度保障下的区域合作来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是解决国际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一种更有效的选择.区域制度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更强的地区针对性,也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摆脱全球性大国对公共产品的操控.  相似文献   

4.
李冰 《社科纵横》2014,(8):65-67
韩国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从金泳三、卢泰愚到金大中、卢武铉,再到李明博,阶段不同收效明显不同。凡是强调政治色彩的区域合作理念,其发展容易受到东北亚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很快遇到生存局限;相反,弱化政治分歧、强调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发展理念往往会得到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响应,生命力旺盛。这说明在东北亚可以建立区域经济合作体,重点在于地区国家间要以搁置争议,减弱矛盾的态度处理分歧。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惟一资源丰富而没有开发的地区 ,目前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始升温。区域合作宜采取多层次合作模式。黑龙江处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地位。今年元月在日本新召开的“二○○○年东北亚经济研讨会” ,把日、韩与中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经济合作列为重要议题。黑龙江省应率先扩大对外开放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市场主体。通过绥芬河到俄罗斯海参崴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是最重要的东北亚交通枢纽。绥芬河市有必要建设物流中心 ,进一步发挥桥梁、枢纽、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阐释和分析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合作机制。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多样,包括海盗、海上恐怖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跨国犯罪、海上灾害、生态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等四大类,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全球、区域和双边等不同层面的诸多安全合作机制中,都包含了非传统安全议题,机制拥堵和功能重叠特征明显,没能从根本上使非传统安全问题得到遏制。南海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断上升,中国应利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低敏感性,在非传统安全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国内层面,加强海上防卫力量建设,整合国内治理资源;在双边层面,加强与沿岸国家双边合作,提升联合治理能力;在地区层面倡导南海非传统安全治理架构建设,推动秩序与规则建设。  相似文献   

7.
欧盟安全治理是一种新型的、非传统的安全治理。作为非传统的安全行为体,欧盟超越传统军事、防务范畴的安全认知,确立了冲突预防、危机管理、反恐合作等核心安全职能,并逐步构建了多层次、跨支柱的安全治理结构。尽管还不够完善,但在国际安全概念不断延伸、安全议题不断扩展的背景下,欧盟的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东亚合作的区域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东亚经济危机揭开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序幕,ASEAN+3框架下的金融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合作的进程.在经济危机面前,以区域主义替代华盛顿共识下的全球标准,谋划建立地区安全体系是东亚区域合作的实质.东北亚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次区域,这一地区内部各国间积极的经济、人员交流为推进地区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障碍.只有通过民间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达成次区域合作,才能使东亚最终走向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制度的创建需要共有观念作先导,欧洲一体化能获得目前的成就无疑深深地得益于欧洲观念、欧洲区域意识的存在。反观东北亚地区却存在着本地区区域意识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与多种因素有关。这种地区认同的缺失不利于东北亚共同价值观、内聚力和相互信赖的形成,也不利于东北亚区域合作向前推进。要推动东北亚合作的发展,必须从重新构建各国的身份认同着手,培养东北亚的区域意识,区域意识的形成对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东北亚区域意识的形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无论如何这个过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0.
在亚太地区新区域主义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合作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本文以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的非传统收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参与APEC合作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除了能够获得贸易收益、投资收益、规模经济收益、经济增长收益等传统静态和动态经济收益之外,我国在非经济领域的收益几乎囊括所有非传统收益理论提出的内容,如政治收益、谈判筹码作用、信息传递收益、保险收益、机制协调作用等。这些收益是中国参与APEC合作的潜在收益,它们的获得直接受制于APEC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肇始于冷战之后。冷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战争和传统军事威胁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下降,以粮食安全、人口问题、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进入各国视野,引起全球关注。徐华炳先生的《危机与治理: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与战略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7月出版)一书,通过比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总结出非传统安全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把非传统安全问题置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中,突出其重要性。接着将研究视角转回中国国内,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和区域贸易都有新的进展。但是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北京应当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中发挥要素集散、发展服务、辐射带动和区域创新等四项功能,并创建四大基地来巩固北京的核心城市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王玉主 《创新》2010,4(3):8-10
一般的分析都把东北亚合作进而东亚合作进展缓慢归咎于中日对区域合作的主导权之争,其实深层原因还有美国对东亚合作的影响。目前,这种主导权之争已经影响到东亚合作的健康成长。东亚合作的突破需要各方尤其是东北亚各方的共同努力,否则东北亚合作进而东亚合作仍将陷在多重框架竞争中,合作无法推动。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海处于东北亚区域核心地带,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北亚方向的必经海域。为研究推动环日本海、东北亚区域合作,4月23日,中国太平洋学会东北亚图们江研究分会在大连海事大学组织召开专门课题研讨会,邀请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专家组副组长岳惠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政策规划处处长徐世杰,海军研究院研究员王校轩、李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双建,《太平洋学报》编辑部主任潘峰,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初北平、"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华东,大连海洋大学副校长冯多、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院长刘鹰,围绕环日本海合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图们江流域对日本海海洋生物的影响、日本海在"冰上丝绸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跨文化认同的前景、问题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有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认同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心在亚太,而亚太的经济中心又在东北亚。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推动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跨文化认同这一概念入手,讨论了东北亚跨文化认同在地缘上、传统上的优势以及现实可能性,提出了克服东北亚跨文化认同面临的障碍的途径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09—2011年南海安全形势呈现出"抛物线"式的发展特点。区域内南海问题当事国违背《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单方面举措和区域外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的迅速增强是南海地区局势恶化的主要原因,而中国等有关争端方的努力则成为局势趋向缓和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地区内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化的加深,地区非传统安全形势相对好转。然而,由于区域内、外消极因素及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南海地区安全形势或将继续维持时而紧张、总体缓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安全威胁相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广泛性、跨国性、非单一性、无序性和强危害度等特征,因而是直接关系到全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问题。虽然非传统安全问题几乎涉及了除军事外的其他所有国家安全领域,其行为主体也非单一,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问题,因此,寻根究源,要善治非传统安全威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新制度主义的最新理论进展--"历史制度分析",可以将东北亚区域合作看作是历史进程中各种力量长期演化博弈的结果,是一个包括不同类型合作的内生的制度框架.现有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制度框架由三种不同类型的制度安排组成:自主型、合作型、协调型.  相似文献   

19.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以成员国全面零关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权利和环保等议题为特点,提出建立高质量和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东亚生产网络格局虽逐步形成,但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中国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随着美国主导TPP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从外部需求、区域合作和贸易标准等多方面均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应正视和关注TPP发展动态,完善东亚生产网络格局,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积极应对TPP可能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冷战以来的北极地区安全态势经历了"军事化—去军事化—再军事化"的演变历程,从冷战期间北极作为美苏军事对峙的前沿,到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缓和促成北极政府间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北极安全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在现今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北极国家不断提升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行动能力,这种以捍卫主权和主权权利、保障战略运输通道、应对突发事件和确保民事安全为初衷的军事能力建设,往往被他国视为启动军备竞争的举措而导致安全困境。受制于俄美在北极战略安全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北极地区安全机制长期缺失,但安全机制的构建一直是北极国家和部分北极域外利益相关方关注的焦点。在北极区域层面,在非传统安全和民事安全领域不断深化的机制性合作构成建立北极安全信任措施的基石,也促成北极国家达成相应的安全话语共识,即维护北极安全与合作将带来更多回报。同样值得思考的还有在地缘范围上能够(部分)涵盖北极地区的多边区域性安全架构(如北约组织、欧安组织等)在介入北极安全事务上的合法性、能力与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