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同起 《唐都学刊》2003,19(2):40-4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 ,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 ,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 ,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 ,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娟 《学术交流》2003,3(1):17-21
长期以来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否有规律 ,这种规律是否客观 ,是否可以改变、抗拒 ,一直争论不休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历史周期率”作为一个深刻的课题来思考和探索。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跨越“历史周期率”的宏观方略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所谓“历史周期率”的郑重回答。  相似文献   

3.
周耀宏 《创新》2009,3(6):9-12
“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历史作用的科学定位,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理论依据。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坚强领导、良好环境和人才保障,化解了各种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李凯 《学术交流》2004,(12):25-2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全面的发展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规律;坚持马克恩主义的政治文明观,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庄严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建设的规律;坚持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最新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5.
李勇华 《浙江学刊》2003,(3):219-221
党的十六大把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郑重写入了党章。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关于自身性质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是对世界和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作出的积极回应 ;体现了党的历史地位历史任务转换的新要求 ;它是对传统政党观念的重大突破。“第二个先锋队”命题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历史的和阶级的分析方法,对当今世界国家两种民主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理论原则与客观实践的关系上,揭露了资本主义议会制民主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论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巴黎公社式民主制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斯革命斗争中的创造,它确立和保证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和行使其民主权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缔。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开展了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这三次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这三次活动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开展了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这三次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这三次活动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坚持“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坚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两者背后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存在本质性关联:都是尊重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大势的产物,在科学性上同源共振;都是遵循历史进步方向、谋求人类解放的结果,在价值性上同根共生;都是正确发挥历史主动、历史自觉的结晶,在生成性上同途共进。新时代在搞清楚两者本质关联基础上深化两者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工会的"维稳"和"维权"工作,一方面,通过组织工人、思想教育等方式动员工人参与新政权建设,发挥工会维护政权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下,赋予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相对自主权。然而,从发动一次错误的批判后,党对工会角色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本文试图以北京市为例来说明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表现之一就是社团的繁荣。五四社团繁荣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思想信仰,其中,既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伪社会主义学说。由此而带来的是各种思想的争鸣。争鸣的结果是伪社会主义思想的没落,马克思主义的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五四社团也是各种人才成长的摇篮,其中就培育了早期的共产党领袖和党员。可以说,五四社团繁荣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把中国历史置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来加以重新分析和观察,是对旧的历史史观的清理和矫正,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志高 《唐都学刊》2006,22(3):108-111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和执政前的许诺,都要求我们党在历史负面合法性的基础上寻求正面合法性。建国初期,我们党在进入政权程序、执政绩效、社会基础、意识形态和党风建设等多方面致力于加强合法性。在党的角色转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如何正确对待领袖等方面则又隐含着后来合法性危机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荣山 《社会》2017,37(1):33-60
发端于18世纪的德国历史主义思想脉络中,包含着一种从历史个体到历史个体的普遍历史解释模式。这种独特的社会变迁思想是在同启蒙思想的对话中确立起来的。起先包裹在天意历史论的目的论外衣中,后来历史主义的发展逐步脱去了这层外衣,在解释社会学传统中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科学意义上的独特社会变迁思想。随着社会理论对韦伯的去历史化,蕴含在解释社会学中的这种社会变迁思想逐渐被淹没了。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赫尔德以来的历史主义脉络节点中梳理这种社会变迁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漆沮水考     
王元林 《唐都学刊》2001,17(2):41-44
历史上漆沮水一名多指,关中就有七条之多.详细考证诸史书所载的泾水以东的漆沮水,存正取谬,可证先秦时漆沮水是引沮水和浊水下游即今石川河下游.由于郑国渠东注洛水,漆沮水名称也错误东移至今洛水下游.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或者是遵循历史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理解历史,把历史被他们归之于历史之外或历史之上的某种东西,或者用理性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将历史的规律视为理性的必然性规律,主张一种抽象的历史理性理论,从总体上说,都无法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诠释。马克思在历史观上变革表现在把历史纳入到对人的整体性基点上来理解,揭示人与历史的生成性关系,并由此展开了对历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进而实现了在历史领域中的历史观念上的总体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历史决定论:历史的考察和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耕 《求是学刊》2002,29(6):37-44
历史运动的规律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及其关系 ,历来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中心和争论的焦点 ,而问题的实质仍是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从历史上看 ,历史决定论在近代历史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反历史决定论观念则是现代历史哲学中的主导思潮 ;就逻辑而言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论问题体现为如何把握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历史运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历史本身的客观性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相对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历史决定论与反历史决定论的论战是 2 0世纪哲学研究中最困难、最有争议同时又最富有内容的问题之一。因此 ,弄清这一问题的由来 ,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及其问题之所在 ,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picture we have drawn shows clearly tha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has a spatial dimension. From the very first date we can establish, the stream of history flows to an ever-widening area until, finally, every place on earth where human life is possible enters the historical stage. Equally clear is another dimension: the fact that new segments of humanity were constantly entering the historical arena. This entry proceeded in two ways: in certain cases the old historical areas were supplemented by new ones populated by peoples hitherto outside the orbit of human history. In other cases new peoples left the sites of their initial habitation and intruded upon the life of old historical areas. As examples of the first way we may cite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of Japan, Korea, the Latins in Italy, the Celts in Gaul, etc. As examples of the second way we may cite the so-called migration of peoples,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repeatedly in history.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