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东 《学习与探索》2012,(8):129-132
菲利普·罗斯在他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对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新,把时空穿梭和叙事浓缩等手法融合在一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忧虑,这一时期也是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重要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2.
波特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玲 《学术交流》2004,(6):149-151
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以善于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她的作品展示了美国南方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的艰难,歌颂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坚韧、朴实、善良的美好品德。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再到成功证明自我的过程。女性在妇女运动的发展中对旧的传统意识的反抗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3.
表现中、小城市和农村下层贫苦劳动人民,特别是手艺人、工匠、侍女、妓女等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幸,以及这些人物为摆脱贫困和痛苦而进行的挣扎和反抗,是水上勉平生作品中的一个永久性的主题。作者以自己扎实的生活基础、深刻的社会观察力、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和比较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是作者个性和人生观的充分表达,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和生活的一种描述和解释.文学的真实足指作品关于一种人的普遍精神的反映,它体现在作者的文学智力和文学情感之中.所以,文学批评关注的不是作品中生活和人物是否完美的问题,而应该是作品足否有可能成为这种真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书讯     
本书是作者在美国许多学术团体,如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的苏联研究委员会、东欧研究委员会和福特基金会等资助下进行了若干年研究后写出的作品.书中引用了大量苏联与东欧社会科学家的材料.作者写道:"社会主义在许多人眼里就是未来,是可能得到的一个更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今天,社会主义已是组织政府、经济、社会的一种具体的方式,它已有自己的一段较长的历史.本书所  相似文献   

6.
从《小城风光》看美国人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民 《学术交流》2003,(2):141-144
桑顿·怀尔德 (ThorntonWilder 1 897— 1 975 )是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 ,他的剧作《小城风光》(OurTown ,1 93 8)是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这是一部完全表现凡人小事的戏剧 ,它用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描写了新英格兰一个小城的风貌和两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剧中既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 ,也没有剑拔弩张的冲突 ,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温馨的田园诗式的情调。作者赋予这个小城以一种普遍的意义 ,谱写了一首歌颂生活美、赞美人生的田园抒情诗。美国文化中最主流的价值观———平等、民主、个人主义自力精神、美国梦式的自我实现、实用主义传统文化精神等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以下简称《熵》)是一部引起西方学术界普遍震惊的著作。本书主要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是当今美国颇有声望和影响的著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熵》中,作者以熵定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哲学、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领域的过去和未来作了较全面  相似文献   

8.
美国一向自称是开放的社会,可是就在这开放的社会里面包含着封闭性。因为美国社会的发展是两极的,一方面工业高度发展,有的社会学家称美国是后工业社会;另一方面,和科学技术不适应的宗教却是有增无减。根据1980年的统计,美国的各类教徒占总人口的69%,其中仅天主教徒就有4500万,占总人口的25%。可见宗教的力量有多大。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必然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特别在文学作品中。例如,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奥茨所写的《在冰山里》就是这类作品。作品中的女主角是一个修女艾琳,她就是生活在开放社会的封闭系统  相似文献   

9.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少不了编者、作者、读者。这三者相互联结,相互推动,结成一张沟通的网络。读者拿到一本好书,会称道编辑点子好,作者写得好,却偏偏忽视了自已在书的诞生过程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书,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产品,总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第一目标的。编辑计划、书稿选题、作品等,应读者需要而生;书的价值也只有通过读者和社会的检验才能体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青年信箱》深受广大青年欢迎,社会将赞美的眼光投向编辑部,然而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没有大量来自读者生活的信件,信箱必定毫无生气,再高明的编者、作者,也难于施展自己的才能。读者的需要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它影响和推动着编者和作者的创作情绪、意向和抉择。读者作为社会一员的这种需要必然是群体性的。饱经  相似文献   

10.
西方公民资格的主流范式与美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公民资格传统通常划分为两大主流范式:一是以权利为中心的自由主义范式;二是以美德为中心的共和主义范式。两大范式后面都隐含了平等的前提和自由的目标。但考察十九世纪的美国公民资格,它似乎表现为一种完全不同的"另类"。那一时期的美国公民资格以对印地安人、黑人、奴隶、妇女等"二等公民"的排斥作为基础,以社会不平等作为前提。在内容方面,它以奴隶的生活作为参照点,以获得社会大众的承认和接纳作为目标,与主流公民资格范式的自由追求相去甚远。美国公民资格传统不仅为分析公民资格的发展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美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最通常表现的一种情态———哭,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常见,而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更不胜枚举。《红楼梦》是中国叙事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人物情态描写的典范。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特别是哭态更引人注目。作者以蘸满感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为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它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对这种已经成为过去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至今仍然是一部分作家,尤其是曾经有这样一段生活经历的青年作者感兴趣的创作题材之一呢?这是因为历时近十年的这场运动曾波及到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牵扯到了数百万个家庭,触及到了社会上各个阶层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他们既是那一时期的历史见证人,又是实践者。因此反映和评价知识青年的生活便成为历史反思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也确实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思想认识价值较高、反映生活真实的作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类题材的一部分作品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与社会》以20世纪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知识分子为对象,详述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导向作用及产生的重大影响。作者将知识分子定义为给政策制定者带来巨大影响的"理念工作者"。但鉴于他们并不为自己所制造的舆论负责,作者将他们在职业道德上的缺陷概括为"圣化构想"和"辞令技巧"。该书对西方知识分子缺乏道德责任与底线的现象提出了直接的批评,不仅是针砭西方知识分子逾越道德底线的代表作,也是了解当代美国社会思潮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十九世纪是美国文学赢得独立性、民族性而引起世人瞩目的世纪,那么二十世纪就是美国文学创新变革、流派叠起从而走在世界文学前列的世纪。在十九与二十两个世纪的交替时期,美国由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一面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一面又不能适应观念的剧烈变化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伍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的温斯堡》就是描写这个时期的小镇生活和小镇人的种种变化的作品,成为当时这类作品的典范。德莱赛的《嘉莉妹妹》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世纪交替时期受金钱支配的中产阶级和社会下层的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作家群体在文坛的崛起,引起了社会各个读者层的广泛注目。这些作家和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以新的视野、新的见解和新的风格,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塑造了一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人物群像,显示出一代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思考。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作品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生动形象的社会学教科书,从而对我们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弗兰克·麦康奈尔研究了S.贝洛、N.梅勒、J.巴思和T.品钦的作品.作者解释说,之所以选择这几个人物是由于这些作家的作品反映了近三十年来在社会领域和艺术中所发生的质的变化.作者认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文学使得"个人绝望加深和彻底异化的自我意识的有害传统"遗留了下来.人在发现现象的熵值以后,终于意识到一切传统信仰的"无益性".在麦康奈尔的悲观  相似文献   

19.
张长江 《社科纵横》2007,22(5):175-176
《一场美国梦》是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代表作,作品体现了四个主题:一、美国社会是一个非理性的极权主义社会;二、对“死亡”的极端恐惧(对生命的渴望);三、人际关系严重异化;四、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20.
早期移民的垦殖拓荒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是美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移民开发蛮荒之地因此也成为许多美国作家的创作题材。以薇拉·凯瑟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女性作家用带有浓郁自叙色彩的作品真实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同时,她们还以优美、细腻的笔触,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生动刻画,鲜明地表达了女性的独立意识,歌颂了美国劳动妇女战胜困难的惊人力量,充分肯定了妇女在美国开发建设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她们的创作发展并丰富了年轻的美国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