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声符示源理论,对分布于《说文解字》中的"且"声字进行分析,将从"且"得声的汉字按照语义系联为一个字族,探讨形声字本义与声符字"且"的关系。分析了《说文解字》中从"且"得声的所有汉字共34个,无一例外,都含有"增加"的意思。由此得出:"增加"义是声符字"且"的语源义。  相似文献   

2.
对《墨经》中关于“且”的一条《经》文和相应的《说》文 ,历来异说纷陈。详尽考察前人成说 ,并予以去伪存真 ,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 )《经》文的“且言”二字当互乙 ,《说》文的“石”字当为“后”之误。 (2 )《经》文的意思是 :“且” ,说的是将要 (成为 )这样。 (3)《说》文的意思是 :从事前说以后用“且”字 ,从事后说以前用“已”字 ;说当前的事也用“且”字 ,像从事前说以后一样。 (4)《经》《说》全文 ,是在说“动词之时差”———“过去现在将来”。  相似文献   

3.
从汉语史角度论“见V”之“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见“V”结构中的“见”字,一用于被动句,一用于主动句。对于后者之词性与功能,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汉语史角度论证了此“见”字已虚化为与“相”字相类的副词,有时具有称代性,有时具有表敬性,这也是该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江华官话“崽”字的使用分两类,一类是作实词,表示“小孩、儿子”之意;另一类是作词缀,表示小称。拿江华官话与长沙话(新派)的“崽”字作比较,无论是从使用范围看,还是从虚化程度看,江华官话都比长沙话要大要深。江华官话“崽”字的虚化既有词义引申中的联想的原因,又有语言的补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语法化(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日b"句式是"问"字语法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问"的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日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文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一般研究苗语的专著都认为,苗语只有名词能够虚化,且虚化后可以表示专门从事某一专业行业方面的人等等。但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发现,苗语不但名词能够虚化,量词也能够虚化,虚化以后,量词已经不再代表计量单位,其意义由量词修饰的中心词来承担。而苗语中的量词虚化,与语境关系密切,其虚化后既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又使语境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所 动 者”格式等同于“所 动”格式而与“动 者”格式对立。该格式中的“所”字的作用在于指代,语法意义较“实”;而“者”字的语法意义已经虚化,是个形式代词,它只起着语法结构上的完形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宇在上古汉语里是动词,本义是“提携”、“带领”.在中古汉语里,“以”由动词虚化为介词,且这一用法非常普遍,并更虚此为连词,这也是中古汉语常用的语法特性.今读《左传》中的部分篇目,针对所涉及的“以”字的句式,从语法方面进行分析辩识。  相似文献   

9.
"见"字指代意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字古今常用意义表示"看见".而其用诸"见教"、"见谅"等结构中的指代意义,源于"见"字词义的演变虚化,并因同义词"相"与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相似文献   

10.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实词虚化与句法结构的关系─—从“见”字的演变谈起李润在古代汉语中,大部分虚词是由实词演变而来。至于如何发生演变,演变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一般语法著作常以“实词虚化”一笔带过,未加深究。似乎实词的虚化仅仅是其词汇意义减弱的过程,仅仅是通过词义引申而...  相似文献   

12.
释 "所"     
从“所”的字形分析,它的本义应是名词“处所”,由此又引中为名词“意思”。后来由于名词的虚化,“所”虚化为虚 位代词,表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使用,此外,“所”字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作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从符号学的宏观视角,对“所”字在自然语言中实词虚化的结构形式作一粗浅探索,旨在对“以字训字”的传统的虚词诠释方法有所突破,使古汉语虚词灵活性的特点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可见程度义"V 到"结构,是二价结构,"到"字在其中始终保留二价,因此它是一个有所虚化的动词。  相似文献   

15.
"所"字成语颇具规模,但几乎没有被系统地讨论过.本文对刘占峰<中国成语通检>中收摹的273个带"所"字的成语进行分析,并对成语中"所"字的词性、功能及其虚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词组演变为词实际上是词汇语法化的过程,考察了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过程,剖析了动宾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认为这类词组实际上是在动宾的形式下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其宾语功能已经虚化。因而,虚化还可以是一种语法功能的表达范围逐步增加较虚的成份和演变成一种较虚的语法功能。虚化一方面使某一语素或语法功能显得缺乏原有的较为具体的意义,一方面也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7.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的“由”和“由于/於”都可作为表因的因果连词,它们均由动词直接或间接虚化而来。动词“由”在虚化为连词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虚化的路径有两条:由动词直接虚化为连词或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由介词虚化为连词,但却殊途同归。而“由于/於”的虚化则经历了两个阶段:“由”和“于/於”凝固成词阶段和“由于/於”语法化阶段。“由”的虚化并没有对“由于/於”的虚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登朱运申同志《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文中试图证明,用在疑问句尾的“为”解释为语气词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要弄清楚这种“为”字解释为语气词是否妥当,必须对“何为”的拆置与“为”的虚化这两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古代汉语中的“为”是一个涵义及其用法很广泛复杂的字。就它用在疑问句尾来说,  相似文献   

20.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这是语言学界一致的看法。但是,动词究竟是怎样虚化为介词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虚化7学者们多语焉不详。笔者略陈鄙见,以求教于方家。动词虚化为介词,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它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先举"于"字为例,在甲、金文中,"于"可用作动词:庚辰卜,行贞,王其步自把于沐,亡灾?(后上一三、一月己酉卜,行贞,王其步自动于来,亡灾?(后上一二,一二)会四方今,既成分。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乙西,用性于康宫。成既用杜,于王。明公归自王。(令三)按:加.或处的"于"用为动词,意为"往","既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