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婚同居数量日益增多,特别是进入社会转型期,非婚同居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为法律提出新的规制诉求.对于是否对非婚同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目前我国学术界争议较大.但法律的回避和等待只会让更多的受害者望法兴叹.理性的法律应认识到法律是现实生活需要的反映,应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区别对待非婚同居和婚姻,对非婚同居主体、人身关系、财产关系、非婚同居终止,尤其是财产制、债务承担、扶养请求权等明确界定,人性化地制定相应法律来规范非婚同居现象.探讨非婚同居法律规制价值将从新的角度阐释立法的可行性与可能性.非婚同居法律规制价值主要体现在:更新立法思想、保障公民人权、深化公平理念、重塑婚姻道德、彰显法律之关.  相似文献   

2.
随着青年人非婚同居现象的逐渐增多,青年人群在对非婚同居的认知、接纳和实践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同时,青年人同居又具有“试婚同居增多”、“性别差异明显”、“经济限制多、财产积累少”与“非婚生育率低、但却相对高发”的特点。法律的回避已难以阻止青年人非婚同居的继续增长,构建相应的法律应对机制势在必行,具体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加强婚姻普法宣传,便捷结婚登记公共服务;防范非婚生育,保障子女利益;疏通权益救济的渠道,完善法律应对机制的必要环节;正视同居侵权,探索审理非婚同居案件的多元化司法适用路径。  相似文献   

3.
曹锐 《社会工作》2009,(23):63-64
近年来,随着中国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的各方面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有资料表明,国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配偶的达35%。其中,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但真正再次步入婚姻殿堂的只有6.9%,而其中70%~80%的再婚老人是以离婚而告终的。  相似文献   

4.
同居一辈子     
马德 《东西南北》2009,(4):61-61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几年。有个农村老汉就致富了。儿子跟上爹过上好日子,但是比爹更注重衣着打扮。  相似文献   

5.
杨祎 《社会工作》2012,(1):61-6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渗透,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婚姻观都发生了转变,传统婚姻"从一而终"观念被颠覆,婚外同居的现象开始蔓延。婚外同居双方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同居期间的暴力问题开始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视野,并日渐受到重视。由于婚外同居暴力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介入时可能面临着多重价值观的冲突,需要权衡利弊再做出相对正确的伦理决定。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社会工作在介入时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根据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整合,提出伦理决定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7.
社会排挤(social exclusion)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对贫困(poverty)、剥夺(deprivation)和劣势(disadvan-tagcd)的探讨.随着社会排挤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深入,中外学者也开始将社会性别分析理论引入社会排挤研究范畴.在社会排挤的背景下,女性财产权益日趋弱化,进而引发女性在婚姻范畴内财产权益的弱化.具体表现是:婚姻时态下家务贡献的贬值;离婚时态下财产权益的流失.为救济女性的婚姻财产权益,必须关注性别平等与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同居现象在许多高校都存在着,这既有他们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来自社会的客观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性价值现存在的误区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为:性价值主体膨胀化、性价值取向功利化、性价值目标短期化、性价值态度嬉皮化和性价值文化的粗俗化.基于此,进行正确引导应采取的举措为:把性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并完善培养机制;以人为本,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全方位开展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现代、高效的大学生性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徐安琪 《浙江学刊》2007,6(1):198-206
本研究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最新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对“离婚是资源优势男子的特权”、“是对弱势妻子的剥夺和让第三者坐享其成”、“离婚女性再婚难”等流行观点进行学术拨正。  相似文献   

10.
曹伟峰 《社科纵横》2013,(1):102-105
本文通过对北欧国家对同性恋群体婚姻合法化历史进程、基本权益问题及其背后观念变化的考察,梳理同性恋运动(包括LGBT[1])及同性婚姻合法化背后的人类普遍人权、自由、平等的价值诉求与人道主义线索,为中国应对相关法律与社会问题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原因、后果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同居是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同居的负作用是远远超过正作用的。全社会对此要有明确的态度 ,采取措施 ,加强引导 ,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CHNS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检验女性婚龄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女性婚龄与婚姻稳定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效应,加入子女性别、 子女数量以及夫妻共同居住变量也没有显著改变系数结果.因此,修改 《婚姻法》 的法定婚龄在目前看来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女性劳动权益救济领域,其主要难题是社会排挤.对女性劳动权益的社会排挤,不仅表现为性别歧视,而且也表现为基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户籍歧视、行业歧视、年龄、容貌和身高歧视以及婚姻和怀孕歧视.上述歧视的发生,漠视和剥夺了女性的劳动权益,导致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弱化.对女性劳动权益予以法律救济,就是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社会排挤,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劳动权和其他基本人权,使男女两性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救济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路径,在于厘定法律救济的观念基础和法律救济的制度架构,为女性劳动权益的切实保障奠定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5):93-96
当今时代,女性争取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亢,尤其是都市白领女性,她们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都与其他人群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部分完全具备独立条件的女性虽然处处宣扬男女平等,但是实际上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男性就应该是可以依附的对象,所以骨子里找丈夫仍想是找可以托付终身的庇护之所。这种心理源于女性对男性是一种归顺与服务理应获得报偿与庇护的依附心理。女性真正解放最大的障碍就是自身的这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  相似文献   

16.
[案情回顾] 男方:母亲代二人领结婚证 女方:当初不知结婚照用途 夫妻生活两年多离婚时成"同居"2002年4月,王先生和刘女士经过4年恋爱后登记结婚.婚后,二人经常为琐事争吵,王先生遂到通州法院起诉离婚.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与社会排挤,农村女性的土地承包权益往往遭到剥夺与侵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男女平等原则的实施进程,而且严重制约了女性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充分实现.探究女性土地承包权益弱化的现状、后果及原因,有助于摸索、建构救济女性土地承包权益的宏观路径与制度模式,进而为维护女性土地承包权益提供程序法、实体法和伦理观的救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程旭 《唐都学刊》2011,27(3):102-107
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中有关祆教女性的社会生活主要有家庭、婚姻和财产,祆教信仰决定她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在婚姻上,她们多依从"血族内婚制度",多由家长安排婚姻,有很小程度的选择自由;在财产方面,享受一定继承权,但有明显的被歧视现象;在家庭地位上,处于父子家长制的内向型家族中较为不利的地位,被控制、被歧视,反映女性在男性占绝对统治社会中的脆弱性与被动性。这些发现对于研究祆教在中国的传布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蓝田 《东西南北》2009,(1):19-19
当初,他与她结合,是排除了种种压力的。他家境优越,而且有一份很体面的职业。而她不过是一个临时工,长相一般,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在他之前,她谈过一个男朋友,而且两个人还同居了一段时间。他的家庭扬言与他断绝关系。可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娶了她。而从此之后与她过起了很普通且有些拮据的生活。因为怀孕,她辞掉了工作一心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妇。对于这种婚姻状态,她对他一直是心怀愧疚的,认为是自己拖累了他。  相似文献   

20.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北平沦陷,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北平女界相当活跃,女性报刊纷呈于世,既有应运而生的各妇女抗日组织的会刊,也有知识女性自发创办的刊物。其数量之多,据统计是北京(平)妇女报刊有史以来最为集中的时期。救亡宣传构成这一时期女性报刊的鲜明基调;与之相应的是有关妇女解放问题,诸如对"妇女回家"论所展开的大辩论;但不可讳言,即便是创刊于救亡高潮时期的一些刊物也持有不涉时局的态度,与时代大潮脱节。在国统区北平,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妇女抗日组织的会刊和地下党员担任主编的报刊在众多的女性报刊群中起着领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