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守法的道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同君 《学习与探索》2006,3(6):105-109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不仅仅是社会秩序化,还要求人们的行为在社会秩序化的环境中进一步正当化与合理化,即行为规范的伦理化。公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底线;只有公民的守法行为上升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理性境界,才能符合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这种“理性境界”就是公民守法的道德自律精神。公民守法的自在阶段或道德他律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必备环节;公民守法的自为阶段或道德自律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发展环节;公民守法的自由阶段或道德完善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理想状态。守法的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过程,而是相互连续和相互承接的。  相似文献   

2.
王秀玲 《社科纵横》2009,24(2):73-75
婚姻家庭在实现其社会功能的过程中,遭遇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法律强制性干预凸现出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当重构婚姻家庭道德价值体系、尽快建立政府支持服务系统、在社会公众中进行道德自律能力培养与价值倡导,使法律制度尽可能地符合人性,关乎人性。体贴人性。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12):88-90
道德目的与道德手段是道德实践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在道德行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人类行为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的环节中,呈现的是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的关系本质,即对道德行为评价的认识。对道德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道德评价体系,同时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 ,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 ,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 ;而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 ,是指当代各国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它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违反道德而失信于人 ,可能会遭受舆论的谴责和良心的诘问。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并非同一范畴 ,研究分析诚信问题的时候不可简单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道德诚信的基础不断被削弱。对诚信的期望已不能再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而应该提升到法律层面去构想。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诚信的再教化 ,而是建立、健全一套市场经济法律规则 ,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 ,并进而建立起人们对法律诚信乃至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7):12-15
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国家和政府的治理规范,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治体现道德理念,积极发挥法律强制规范的作用,建立健全规范的法治机制,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时,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继承创新建设德治机制,加强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把自律和他律、道德和法律、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依法治国,依宪行政,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完善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共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司丹 《学术交流》2012,(6):52-55
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是老年人赡养的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已基本能够实现,随之而来的是精神赡养问题的凸显。与物质赡养不同,精神赡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需要赡养义务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赡养人需要道德约束,其内心的道德自觉决定了精神赡养履行时的质与量。另一方面,赡养人又需要法律强制,当其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或者其履行效果未到达最低标准时,就要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精神赡养的实现。因此,在精神赡养过程中,如何确定道德和法律之间的边界,如何平衡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精神赡养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樊磊 《学术交流》2003,(9):17-20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需要从传统美德中吸收养分。研究原始道德,认识原始人的集体观念、平等观念、互助精神、正义与勇敢等,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8.
现实社会关系视域中的道德治理,其实现需要遵循强化治理目标、综合运用治理方式、保障治理动态运行等现实路径。强化治理目标既需要围绕总体性目标,又需要注重层级性目标,从而树立道德理想与价值信念和提倡道德人格与价值规范;综合运用舆论评价、风俗维系、典范教化、赏善惩恶等治理方式。需要结合治理阶段的具体特征,构建起全方位、立体性、多维度的"德网"。保障治理动态运行需要应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时明确标准、纠正偏差、衡量成效。  相似文献   

9.
陈安金 《浙江学刊》2004,(4):174-176
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特殊背景,道德重建在很大程度上须藉助于法律的支持,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要"法律化",这对于转型期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道德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法律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从长远眼光看来,我们还是要从底线伦理开始培育道德,而不能放弃道德.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20,(1):87-93
通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醉驾入刑"、"礼让行人"、规制"中国式过马路"等热点问题的梳理,发现中国公民在法律信仰方面情况不容乐观。一些人由于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而没有进入道德境界,在守法方面仍停留在他律守法、非完全自律守法状态,只有少数人达到自由(完全自律)的守法状态。由于中国仍处在从"血缘宗法情感伦理型熟人社会"向公共理性的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中的公共理性缺失、规则意识缺乏、他向思维方式缺乏、大我思维方式缺陷这些弊端仍在影响着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基于此,本文提出法治宣传教育三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以化解这些弊端对公民法律信仰形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准则是以遵契守法为前提的自利行为。这种道德准则既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需要,又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遵契守法的道德行为是买卖双方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博奕的结果。在培养遵契守法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政府负有重要责任。政府通过改变交易双方的博奕得分情况使人们被迫放弃欺诈行为。当前我国需要推进财税、司法、银行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来限制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12.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荆学民 《求是学刊》2007,34(1):38-45
道德信仰是一个生成的完整范畴。“道德”是其基础,信仰是其“着力点”。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一是指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对“人性”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信仰)是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态度是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道德信仰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它依赖信仰实现道德中所谓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人们对“人性”与“人生意义”有相当不同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信仰也据此产生两种不同的指向:一是世俗的现实生活指向;一是超俗的宗教生活指向。深化道德信仰研究,有利于明晰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基础,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凝聚功能,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道德进步的经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答民 《社科纵横》2007,22(3):44-46
道德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经济因素是推动道德进步的原动力。不同的经济形态的变化致使人们的道德观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抉择,而市场经济是推动道德进步的最佳选择的经济模式,并能有效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有效地推动社会文明和道德进步,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姬兴涛 《社科纵横》2013,(1):215-217
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呼唤,是破除当前道德困境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和谐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理论探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的关系,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东浩 《社科纵横》2007,22(6):98-99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使他们成为守法公民,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本文就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育策略作了简略的论述,提出减少大学生犯罪途径之一,在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不断丰富学生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及法律自律意识,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7.
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在坚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的基础上,将法律看成是一项目的性互动的事业.而这一事业的内在道德则贯穿于此事业形成与发展的始终.以此为核心,富勒新自然法思想的具体内容分别体现在法律事业所构成的基本环节、其从事者的角色道德,以及此事业要达到成功的目的导向和动态过程等四大方面.这种以事业观为导向的新自然法思想,扩展了自然法学讨论的范围,较之于古典自然法思想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尤为突出的是富勒以官民之间的互惠、预期、承诺与合作等互动过程来把握法律的本质,其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方法和内客丰富了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其作用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道德意识,可以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富勒以法律事业观为核心的新自然法思想,无论是对于法律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法学理论及法律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7,(6):89-96
理想的法治应该是良法善治,即是充满道德底蕴和获得道德支撑的法治。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要求在法治建设的诸环节中体现或蕴含道德价值意蕴,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我国目前在法治观念上对应该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已有较高重视和较多关注,但对法治实践中如何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还重视不够且缺乏研究。基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当代中国法治的道德底蕴的增强路径主要包括增强尊法的道德底蕴、增强立法的道德底蕴、增强执法的道德底蕴和增强守法的道德底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楚丽霞 《社科纵横》2008,23(9):22-23
公民的道德责任在构建社会和谐中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的保障.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实质就是一种使社会成员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公民价值观教育.为此,在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的实践中,应注重发挥主体性、体现自主性、注意层次性,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法制内含正义、人道、德育等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其中,正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道德精神的本质所在。而法律区别于道德的特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有必要内含道德精神;法律与道德存在着的同一性,使社会主义法制有可能内含道德精神。因此。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我们要自觉贯彻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走向法制“伦理主义”及“伦理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