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3.
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其根基之一的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关注.康德政治哲学的主题是:确保人类自身能够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类应该由自然状态走向法治的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世界图景.为此,康德从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先验分析中,界定了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自由本性;在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扩展和演绎中确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由国家的合法性存在推出不同国家之间组成国际联盟,最终促使人类走向永久和平.在康德的政治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先验主义特点、政治与道德的结合以及永久和平的构想在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 参见阿·古留家:<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5-126页.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正是对现实自由的诉求,使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自由观,提出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对于解放进程的论证,逻辑地再现了马克思是如何在对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超越过程中,完成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全面颠覆的.循着这个思路,或许我们能够开启另一扇化解现代性问题的哲学之门.  相似文献   

7.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哲学建树的起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基于对当时德国理论和实践困境的回应,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哲学家自然哲学之差别,彰显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中的自我意识哲学维度,曲折地表达了自身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但此时的马克思仅仅把现实中存在的困境理解为人的自由的自我意识匮乏的结果,因而试图诉诸自由的自我意识的自觉与升华来达及人的自由的实现,最终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回应休谟关于因果性与自由关系的难题,康德提出了两种因果性概念: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前者指涉思辨理性语境中的现象领域;后者在思辨理性的超验的自在之物领域,只是一个否定性概念,但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它获得了客观实在性。自由因果性所肯定的是先验的自由,而不是心理学的自由。在康德那里,这两种因果性以分裂的方式共存于人(既是现象领域的存在者,又是自在之物领域的存在者)的身上。康德之后,马克思批判性地综合了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成果,揭开了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的谜底——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既蕴含着目的性和自由因果性的维度,又蕴含着自然因果性和历史因果性的维度。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生产劳动这个必然王国构成自由王国的真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康德的伦理学和苏联的道德责任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世纪初新康德主义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想把康德的伦理学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结合起来的雄心壮志已经在六十年后Ja.A.米尔纳-伊里宁的著作中实现了。米尔纳-伊里宁是近年来在苏联促使人们对伦理学理论重新发生兴趣的最有创见、最值得注意的非正统道德哲学家之一。米尔纳一伊里宁在他题为《伦理学,还是真正人道的原则》的专著中,发展了道德责任理论。这一学说在许多方面来自康德的实践哲学,但也受到黑格尔(当然也有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2.
丁世鑫 《唐都学刊》2005,21(2):96-100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体自由问题。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由与和谐、自由与理性和自由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和谐、理性实质上都是对人的生命欲望和自由意志的控制与压制;人们一方面渴望并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承受不住自由所带来的重负,由此引发自由与苦难、少数与多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In his article, “Saving Critical Realism,” Harre (2009 ) relates his revise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a social philosophy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society, and to a political philosophy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freedom and reform. I argue that his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rest upon an individualistic sense of society and freedom. I demonstrate that his individualism is factually and politically untenable. (I shall not comment on his philosophy of science, although the errors in his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ies make it suspect.) I counterpose an alternative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at are based on a structural model of society, freedom, and social change. My critique demonstrates how social science can adjudicate claims of structuralist vs. individualist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t also argues that social science mus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 political ideals of freedom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f these are to be viable.  相似文献   

14.
人的自由问题是哲学人学的前提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等几种基本观点 ,而当代西方哲学中又出现了调和论、取消论等 ,但所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偏颇和困惑。国内学术界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通过全面考察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可以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性、实践性和辩证开放性基础之上的辩证自由论  相似文献   

15.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6,2(7):16-19
“自然人”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其中贯穿的核原则就是感性原则。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他不但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原则,而且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其与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阐明了人之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科西克以"具体总体"为核心,系统构建了他的全部哲学体系。在追溯"总体"概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科西克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他的"具体总体"观。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换:将对世界超验本质的思辨转化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关注。"具体总体"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内涵,它所要揭示的是人如何通过革命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超越资本主义条件下"抽象"的存在状况,实现"具体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的自由观开启并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中自由的两个路向:一个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唯智主义的自由路向,一个是希腊晚期反知识论的自由路向。古希腊自由观的问题是本体的自由没能建立。中世纪基督教的自由走的是第二个路向,它试图把自由植根于信仰之上,但却出现了自主性自由与接受性自由的悖论。近代康德前的哲学家走的仍然是知识论的路向,它否定了把自由建基于信仰之上的可能性,但这种自由仍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普通人很难拥有自由。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变知识论的路向为反知识论的路向,把自由引入道德领域,但由于其哲学的二分性,其自由仍具有消极性。黑格尔克服了康德的二元哲学,建立了积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任何的哲学境界,都代表哲人类认识水平的一定高度,它都会拓展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未知的意识空间。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着重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一种境界或对或错都在把人导引到一定境界的层面上来,而他的境界也只能是他或他所影响的“那群人”的境界。我们还需用另一种哲学境界去提纯或升华人类的意识,以求我们的意识达到一种真正高度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内蕴着"神圣"这一人之为人的生活向度,这对于处于理论成熟期之前和之后的马克思都不例外.1845年以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指定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使"神圣"之于人不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质点".神圣通过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而呈立体状,马克思哲学中的神圣由此而"活"了起来.追寻"活"着的神圣,这是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0.
怀特海的哲学被称为“后现代的”,而且是“另类后现代的”,据柯布说,主要有三大理由:第一,他的认识论认为感官感知并非是首位的;第二,他的本体论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实际事态,即点滴的经验,而不是如唯物论所说是无时间、无经验、无自由的基本粒子;第三,他的这些观点立足于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础,尤其是量子论.格里芬把怀特海的哲学称为广义经验论,并发展了该哲学,解决了哲学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诸如心-身关系、因果关系、上帝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