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爱花  李美莲 《创新》2021,15(5):105-116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带来契机,保持能源、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对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布局至关重要,对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打造珠江—西江绿色生态走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9年珠江—西江经济带11个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的发展度、协调度、耦合度及2005—2019年珠江—西江经济带3E系统时空演进情况,结果显示:能源、经济和环境三大指标分类下,除广州市与佛山市外,其他城市的能源、经济和环境类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耦合协调度的三大子系统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而经济综合协调有待提升,总体呈现低发展度、高协调度的发展态势;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度、耦合度呈正向的空间集聚,协调度空间集聚性不明显.基于此,文章从产业转移与承接、经济社会发展协同系统、生态共治共享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聚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及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聚对长三角经济发展影响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其次,主要采用OLS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聚对长三角整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区域经济工业带的启动和发展,到中国西部经济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决策,无一不是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财政金融存在的问题是:五级行政管理体系制约基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地方财政税收制度与税收工具问题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税收法律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分税制改革不彻底;中国地方公共财政制度于工具体系落后;地方金融风险提升;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现代金融业是引领和支撑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良好的区位交通及配套设施是体现湾区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打造国际湾区金融中心的根本保证,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集聚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准确定位和鲜明特色是国际湾区金融中心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集聚强有力的金融科技和最优的人力资本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核心支撑,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是打造湾区金融中心的制度保障。总结借鉴世界著名湾区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广州要找准优势、补齐短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壮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培育金融交易平台;加快改革创新,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金梅 《创新》2011,5(3):77-80
19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新区域主义"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推动着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合作。通过认识"新区域主义"与"区域治理"的兴起与发展,阐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新区域主义视野下的区域治理模式,呈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经济发展建设、区域安全协作、区域治理制度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同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被称作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20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接近2万亿,贸易总量达到1.2万亿美元,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的需求和投资的拉动,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融资问题,需要从区域宏观形势、资金供给、需求和供需的有效衔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当前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并积极探索全方位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4,(4):52-58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集聚在各区域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评价金融集聚的指标体系存在不足,不能真实反映金融集聚的真实情况。因此,从金融业的细分入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金融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各省市的分行业集聚度,进而得到全国各省市金融集聚度。最后根据实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金融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各自发展战略目标的创新实践,也是双方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东盟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又面临相关合作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数字治理滞后于合作需要、存在巨大"数字鸿沟"和其他国家激烈竞争等挑战。为此,中国与东盟应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加快各方政策深度对接,共商数字经济合作规划,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区域数字治理,防范和对冲其他国家干扰,提升双方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黎浩元  卢燕玲 《探求》2014,(4):5-12
广州民间金融街体现了现代新型民间金融机构的区域集聚和集中管理的实践创新,为规范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和有益启示。其建设规划运用主题注入模式,创新城市转型升级;建设过程着重提升产业业态,完善配套服务机制;建设成效凸显金融集聚效应,带动实体产业显著。其成功经验在于选择和实施了三大战略,即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改造相融合;文化引领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顶层制度设计与项目运作机制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李璇 《创新》2015,(6):106-111
文章选取1995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环境规制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呈倒U型影响,从整体上来看,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产业集聚水平增强0.269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环境规制强度均值为10.77,仍低于拐点值11.2,规制强度的提升会促进产业区域集聚水平的提高。从区域上来看,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大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因此,政府应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环境规制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曙华  沈玉芳 《创新》2012,6(3):63-67,127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群发展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产业、城市和港口的群体发展逐步显现。在群体内部,产业间、城市间和港口间的互动发展是增强群体竞争优势的推动力;在群体之间,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国外比较成熟的沿海都市带在推动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而这些是我国正处于成型阶段的都市带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曹平杨鹏 《创新》2014,(2):62-65
作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撑系统,是中国—东盟区域经贸发展的推动力。充分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若干法律问题,对于推进中国—东盟物流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仁武 《探求》2011,(1):4-8
制度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是促进现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真正发挥分工合理、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双赢效应,就要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统领,从现代城市集群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来探索和研究推进广佛同城化的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水莲  郑璇 《创新》2011,5(1):76-79,127
在世界经济发展面对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后危机时代,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助推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东亚地区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然而,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异性与相似性共存问题、彼此之间的不完全信任问题以及自贸区自身制度问题也使其实现良性运行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后危机时代,中国和东盟各国应不断增进交流,强化合作,共同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努力实现双赢,积极稳妥地推动自贸区向成熟型自贸区迈进,加快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结合知识生产函数和A-H经济增长模型,为科技服务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建立理论联系,并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EC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 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长期正向关系;科技服务业集聚可以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又会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进一步发现,从长期来看,科技服务业集聚、 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都较大程度上受到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即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政策措施亦可以在提升地区创新能力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超  王金辉 《学术交流》2007,(2):117-120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生物产业利用当地优势,形成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集聚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它的成功之处是能将高效的协作网络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化,基础雄厚的制药工业和化工业不断吸引医药公司加盟,形成医药文化氛围和统一品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在于:规范医药标准,加速研究成果商品化;以科技为指导,创立研究型公司;以集群化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培育医药文化氛围,塑造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两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两者融合发展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充分挖掘市场价值潜力,并且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集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融合发展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强政策引导,深化体制改革。融资需要广辟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在产业发展上要打造优质品牌,扩大产业规模。在文化保护上要加强保护工作,丰富保护形式,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娟  郑伟杰 《创新》2022,(6):32-3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业数字化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会展业的数字化可驱动产业效率提升、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竞争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产业数字生态圈。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国家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会,近些年在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依靠数字化开发展会新模式、提高客商精准配对、提升展会服务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数字化潜力尚待挖掘,可从搭建基础数据库、提升数字化服务、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探索线上展会新模式、健全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大政府扶持等方面综合提升数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国外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也有行业、区位、历史的局限性.需要根据时代的前进和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对集聚经济给予新的广义的理解.集聚经济动力源来自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外部性利益;规模经济;分工和专业化;运输费用的节省;信息、技术交流的便利;人才资源的共享;制度、政策、文化的影响,由原来的二因素、三因素,发展为多因素.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聚经济发展应该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发展集群,推进集聚;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规模合理,集聚适度;优选产业,优化结构;政策支持,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一、甘肃经济成长的特点和历史前提 (一)行政镶嵌。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资金投入是决定其它要素投入的核心部分。大体说来,一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可以有三种实现途径。一种是由区域经济内部的积累和集聚来推动,另一种是来自区域经济外部的“注入”式推动,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既内部积累和外部“注入”相结合,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内部积累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或产业为自身的发展壮大创造资金前提,二是产业之间互相提供积累条件。外部“注入”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