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元璋坐稳天下后,马夫人担心手下的功臣造反,常在朱元璋面前猛吹枕头风,致使朱元璋诛杀了不少有功之臣。 这天,朱元璋召见丞相徐达。议事完毕,朱元璋退朝回到后宫,马夫人对他说:“徐达手握重兵,他一旦造反,就会江山不稳。”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近年来,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革命阶段和向封建转化后封建帝王阶段’”;而吴晗同志早就认定朱元璋“最后背叛了农民革命”。上述种种议论,虽有些微分歧,但总的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的典型人物。尽管也有人提出朱元璋领导的是封建统一战争,“朱元璋实际上充当了农民战争的‘遗嘱执行人’的角色”,结论为:“他对农民的起义斗争并没有作出什么象样的贡献”,但是,仍然把朱元璋与元末农民大起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朱元璋是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论断。我们认为,朱元璋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据历史事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转化”、“蜕变”或“背叛”的问题;如果说他“背叛”,也只能说他背叛了农民出身的本阶级,而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法制史上,朱元璋注重法治,特别是他在法制宣传方面的作为,是历代皇帝所不及的。 朱元璋由于他出身布衣,身经乱世,看到“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①,因而能意识到法律能否为官民所知,直接关系到法治的成败。这使朱元璋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主张“立法从  相似文献   

4.
明太祖朱元璋具有突出的“居安虑危、处治思乱”的思想。洪武年间,朱元璋治国的许多重大决策措施,虽然归根到底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但同他本人的“居安虑危”思想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朱元璋“居安虑危”思想的产生及其对洪武年间某些重大决策措施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分析。一在元末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朱元璋是参加起义较晚的一个,起初势力也较弱小。当他取代郭子兴为“滁阳一旅”的领导人,渡江攻占集庆时,“地狭粮少”、“孤军独守”,  相似文献   

5.
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是元末明初重要的诗文和寓言作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然而其一生却是悲剧,刘基无法与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游民出身的朱元璋磨合在一起。这与刘基的教养、能力、才情和既往的经历都有关系。朱元璋以他才略和特殊的机遇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建立大明。然而正如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所说,朱元璋是个“圣贤盗贼兼而有之”的开国之君,他的雄猜刻忌和独断独行的性格大大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而且他的残忍好杀在示范作用影响了后世明朝历代皇帝。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出身低微,后又入寺,成了一个游方僧人。元末动荡不安的时势,为他成就一番事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他终于成了明帝国的创业之君。如此的出身,如此的经历,使得朱元璋不同于一般的生长于深宫内院的守成之王,而是一位独具个性、思想的英明之主。尽管他在即位以后也曾经满露杀机,屠戮功臣;却也曾立法垂宪,构筑大明封建大厦;而且厚养民生,与民休息。尽管后人对朱元璋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的所有作为、都是由他的出身、思想及意识所支配。因此,本文拟对朱…  相似文献   

7.
朱元璋最大的失误是他推行分封亲王制度,导致了一连串的祸乱.他敦化教民的努力取得了相当成效,值得重视.朱元璋罢设丞相并非造成明朝无善政的原因,相反,它促使中央执政体系发生重大转变,导致了明朝延续的自秦以来的政治中枢的变化,其后形成的内阁制度影响了中国近六百年.认为朱元璋罢相之举措把专制主义推向了极端,有欠公允.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封建社会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他们在建国前后所推行的政策,措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识的仿效?如果朱元璋确系有意效法刘邦,那么他为什么要效法?这种效法有何利弊?本文拟作一探索。一和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朱元璋参加起义的动机是为了求生存,他是被迫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的,并不像一些封建文人在朱称帝后吹捧的那样,似乎他自幼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于应天即帝位,面对元末以来的乱局,朱元璋采取“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政策维系统治。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像三武一宗那样排斥佛教,而是采取既提倡保护又整顿利用的二重性佛教政策,一方面是基于佛教的衍生性政治价值,其中又掺杂了他个人特殊的佛教情感,从而利用佛教维护其统治;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二重性的负面趋向不利于其维护统治,从而他对佛教施以整顿。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是以“武功定天下”,他对军队的作用是了如指掌的。当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为保持其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为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总想牢牢地控制军队,使之伏伏贴贴地作为朱明王朝的御用工具。在制定治军政策上,以朱元璋为首的当权者是颇费苦心的。  相似文献   

11.
桂林靖江王     
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他从孙朱守谦的封号。朱守谦幼孤,被抚养宫中,朱元璋非常喜爱,曾说:“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明史·诸王志》洪武三年,封为靖江王,建国于桂林,选择桂林城内,元顺帝登基前住过的地方建王府,即今王城。王府官吏为亲王的半数,禄米等物与郡王相同,地位极为尊崇富贵。靖江王还可以指挥军事和监督地方,有一定的军权。朱守谦封王,朱元璋命名士赵壎为长史,对他进行教育,待成年后才允许去桂林就国,朱元璋对朱守谦管教颇严,当他前往就国时,朱元璋对王府官吏说:“从孙幼而远镇西南,其善导之。”可是这位皇孙到桂林后,任性妄为,“日与群小鬼混”,为非作歹,成为广西的霸王。朱元璋获悉,立即召还,训示再三。这位娇生惯养的皇孙,却满不在乎,作诗发泄不满,被废为庶人,居凤阳老家悔过自新。朱守谦居凤阳达七年,后复爵位。朱元璋仍不放心,令迁往云南边地去磨炼一番,派大臣徐溥陪同前往,随时加以训导,朱元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是个很活跃的人物,又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朱元璋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题目。朱元璋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的活动是多方面的,要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必须全面占有资料,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以元末农民战争中的朱元璋的评价而言,我们应该就他们与元朝、地主阶级、其他各支起义军、各地封建割据势力等各方面的关系,按时间的先后和地区的不同分别进行考察,才能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结论。然而,迄今为止,这样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准备讨论朱元璋与元朝之间的关系。一个最简单的基本事实是,元末农民战争是以推翻元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全国各族人民大起义。对待元朝的态度,对于各支起义军及其领袖来说,都是一个根本的政治态度问题。朱元璋对元朝抱什么态度?在元末农民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他的态度又有哪些变化?这便是我们想要加以考察的问题。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志参加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从一名下层百姓,历经磨难,终成帝业。性格决定命运。笔者认为朱元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形成了某些决定其命运、影响其成就的性格。在他的骨子里有佃农的勤劳朴素,对富人的仇视,对贪官的痛恨,亦有地主礼贤下士的德性,首领勇敢果断的品格,还有作为帝王的专制与多疑。正是这些多面性格潜移默化,使朱元璋走上了独特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论朱元璋对待儒士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是以布衣而登九五之尊的明代开国君主。学者们在谈到他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原因时,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儒士的作用。的确,朱元璋对待儒士倚畀之殷、待遇之优渥,是有口皆碑的。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对儒士诛戮之惨、文网之密,又与清代的文字狱毫无二致。这一互相矛盾的现象,竟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个中缘由,是值得作一番探究的。遗憾的是,学者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朱元璋如何稽古右文,而对于他为什么要大批屠戮儒士,还未见有专文论及。小子不敏,打算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和同志们。 一、朱元璋重用儒士的缘由 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吾不如子房(张良);刘备也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这两则脍炙人口的典故,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实,重用儒士是历代开国之君的共性,不独刘邦、刘备为然。乱世尚武,治世修文,这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一般规律,但朱元璋对于这两者都没有偏废,即使在干戈扰攘之际,他也没有忘记网罗儒士,勷赞军机。究其原因,不外两点:  相似文献   

15.
正面在参加红巾军以前,如果有谁说太平乡的朱元璋能大富大贵,一定会被人包括朱元璋自己当作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个农村后生在当时就像茫茫荒野中的一株细草一样,微贱得你无法把它辨认出来。他的祖先追溯上去全部都是穷困潦倒的农民,以至在位登大宝之后,他也无法像历代开国皇帝那  相似文献   

16.
话说朱元璋定都南京那一年的春节前,他下圣旨让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迎新年。可正当大家忙着过年时,不想却因春联闹出了一桩官司。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勃然大怒,说:“写春联、迎新年是朕的旨意,今天居然闹起官司来了,这还了得?快快传旨,朕要移驾知府衙门亲自审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7.
湖南农村广泛流传着朱元璋血洗 湖南的故事,其实朱元璋屠杀的不是湖南人,而 是胡蓝党案中的人物。朱元璋以胡蓝党案为契 机,大肆杀戮功臣,目的是想巩固朱家一系万世 的统治,但历史却走着与他意志相反的道路,他 死后,其精心扶植的中央主权很快落到藩王的 手里,杀戮功臣,厉行文字狱,给明朝历史蒙上 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负面 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昌云 《学术界》2012,(5):152-161,288
朱元璋在明初文坛的地位不高,但凭借帝王身份,他对明初乃至明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文学思想明显带有回归先秦儒家文艺观倾向,文学观念宽泛博杂,崇尚实用功能,淡化文辞、体制要求。文风由此呈现质朴率真、粗豪雄放之美。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最具代表性,其崇儒尚实文学思想和朴野自然文风又体现开国帝王文学重质轻文、抒情豪迈、不拘格套的一般特征。作为出身寒微开国帝王的文学典范,朱元璋文学成就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9.
宋濂之死     
中国史上,以朱元璋杀戮功臣,株连无辜为最甚.在问罪人员中,有皇太子师傅宋濂。《明史·宋濂传》说他是因孙子宋慎被指控是胡唯庸党羽而罗织成罪的,“安置茂州,明年(1381年)卒于(?),年七十二”。《明史》所述,不确。宋濂获罪,并非因宋慎事,朱元璋要杀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八股文是朱元璋和刘基所定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江淮论坛》2005,(6):157-162
八股取士制度不始于朱元璋,八股文也绝对不是朱元璋首创或由他和刘基二人所定。其证有三:首先,洪武年间科举考试使用的主要文体不是八股文,而是宋元经义体;其次,洪武年间的取士之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都不是朱元璋和刘基等人的发明,其中的重要方面均是宋元以来科举制度的延续;第三,朱元璋开国之初,遴选人才是行荐举还是开科举,徘徊不定,对科举成法持怀疑态度。洪武年间诏复科举,原其初心,仍然是想造就和选拔适合封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