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字形蕴涵文化信息,具体体现在字形结构之中。字形结构蕴涵文化信息具有意象的直观性、构件结体的整体化合性和字形结构组合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2.
汉字字形加工的关键特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汉字识别模型对汉字的字形加工过程并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是汉字识别中的字形加工究竟是特征分析还是整字加工占优势。汉字字形加工中采用的是任务引导的识别策略,汉字字形加工的关键特征验证模型包括了汉字字形加工过程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加工,强调识别过程中根据字形的关键特征的验证。  相似文献   

3.
汉字词汇在日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字词汇使日语和汉语的关系格外密切。日语的汉字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字形和意义上的关联,从词汇学研究角度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类:字形不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字形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台湾现行汉字字形有相当一部分是大陆已经淘汰的旧字形、繁体字和异体字。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省形来分析字形多半是有问题的。从古文字材料出发,可以看到有47个字是因为形体上的变化而导致的误判。通过归纳分析被释字与所省字古文字形、小篆字形的关系,发现这种误判可以分为古文字形、小篆字形上均有联系不必为省形,古文字形无关、小篆讹为相近,古文字形、小篆字形都无关三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些字小篆字形讹为他字,字形说解则更是牵强附会了。从古文字形材料入手,可以对这些误判的字形作更为清晰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在补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形分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表现有三:运用钟鼎文研究的成果来考证字形;吸取宋元明文字学研究之精华,继承与发扬其说解字形正确的部分;通过对字义、词义的分析,结合汉字造字理据说解字形,补正段说.虽然他的字形分析有的并不正确,有的考释有待商榷,但瑕不掩瑜.纵观《徐笺》中对《段注》说解字形的阐释、批判与补正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徐氏乃是在坚持考据精神之下,主要以古文字为切入点和依据,并触及字义,来考察、分析汉字字形,并继承和发扬了宋元明时期《说文》学领域的治学精神,许多结论都与后世出土的古文字资料相合.不仅在《段注》说解字形的补正上取得了成绩,更为汉字的字形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方言中,许多词语由于字音、字形的变化导致词语和字形失去了联系。考释方言本字就是寻求字音和字形之间的这种联系,追本溯源。本文利用语音、语义及相关文献,对《说文解字》中遗留的32个钟祥方言常用词进行考释,为这些字找到本字。  相似文献   

8.
论古籍整理用计算机字库中的字形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籍本身存在复杂的字形问题,使用计算机整理古籍,更摆脱不了字形的纠葛,必须妥善加以解决。处理字形涉及文字学、古籍整理和中文信息处理三个方面,要解决存古与适今、提高与普及、规范与放任、类推与限制四组矛盾,需建立三个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字库:基础字库、通用字库和全汉字字库,对各种字形问题作不同的处理。文中侧重阐述了简繁字、“新旧字形”和异体字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从"壬、■"字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当前的应用层面提出字形规范统一的设想,以期为当前的汉字字形规范提供参考。从字源看,"壬"应写为"■",但历代字书中写为"壬",是为与"王"加大区别度;"壬、■"是形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形很早就混同,字形本身已不具备区别字义的作用;在海峡两岸现行汉字的实际运用中,都出现"壬、■"混同的现象。从文字部件简化优化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壬"确立为标准字形,将字源含有"■"的字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壬"同形,一部分与"王"同形。同时,也梳理了"任"与"仼"、"呈"与"■"的字形字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辨义基础是“形—义关系”,因而字形状物是汉语的意义生产、表述的突出特征。汉语文学能够在字形的展示中提供关于物质世界的感性生命经验,同时字形状物也造成了汉语文学超验意义和诵读意义的不足,所以,汉语文学力图把“意境”和“音韵”注入感物、咏物之中。在技术物品代码主宰人类的理解和交流的现代文化中,汉语字形状物的文学性特点对于恢复人对物质世界的感性生命经验具有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往往与古代汉语音变构词有关,“中”、“间”就是典型的个案。从共时角度看,它们属于多音多义字;以历时眼光看,它们是上古汉语音变构词的遗迹;从字形变化看,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中”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基本没变,另一类以“间”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变化较大。厘清这些多音多义字音义形的演变脉络,有助于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也有益于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中小型规范辞书可以根据共时语言事实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专业辞书必须坚持音义契合的时代性原则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象形、表意,其结构富于理性,字形具有可解性,汉文化的诸多信息贮存在字形中,使汉字的可解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汉字字形形义之间的关系,即造字时的命意是约定俗成的。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创制有很强的理据性,这些理据不仅或多或少地被传承了下来,而且影响着汉字的发 展演变。在文字孳乳中,理据对假借字演变、通假字、词汇用字等均存在着影响;在字形演变中,理 据导致了字形繁化,理据累增也会引起字形变化。理据对汉字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理据弥补形 变缺失、对异体字字用分工的影响及制约字形的发展变化三个方面。理据在文字孳乳、字形演变中均 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汉字系统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14.
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从古至今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出现字形讹误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列举大量字例进行分析论证,认为讹误字可以分为“混误”与“讹变”两种。混误是由于字形相近造成的。在具体的文章词句中,字形的混误对词和词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干扰的。字的讹变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划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讹变字不是汉字字形的合理的演变,但由于长期使用而积非成是,一般的并不会影响人对词和词义的正常理解。文章还对混误与讹变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进一步研究字的混误与讹变的规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简化和繁化是字形变化中两种突出现象,王凤阳先生从文字性质出发,指出简易律和区别律是制约汉字简化和繁化的原因和规律。文章对商周文字到秦篆的字形变化情况作了全面的测查和统计,从中总结出汉字造字和字形变化遵循的另一条规律——表现律,并从理论上对三大规律的实质和关系进行分析证明。  相似文献   

16.
《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情况大体上反映了东汉时期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基本情况。文章以许慎的“六书”说为依据,兼用孙雍长先生关于汉字构形10种思维模式的理论,对该医简全部用字的构形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六书”说的实质是以字形分析为核心的汉字形音义关系学说,至今仍是分析汉字形音义关系的重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部分辞书的新旧字形对照表的考察分析发现,汉字新旧字形对照整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汉字的规范和使用.在新规范字表制定过程中应该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龙龛手镜》搜集了大量写本佛典中的异体字,唐讳字形也在其列。从避讳学与文字学交叉的角度来看,这些字形的分布特点既与唐代避讳的规避对象、祖庙推崇、起伏概貌等情况基本契合,较好地保存了唐代避讳制度施加于写本文献的影响痕迹,也反映出唐讳字形的真实变化情况。不过,囿于编纂初衷与文献性质,《龙龛手镜》在处理所收唐讳字形时存在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部分唐讳字形的收录考证也有待商榷。这些情况透露出《龙龛手镜》在避讳制度的认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致影响了正字标准的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19.
李娟红 《南都学坛》2011,31(2):62-64
笔记小说中记载了很大一部分文人通过智力干涉制造出来的话语信息,从其功用看,主要有隐语、谶语和文人戏语三类;从其包含的理据看,主要有拆分字形、描绘字形、描绘事物性状、双关四种。  相似文献   

20.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缺乏汉字的笔画与部件意识,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尤其是对形近字的辨析是汉字学习的难点。根据他们对汉字的认知特点,应严格笔画、笔顺教学,通过溯本究源,分辨易混独体字形,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偏旁教学的理据性,并在教学中强化部件意识,帮助初学者形成从汉字字形和结构上正确审视汉字的思维模式,提高对易混合体字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