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正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副文本”分析对译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翻译家鲁迅不仅留给国人大量的译文文本,而且还留有丰富的关于翻译的书信,以及围绕这些译作所写的序跋。文章试图以鲁迅翻译的译作中的序、跋、附记、目录、插图等副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副文本作为鲁迅译文文本补充和扩展的平台、鲁迅在译文中显身的平台以及鲁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其对中国文学翻译所做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杂文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学归属、文体特点、文体选择等方面对近十五年的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从“杂感”到“杂文”——鲁迅杂文的文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鲁迅杂文的创作动机和现实环境影响出发,从体制、内容、表现、风格等方面分析鲁迅杂文的文体属性及特征,提出了鲁迅杂文作为新型的文学体裁的文体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诗的初创期,鲁迅创作的新诗明显呈现出一种结构的叙述模式,并隐藏着一个观照、审视与评判的叙述者,由此体现出鲁迅新诗体式的特别与奇异,说明鲁迅开始创作新诗就孕育着诗歌的文体可能性和诗歌创作的文体自觉性.这在打破旧体诗的基础上是一个崭新的诗歌文体的构建,具有始创与开拓性意义,对我们今天的诗体创新无疑是有启发和参照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译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问题一直也是他所关注的一大焦点,贯穿于他的创作和翻译生涯,尤其是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标准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在特定时期,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的生存困境,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6.
明代小说序跋继承了传统序跋文体的特点,又有不少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如艺术表达的多元化、语言风貌的千姿百态、主客问答的独特结构等等,很大程度上突破序跋文体实用功能的局限,从而成就了其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构成明代散文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宋人所作笔记小说序跋涉及对笔记小说的文体认知、文体功能、文体特点以及发展史等层面的看法与理解。在文体认知层面,题写撰作序跋的宋人,往往继承“小道可观”的传统小说观念,把笔记小说归属为子部“小说家类”,对其文体属性具备一定的感知与体认;在文体功能层面,宋人所作笔记小说序跋相关阐述更为突出,认为笔记小说具备资治体、寓劝戒的教化功能,补史阙、备遗忘的史料保存功能,广见闻的博物功能以及供谈笑、消遣的娱乐功能;在文体特点层面,认为笔记小说在编撰成书、内容题材以及著述体例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在文体发展史层面,宋人所作序跋认为笔记小说自有其历史发展过程,且深受笔记小说传统及典范作品影响,与子部“杂家”、史部“史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有关鲁迅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聚焦他的译作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其中的一个原因或许是他的译作欧化的痕迹过多,晦涩难懂.以鲁迅的三部儿童文学译作<小约翰>、<表>和<俄罗斯的童话>作为具体的考察对象,从动态的视角来探究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可以发现,就鲁迅的儿童文学译作而言,欧化现象并非一成不变.从整体上看,鲁迅后期的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没有他中期的明显.同是后期的作品,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鉴于任何作品都是为其既定的目标读者而创作的,而且作品的语言适合其当初目标读者的文字阅读能力和接受水平,本文认为,翻译中为了避免出现译作与其目标读者之间的语言时代隔离现象,译者应一如原作者那样,服从多数目标读者的语言使用偏好,来用现代语言来翻译,才能使译作既可以体现原作当初的语言时代特征,又可以在文体上取得与原作文体大致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林中独树一帜、光芒四射,我们在探究其原因时,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鲁迅一生不仅写下了大量的杂文,而且涉猎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成功地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各种文体的作品,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作家群中,鲁迅创作涉猎的领域之广,运用的文体之杂,拥有的学识之博,付出的劳作之勤,都是罕见的。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杂文家,首先因为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杂”文家,就这一方面看,可以说鲁迅的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11.
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好的英文实属不易,更不用说翻译鲁迅的作品了.在汉译英作品中,杨宪益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非常好的译品.本文将探讨杨宪益翻译的鲁迅作品<药>中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是一大学问,人名的恰当翻译也是译作中的一个亮点。文章讨论了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命名及杨宪益夫妇对其的翻译处理,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三种译法,以及对译者的翻译选目和文学素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是作为鲁迅学一个分支的《野草》学正式形成的标志。其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系统性 ,使《野草》研究从单篇的解析、专题性的论析 ,迈向了体系化的系统研究。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理研究 ,反对从主观臆想出发的逞意判断和任意发挥。第三个突出特点是善于以美学的眼光审视《野草》 ,以诗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这部散文诗。系统性、历史的和美学的眼光这三个特点聚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全书的重心 :《〈野草〉的艺术探源》。而他最近出版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又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野草》解释性读本 ,与《〈野草〉研究》一起 ,合为孙氏《野草》学著作的双璧。为鲁迅学以及《野草》学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正路 ,树立了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四卷本《鲁迅选集》是鲁迅著作英文译本中篇幅最大、体裁最全面的。英国学者朱莉娅.罗威尔翻译的《鲁迅小说全集》是外国学者中翻译鲁迅小说最全最新的一部。从鲁迅短篇小说《社戏》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简称杨译)以及朱莉娅.罗威尔的英译本(简称蓝译)中选取了十个典型译例,对比分析杨译和蓝译两个文本,探讨了各自的得失优劣。  相似文献   

16.
中法战争后,温州人宋恕首先发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启蒙价值,积极向友人推荐.1903年,梁启超明确指出黄宗羲为中国之卢梭.同年,时为革命派的刘师培,也著文论述了《待访录》具有中国《民约》的精义.严复虽反对黄宗羲,但他在翻译中仍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先辈们探索民主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为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吴宓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宽阔,涉及范围很广,在诸如新人文主义、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学的译介、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研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外国诗学与诗歌翻译等多个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对吴宓的学术性文章概况、文学创作概况、出版的专著概况及未刊文章等方面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述评,无论对于吴宓学术还是对于中国的学术发展,都是一项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陆机才高博洽,工于诗文,辞采富赡,其才思与作品备受时人及后人的赞赏。从西晋经东晋至南朝,诸多文士或继承其创作技巧,如陆云学习其模拟技巧、陶渊明承袭其挽歌诗创作手法、谢胱追踪其锤炼字词技法等;或评议、鉴赏其文学作品,如张华、葛洪、刘勰、钟嵘等皆通过品评的方式对其诗文予以褒扬;或选录其名篇佳作,如萧统《文选》,采用的具体方式虽不同,但都对陆机之作予以高度评价,体现出较大范围、较高程度的接受。  相似文献   

19.
在以启蒙、革命、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境下,五四知识界对浪漫主义的译介,偏重于"革命"的英国(拜伦)浪漫主义,而遮蔽指向民族传统与神秘主义的德国浪漫主义。译介的缺失造成了文学史建构对德国浪漫主义影响的忽略,但德国浪漫主义所滥觞的文学母题与文体实验,却通过其后续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以暗流的形式影响着五四文学。以《野草》为个案,通过分辨鲁迅创作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可以追溯五四浪漫主义的另一面:指向内心与传统的德国根源。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观念与技巧上有契合之处。在小说、散文、散文诗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中,鲁迅与夏目漱石都存在着文学上的关联。《呐喊》与《我是猫》注重以空间叙事来完成小说结构的建构;《朝花夕拾》与《永日小品》里展示出来的是文字的“余裕”;《野草》与《梦十夜》是生命独语的展现。然而,《呐喊》空间建构上的复杂和多元、《朝花夕拾》里温暖的情感和自由率性的笔墨趣味、《野草》的凌厉和冷峻,又显示出鲁迅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