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魂的重量     
刘洋 《老年世界》2008,(9):41-41
王老头很早就相信灵魂的说法。前不久,他又听说外国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精确的秤称了一个人生前死后的重量,发现在生前死后的那一瞬间,体重普遍轻了十多克,这十多克就是灵魂的重量。一个人死后,灵魂离开了肉体,体重自然就减轻了。  相似文献   

2.
苑楠 《当代老年》2009,(2):29-29
医院的重病病房里,同时住进两个病人,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和一个中年男子。老人患了心肌梗塞,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机能老化,所以治愈是根本没有希望的,只能勉强维持。男子得了重度精神抑郁症,因为不愿住在精神科的病房,为稳定他的病情,医院决定暂时把他安排到这里。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尽孝     
1942年7月的一天傍晚,住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的周恩来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因为患膀胱脓肿动过手术不久,虚弱的身体还需休养一段时间。但他的脑子里却时刻不停地在思考着中共南方局的一些工作。忽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向负责护理他的警卫何树英问道:怎么近两天董必武同志没来我这里呀?何树英脸上闪过一丝慌乱的神色,支支吾吾地答道:“可能……可能……可能是南方局工作太忙,他没空来吧。”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记者在街上碰到一位朋友,发现他面容憔悴,精神不振,忙问原因。他向我大倒苦水:半年前他母亲全身瘫痪,卧床在家,不得不请专人照料。上个月,他父亲又因偏瘫住进了医院。一个月来,他要上班,要照顾母亲,还要每天往医院跑,为父亲送饭喂药,擦背翻身,晚上守在医院彻夜陪护,弄得疲惫不堪。据了解,他父母亲是江西人,退休前,都是中南大学的教授,他是唯一的儿子,在长沙没有任何亲戚。他还告诉我,要是医院在护理方面更完善一些,护士的工作更到位一些,病人的家属就不用那么操心,也就没有这样劳累了。他露出一丝苦笑:在医…  相似文献   

5.
《老年世界》2013,(22):41-41
我和同事一起在单位订阅《老年世界》,他家离单位远,平时都是我代替他领取杂志。每次我都得催促他来我这里拿走杂志,他总是倔强地说:“没时间看,就放在你那里吧。”他是一个倔脾气,我拿他也没办法。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他终于来我家取杂志了,我忍不住埋怨道:“你没有时间就给老伴看嘛!压在我这里实在可惜啊!”他还嫌我数落他,一脸不乐意。一个星期后,他竟然主动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6.
在橡树公园城的街心花园,我和他开始了第一次会面。他在车窗里向我伸出了手:“亚当。”我也握了一下他的手。说出了“伊娃”这个名字。双方一点儿疑问都没有,是专为这桩勾当伪造的。头天晚上,单身俱乐部通知我,让我到这里来见他,据说这里职员扯得成千上万的皮条都很成功。他不仅清秀,又漂亮,  相似文献   

7.
不看你的眼睛文/胡庆云有一首歌这样唱: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心灵感受的丰富,使语言显得苍白。选一中一外两篇短稿在这里,也就把千古一问写在了这里:感情.仅仅是眼睛的愉悦吗?他没有给我一件美丽的首饰.却给了我他全部的时间、细心和温柔─—他总爱说他对我是...  相似文献   

8.
我因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患在医院住院治疗。2002年1月5日上午,湘乡市副市长陈继东来探望与我同室的一位病人,一进门看见我在打吊针,便亲热地与我打招呼:“您也在这里住院啊,好些了吗?”他嘱咐我安心治疗,争取早日康复。交谈了几句,他的手机响了,有人找他办事。临走时,他对我说:“等一下,我再来看您。”市长工作忙,我只当是客套话。可是,未过多久,他真的看我来了,还买来了花篮和礼品。这般盛情,让我觉得突然,更感到高兴。我和陈副市长非亲非故,也没有共过事,更没有什么交往,只是一般相识而已。我作为一名普…  相似文献   

9.
苗向东 《当代老年》2010,(12):34-34
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日前表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将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他说:“我想给孩子留下的就像我父母给我留下的一样,是懂得感恩的精神,这比金钱财富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董智勇 《老年人》2008,(2):53-53
这几天,“契约精神”这个名词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那是因为听了一次海归学者的演讲。当时,我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国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回答我说:四个字——“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家茶座》2008,(5):156-157
多维新闻网最近译载美国《选择周刊》布鲁斯·斯多克斯的同题文章,总结奥运之后中国面临的来自几方面的大挑战及其相互牵掣:中国的经济失衡需要人民币升值来调整,但对出口的依赖又成为升值的陷阱;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2.
杨子江 《老年人》2010,(6):26-27
从长征到解放战争,他留下了闪光的青春;从野战部队到地方职工医院,他践行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工作到离休,他铭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九旬老红军刘明高一生的真实写照。如今,他虽然老了,病了,但他的精神仍感动着许多人。“他无愧于人民。”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样评价他。  相似文献   

13.
朋友     
一位年纪不大的熟人,把他的友人带到了我这里,并对我说:“师父,这是我朋友,他说想来听听您的教诲,就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做公益,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做公益,因为这里是地狱。”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义工,18年散尽家财创办草根公益让我甘苦自知。1993年读师范学校时,我拉着两个同学创办了一个学雷锋小组,从18岁埋头公益到“奔四”,无意中成为“河南民间公益活化石”。我经常自嘲:今天我是活化石,明天就是真化石了,因为中部草根公益组织就站在天堂和地狱中间。  相似文献   

15.
快乐三题     
快乐好不好? 据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把快乐和善好等同起来的哲学家是尤多克索斯(Eudoxos)。这一类哲学家被称做“快乐主义者”。柏拉图的《斐莱布篇》里的斐莱布就是个快乐主义者,虽然那多半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快乐主义那时一定相当流行,柏拉图因此才花大篇幅加以讨论。近世则有功效主义或曰功利主义把善好和快乐等同起来。当然,这里所说的“快乐主义”是一种哲学主张,并不是街上不问哲学一心吃喝玩乐的那种实践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6.
小人大幽默     
小人大幽默著名作家斯好的孩子刚上小学,但偶尔显现的思考,却异常地精炼老到──两岁的时候,在他和妈妈散步的途中,手上的气球突然爆裂。他被吓了一跳,扭头对妈妈说:“吓了我两大跳!”妈妈纠正他:“是吓了一大跳!”“不,是两大跳,这里,很害怕的  噢。”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宫     
《老年人》2001,(4)
危急病例 医院同事打电话到吴医师家:“三缺一,快来啦 !”吴医师放下电话,太太体贴地问:“怎么了,这么晚了医院还有事 ?”   吴医师装出一副很无奈的样子说:“是非常危急的病例,已经有三位医师在等了……” 500只鸭子 一个男教师在教室上课,有几个女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他气恼地说:“两个女孩子发出的嘈杂声大致等于 1000只鸭子发出的声音。”一天,男教师的妻子来学校找他,女学生报告说:“老师,外面有 500只鸭子找您 !” 粗心的教授 费尔丁教授向来粗心大意。妻子让他把一包垃圾顺道丢到楼外废物箱里,他却糊涂地提着上…  相似文献   

18.
碗中的金币     
沁涵 《金色年华》2007,(10):58-58
乔治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庄园主,圣诞节前夕,他觉得应该给予兢兢业业的管家以嘉奖。于是他拍着管家杰尢的肩膀说:“这里有四大碗粥,我在其中一碗的碗底放了两枚金币,亲爱的杰克,看看你的运气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19.
观望 《老年世界》2011,(18):40-40
一、吞咽不畅 病例:刘先生近来感觉自己在进食时有阻塞感,胸骨后还有烧灼样的刺痛。在家人的督促下,他去医院做了纤维胃镜检查。检查发现他患有食道炎。医生建议他服用抗生素和抗酸药,  相似文献   

20.
《上海科学生活》2003,(5):88-89
美国纽约的卡布瑞尼临终关怀院既不是医院也不是养老院,他们的工作是照顾在家里的临终重病人,情况紧急时将他们转入医疗中心进行加强护理。1990年,有600多位病人在这里由他们的家人陪伴安祥地逝去。进行家庭护理的护士、社会工作者、修女和热情的自愿者包括各个种族的人士,他们自愿参加这样的社会工作,因为在这里他们所遇到的临终的病人可以有家人的陪伴,这同医院和养老院不一样。一位护士说:“临终关怀院给病人提供的护理不仅仅是技术的,而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