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公元13世纪,雕刻印刷术传入藏区之后,藏区各地陆续建起了印经院,并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大规模地刊刻印刷,为藏文文献的保存和藏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印经院大量印制经书,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推广了知识、普及了教育。同时,使得藏文书籍形式统一、版面标准化、字体固定、校勘仔细并推动了以五明分类为准则准确地概括了藏文文献的学科管理,留传后世,对藏族文化遗产的保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冯琳 《江海学刊》2022,(1):210-220+256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战斗中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引起国民党的恐慌。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此时,美国正有意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对中国事务倾向于观望立场,但希望中国统一力量对抗日本。蒋介石将皖南事变解释为军纪问题、内部问题,美国虽有犹疑却也基本接受,并未改变支持国民党当局的态度。美国没有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实质,没有看到中共的上升趋势,而是认为国民党会是赢家,并判断国共冲突可以被控制,美国在远东的被动自此便已开始。中共反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抗战大局下灵活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争取有助于抗战的力量。皖南事变发生之时,中共对时局转变作出准确分析,赢得美国舆论的同情,并打开了中共与美国高层联络的渠道,在走向历史舞台中央之初就占得了主动的先机。  相似文献   

3.
张勤  郝影利  樊卡娅 《江淮论坛》2001,3(1):116-120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日趋激烈的集中表现。事变前后 ,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党派完成了一个由孤立分散而至政治结合的联盟过程 ,其主要表现是由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建立发展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党派为坚持团结抗战、反对专制、争取民主而进行的政治结合给予了积极支持 ,因此是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1940年7月中旬,一份具有皖南地方特色,表达战时皖南人民心声的刊物《皖南人》出版发行了。刊物在创刊词中标明:“‘皖南人’的含义是广泛的现代化的——指生长皖南寓居皖南,甚至所有到过皖南的人而凭我们的号召,集中主观的力量,运用客观诸条件,来把握皖南的特殊需要和皖南的特殊问题加以探讨,加以阐释,使有助于抗战”。  相似文献   

5.
到了蜀源,我才真正的开始为一些古镇的消失感到悲观了。是的,古镇的永远消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快一点,消失的更落魄一点。看到现在被重组被修葺的蜀源,我想到了我们陕北的窑洞、四合院,以及位于我们市的长城,这些大多因地处蛮荒或者位置偏僻,即使一度繁华过,也因它的不再实用而早就开始门庭冷落,  相似文献   

6.
7.
李思凡  徐弢 《云梦学刊》2012,33(2):53-57
印顺认为,佛教在印度本土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它逐渐背离初期佛教"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蜕变为以"欲界的低级天神"为中心的宗教。为借鉴这一教训来探求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之路,他按照"契理契机"的方法论考察了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菩萨观念在印度佛教中从无到有、从人而天、从天而神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9.
把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项英并对其在新四军中的工作全盘否定是不妥当的.项英同志在领导新四军工作期间(1937年12月-1941年1月)是功大于过的.皖南新四军的失败项英应负主要责任,但同时中共中央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初,《中国皖南古村落》正式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对这样一个标志性事件,几年过后,结合“徽州文化生态区”的成立,我们或许可以从更加理性的层面来理解其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全面性。——编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老龄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对2006年的安徽省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城乡老龄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其退休前职业层级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干部与教师和医生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其他职业,而农民的生活质量最差。中国的农村老龄居民处在经济转轨与人口转变的双向运动中,这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安徽省政府依据战时需要,以"合作区域行政化"为原则组织农村合作社,开展合作业务。安徽农村合作事业被纳入政府基层行政轨道,为改善民生、支援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其自身也从自治向官治事业转变。  相似文献   

13.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其中,广泛兴起的各种集市将市场活动扩散到农村各个角落,使农民零散的交易活动纳入到一定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之中,由此发挥出初级市场的作用。镇市则属于更为成熟的市场形式,不仅商品流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系密切,因而具有中心市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江南农村多层次的商品流通日趋活跃,跨地区的市场联系不断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格局。小农经济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向市场供给和商品化生产转变的趋向。但此期江南农村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仍相当有限,且明显受人口增长压力和宋廷赋税货币化政策的影响,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由于防控疫情的现实需要和卫生强国想象的目标激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范围内展开以防疫行政为重要事务的公共卫生建设。处此历史情境,皖省官方顺应时势,积极推行各项防疫活动,兼顾常态化预防和突发性应对,彰显卫生防疫行政的效能和作用。由于时代的困境,皖省防疫实践终究难免防不胜防的厄运,却多少改善了地方民众的生命状态、形塑了他们的现代卫生防疫观念,促进了安徽卫生防疫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和嬗变。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的出现,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分配,对于县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以安徽省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20年安徽省5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高铁开通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在整体上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高铁开通对人口大县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人口小县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流失减小了高铁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结论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以及未来的高铁规划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助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江河"作为普通物象,经过历代诗人不断地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源远流长的"江河"意象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崇拜与个人离愁的抒怀,滚滚东去的"江河"意象体现着雄浑劲健的壮美与逝者如斯的哀愁,惊涛骇浪与清澈澄明的"江河"意象分别喻指动荡浑浊的世道与宁静纯洁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敬重黄河生命倡导河流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儿女应该尊重黄河,与黄河和谐共处.以敬重黄河生命为契机,我们更应倡导河流伦理.河流伦理与环境道德具有浓厚的思想渊源与物质基础,振兴河流伦理,倡导环境道德,也是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民风是各类地方志都会涉及到的普遍话题.在明清历修<赣州府志>中,崇文向学与尚武好斗是两幅主要的民风图景,这两幅图景既是地方志作者对赣南民风已然世界的白描,也是对赣南民风应然世界的期待.地方志对民风描写及诠释的微妙变化,既映射出地方社会治乱环境的变迁,更标示着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精英与民众以及土著与移民之间的诸多权力关系和利益诉求,具有多元话语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规限着地方志在对地方民风做某种程度客观呈现的同时,又要做符合特定利益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潘清 《殷都学刊》2004,(4):39-45
综观有明一代 ,围绕太湖流域的水利凋敝 ,从治理下游排淤、综合整治塘浦圩田、修筑海塘等几方面入手 ,开始了有声有色的水利过程。在治理过程中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力组织 ,太湖流域的水利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程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进步。但是 ,由于具体工程承担者的主观意图 ,导致某些工程的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 ,未能彻底改变宋代以来的太湖流域水利积弊。也给后世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杜靖 《社会科学》2007,(8):141-147
作为一种往昔所沉淀的集体表象,鲁南春节秧歌深刻表征了民间社会的和谐观念,呈现为一种集体欢腾。作为一种集体过渡仪式,它反映了民间社会对现实状况转换的一种周期性渴望。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和谐美学价值观来自大传统的模塑和自主性的互动。鲁南秧歌在整个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