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江陵九店楚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居廷汉简中都有通过“岁”的运行占断移徙吉凶的日书条文,通过对这几种《日书》“岁篇”的比较对证,发现“岁”即《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太岁”或“大时”,日书中移徙吉凶也与《淮南子》所记大体相符。《日书》“岁篇”为楚国历法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清代倪蜕所撰《滇云历年传》,将云南地方历史编年纪事,始自远古,迄于乾隆元年。方国瑜先生评论说:“[此书]前后事迹之安置,颇具匠心,中多考证,亦见其不苟之作。”1982年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将此书断句油印了数百部,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研究云南地方史,民族史有关同志们的欢迎。1985年云南省高等院校史籍整理研完工作会议也将它列入了校点整理的规划。《滇云历年传》愚用较浅近的文言文写成,具有一定古汉语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读懂。但正文前有乏自序>一篇.虽尚不足王百字.却用了汰量校古奥的语匈、典故,又部分地采用了骄四俪六的文体,仗俘一般读者尤真是对。南地方史、民族史不大熟悉的人较难读懂它。《自序》篇幅虽短,但却包合了著者在书中提及的最重要的一些史事,说明了著者对云南地方历丈上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所以读懂这篇《自序》,是进一步读懂、利用全书的关键。因儿,我不揣浅陋,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篇《自序》加以浅释,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捉起大家阅读这部书的兴趣.限子个人水平.有米能尽魔著者原意之处,则不妄作解泽:至于错误当然在所咏免,欢迎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现将九江行政区划的沿革情况作个简略介绍。(本文所述“九江”,均指今九江市及其所辖十县范围。) 秦以前时期 九江什么时候被开发,尚无确凿材料加以证明。但据考古发现,九江有居民活动,大概最早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原始社会。例如,在修水县境内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山背文化”,这是居住在九江的原始人留下的遗迹。(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241页)在星子县境内曾发现商周时期的遗址和文物。(见《中国历史学年鉴(1983)》360页)  相似文献   

4.
一、题解敦煌学或敦煌吐鲁番学从根本上说是世界各国对于亚洲中部文化遗产(遗址与文物)的发现认识、搜集整理、解读翻译、编目刊布以及运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其它专门研究的学科。敦煌和吐鲁番作为亚洲中部两处最著名的文化遗址群,产生了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文物,因而两处地名被用来命学,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是自然而合理的事情。但是当代国际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对象早已在空间范围上超越了敦煌、吐鲁番两地而扩展到以新疆、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整个亚洲中部,在时间范围上也突破了敦煌吐鲁番文物的发现年代而上溯到了十九世纪,因此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新疆库车、和田等地出土的文物也属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在《文物》上读到潘吉星同志连续发表的几篇有关我国古代造纸技术史方面专题研究论文,对作者的劳绩和努力十分感佩。我国是发明纸最早的国家,关于造纸技术历史的研究却实在太荒寂了。潘吉星同志这种开创性的研究,令人欣慰、振奋。但他在一九七九年《文物》二期上发表的《中国古代加工纸十种》一文中,提到水纹纸时,曾引据明人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丹铅总录》:“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文  相似文献   

6.
曾国之谜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多年来,在河南、湖北间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走廊,陆续出土不少曾国铜器和其他文物,特别是1977年随县西北郊发现的战国初期曾侯大墓,所出文物之丰富和精美是空前的,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但是,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的曾国,文献上不见记载,因此它成为一个谜。李学勤同志曾发表《曾国之谜》一文(《光明日报》1978年10月4日《文物与考古》副刊92期),试图解开这个谜,推定铜器铭文上的曾国,就是文献记载上的随图。接着石泉同志又发表《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一文(《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表示赞同李的意见。最近,李学勤同志又发表《论汉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今日历史》的介绍说,目前成千上万的学者正从事于发现地方史,因为这些地方史研究他们的家庭系谱、邻居、教会或乡村。《英国地方史》新版本现在被确认为介绍这一学科的名著。该书有详尽的注释,并附有许多实例,每一实例能帮助读者阐明这一引人注目的学科的每  相似文献   

8.
发现、发掘与研究工作概况 1965年广西文物工作队与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桂林市郊,发现了60余处洞穴遗址和山坡遗址以及遗物出现点。甑皮岩洞穴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接着做了小规模的勘探工作,发现了一些遗物。但在当时条件的限制下,此遗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甑皮岩洞穴遗址一度也面临着彻底破坏的危险。幸好,在有关领导与我市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遵循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指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文物保护的政策,与极左路线进行坚决的斗争,制止了人为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荥阳故城址沿革考附论冶铁遗址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八年《文物》二期发表《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认为这个遗址的“上限不会早于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以前”,又说“古荥冶铸遗址是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与这个遗址关系最大的是古荥阳城址。实际上,这个冶铸遗址就是荥阳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九江市文物工作者经过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古文化遗址达二、三百处;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和有代表性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资料。本文就此作一概述,籍以为九江市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资料。铜岭矿冶遗址  相似文献   

11.
《篇海类编》收字虽不足4万,但在传抄编撰过程中由于汉字形近或音近等原因常导致讹误现象的产生。《篇海类编》讹误情况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承袭《玉篇》以来的字书中讹误,另一方面由于汉字形近或音近等因素导致其直接承袭《详校篇海》时发生讹误。通过《篇海类编》与《详校篇海》的对较,同时充分利用历代字书收录的信息对其进行他较,发现《篇海类编》在字头、注音、排版等方面存在讹误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李范文同志的《西夏研究论集》(以下简称《论集》)是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在陆续编辑出版的西夏研究论文专集之一,于一九八三年十月问世。本书收集了作者的专题论文十三篇,内容涉及到西夏历史,文物考古和语言文字。文中插有七十七幅珍贵的照片,书后附有冯蒸辑录的《西夏学文献目录》。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是一部研究西夏学的综合论集,代表了作者在西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部门在常德德山发掘楚墓近千座,出土大量珍贵楚文物,并尚有千余座楚墓未发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常德德山是一处楚文化繁荣之地。从古籍记载来看,德山一带时称“枉渚”,是楚国江南一处要塞之地,极可能就是楚国“洞庭五渚”之一。屈原在沅水下游一带留有许多踪迹,屈赋《涉江》中明确提到“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可见德山一带是屈原十分熟悉、经常往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国语》的性质与价值--由出土文献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畀",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祝瑞开同志的《两汉思想史》已于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他在1981年出版的《先秦社会和诸子思想新探》之后的又一力作。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历来有把注意力集中于先秦一段的传统和习惯,相比之下,对两汉一段的研究比较薄弱。但是,近二十年来情况有所变化,也许是由于汉墓文物的大量出土,或者是历史变迁的反思,一部分学者把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屈原生长于楚国历史上的宣威盛世 ,此时夔地并于楚国版土已近 3 0 0年。据《离骚》 ,屈原生于夏历寅年寅月寅日 ,这个吉日的文化背景更接近巴风盛于楚俗的夔地 ,与郢都崇凤崇龙的风俗不合。历代诗文中江陵的屈原遗址遗迹远不及秭归。屈原的出生地是湖北秭归而不是湖北江陵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想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产生了,在此后的二十年中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共119篇,其中就有71篇都是专门论述或者是讲到了改革开放这一思想的.占全书整个篇幅近百分之六十.  相似文献   

18.
《晋商新篇》是一位老新闻出版工作者离休后近4年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值得商界朋友们一读。 从1992年初,和我一起办《山西公关报》的王剑华同志就酝酿上如何进一步改进这张报纸的问题。为了集思广益,随即我就又联系了曾和我在一块工作过的梁肇唐、赵修身等同志碰头研究。同志们基于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理解和深化,不谋而合,共有所感,觉得应该办一张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的商业报  相似文献   

19.
包山楚简中有一地名,写作、或,它在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楚居》篇中被写作或.以前,学界多以《说文解字》“嗣”字古文形体为依据,释之为“吁”.近有学者提出新解,将之释为“邭(音宛)吁”,以为或是楚国旧地“宛橐”;从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抄古文两方面考虑,地名首字应是“宛”字,次字应是“号”字.“宛号”可读为“宛郊”,或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郊的某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楚惠王的居住地而短暂存在.  相似文献   

20.
据《文物》报道,1977年春,阜阳县城郊公社罗庄大队平整土地时,于“双古堆”发现了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的墓葬(按,《史记》、《汉书》并作夷侯灶)。随葬物中有竹简散乱粘结。后经国家文物局文保所胡继高师傅等近一年的精心揭剥,复经专家学者整理考释,知其中有用隶书写成的《诗经》残简170余条,为65首国风、小雅篇什残句。全文以《阜阳汉简诗经》为名公布于《文物》1984年8期。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古的《诗经》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