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哲学界就如何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早在一九七四年,张江明同志就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既包括对世界总的看法的本体论,又包括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论”的看法,作为编写广东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对此,我曾提出不同的意见。近一年多来,在讨论中又阅读了张江明同志写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命题,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它概括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最一般的特点,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另方面,它简明地揭示了认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是不科学的。因为就物质和精神的本质来说,二者是根本不能互“变”的,物质既不能“变”精神,精神也不能“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歪曲了精神即意识产生过程的本质,“精神变物质”则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个命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否定,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如果说“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也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观点,还仅仅是给唯心主义留下了一个缺口的话,那么,“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则给唯心主义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4.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5.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7.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8.
张江明同志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和探索,认为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不但是一部关于哲学认识论的著作,而且是一部关于哲学唯物论的著作。他断定,毛泽东同志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如果只是局限于认识论,这是不全面的,并且对它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见张著《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第二页。以下简称该书为《重大发展》,凡引用该书只注页码)张江明同志还把这种看法提到关于“哲学体系改造”的高度,并把这种观点写进了一九七四年广东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作为高等院校的哲学教材。今年,这个观点又写进了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参考材料》(见该书第七六至七七页),而这本书是标明为干部“理论学习参考读物”的。张江明同志尽管谦虚地说明他的这些论点是“作为抛砖引玉”,是为了“共同商榷”,但由于上面所提到的传播这一观点的渠道不同寻常,影响颇为深广,这就很有必要通过自由讨论,以达到对毛泽东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光辉著作的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如实地阐明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命题的原意。  相似文献   

9.
广东哲学界最近就如何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久前,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就这个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据此提出了改造哲学体系的意见,引起了广东哲学界的广泛注意。有些同志对书中某些观点和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九月二十八日,广东哲学学会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应哲学界的要求组织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会上几种不同观点展开了争鸣和交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近来,广东哲学学会就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对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的主要观点提出了非议: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并不包含关于世界本原的意思”,不应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论点“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我认为上述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谨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通常都这样表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本体论方面,即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志。二是属于认识论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中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几处,用的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今,一些教科书和专著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实,两者并非一码事。恩格斯早在写《反杜林论》这部光辉著作时,就注意到了“存在”与“物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他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知道,存在不仅有物质的存在(如自然界),还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这种存在。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所有这些存在虽然都离不开物质,但它们本身毕竟还不是物质。而这些存在也同样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如何回答思维对这类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反映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尖锐对立。我认为,恩格斯之所以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其深意在于: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虽然主要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但它们毕竟不是全等的关系,存在的概念要宽于物质的概念。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从谁是本源的角度,还从认识本质方面,更全面地揭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下面谈些具体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张江明同志所著《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由于教学上的需要,在出版前我已看了打印稿,出版后又反复看了几遍。作者在前言中说,他学习了毛主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之后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第二页)他说他这本书就是从“本体论”方面来说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书中约有十处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我以为,正当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动员亿万人民进行新的长征的时候,在思想理沦上阐述、宣传毛主席“物质可以变成精  相似文献   

15.
<正> 古来解庄者颇多,然有卓见者较少。其中许多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理论思维水平不高,因此难以把握这种“寂寞无形,变化无常”的东西。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解庄往往能抓住要领,独树一帜。绍介出来,可能对我们今天的研究会有帮助。王夫之认为,庄子和老子一样,其哲学的基础是崇尚虚无,而这也就是否定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这一点,本文不能详论。这里所介绍的,主要是他所理解的庄子达到这一结论的途径,而这一方而,也就构成了庄子哲学的内部联系,或者叫作“骨架”、“结构”。王夫之认为,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一、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地流转、变化之中,象一个转动不息的圆环,其中没有一件事物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我省哲学界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年。至今,对于“两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大体上仍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的概括和表述;另一种是认为“两变”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我则认为“两变”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而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面的、科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张运松 《东岳论丛》2004,25(1):161-164
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因各自的原因(或者是追求先验的形而上学"本体"或者是有意地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未能真正解决好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条切实的途径:从思维的现实对象上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因而,哲学的基本问题获得了辩证唯物的解决,在其现实性上,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历史地发展着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桌子的哲学”的讨论中,我们和若水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来源问题,即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的问题,桌子的观念是否来源于桌子的生产实践,在第一张具体桌子的生产实践以前能否形成桌子的观念。我们和黄林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作用问题,怎样理解人的自觉能动性和物质——精神——物质的公式等问题。把我们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即离开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过程来谈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不是陷入唯心主义,就是陷入形而上学。读了时鸣、康初文等同志的文章后,感到仍有必要再谈谈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问题,社会实践在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哲学基本问题”新探钟朝仁哲学需要改革,哲学改革的大潮在涌动。它冲击着哲学工作者,促使其反思、探索。(一)从形式逻辑方面提出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提出“新探”二字,是因为感到我们现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有间题,这问题从逻辑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精神变物质是改造世界的重要体现,精神变物质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应该做深层次的分析,从精神形成的实践观念、实践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的实施、实践结果的评估三个结构层面分析这一重要思想,全面把握这一思想的实质,深刻理解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