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论文涉及该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作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笔者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本文涉及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笔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女性和自然相联系的概念,批判文学中父权制双重统治,反对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探讨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旨在解放女性、拯救自然、解决地球环境的承载力问题,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拓展到文学领域,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也随之诞生。批评家通过文学批评形式,从生态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挖掘尘封的文学作品。它促使人们关爱自然与女性,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最终使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在文学批评界的分支,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分析评述其重要的理论观点,进而把握女性主义批评的精髓要义,廓清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前景 和走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思潮吸收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所长,采用"自然"与"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对相关文本展开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批评领域一个独特的分支.本文试图对这一新兴的文学思潮和实践作一个阶段性的概述,从国际视野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入手,重点突出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包括批评的源流、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回顾社会发展进程,女性主义对西方各国的女性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和思想活力。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本土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背后有着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多重文化背景的叠影:是由中国女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性别境遇的中国本土特色所决定的;是由中国特定历史情景所提供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时代可能性决定的;是由世界女性主义的共同宗旨所决定的。"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是植于中国本土土壤中的"枳",而非完全来自西方的"桔"。  相似文献   

11.
作为始自西方的文学流派和批评方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中国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特征等的研究,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它却面临着理论与现实脱离,传统与当下的模式等问题。本文从女性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的现实语境,以期在此领域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伞状的术语、一种多元文化思潮,具有十分复杂的渊源.运用谱系学的方法,从理论的萌芽、政治运动的兴起以及宗教哲学的传统三种不同的视角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深入考察和探究后,文章指出,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理论,也是一场为实现社会变革而兴起的实践运动,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他人的哲学视角.值得一提的是,关注生态女性主义的渊源,对其加以辨析和解释,能够为学界提供审视和评价当代社会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从顺从到反叛——浅析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诞生以来,女性主义对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也带来了人类历史和文化格局的改观.作为文学思潮的女性主义,则拓宽了文学创作的空间和文学批评的视野.本文从女性的主体意识入手,了解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进而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4.
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责难有不少并不恰切。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真正的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批评观念先行,批评视点及方法较单一,未充分重视作品内部全部的复杂因素,批评的“文学性”学术品味不足;二是信息大量重复,缺乏沟通与学术尊重,表现出学术态度的轻率浮躁,文学批评的坦诚性不足。这是真正的危机所在,不克服这两方面的问题,调整批评策略,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或者说“性别诗学”研究难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困境中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女权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批评与后现代主义两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相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有相通之处:反二元论,提倡多元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经历了由"破"到"立"的过程,确立了女性主义文本的基本特征为尊重和保持他者性,并强调了创建女性语言的必要性,但到后现代阶段却面临理论上"破"与"立"的相互冲突和实践上为主流所排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从女权到女性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从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个人价值追求、历史与现实等方面进行考察,对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承载了生态主义的自然伦理观及女性主义身份话语的批评意识,对西方社会的父权制文化根基展开批判,认为女性和自然均受到来自于人类一元中心主义父权文化意识的压迫和剥削.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批评流派: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绿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这些流派的观点,又被杂糅着应用到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中,促成了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创作,进而又引起各派批评的关注,形成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下热点.虽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乏矛盾之处,但是其以批评为行动目标,针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践品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把丰富的文学理论引入本科生的英美文学课堂是教学改革上的一次有语专业课堂,教师引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激发学生自觉地探寻自我,和探索健康的两性关系模式有着重要作用.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方面谈论,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列-以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为例,阐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课堂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已经开始出现,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有了新的成果。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经包括"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内的四个发展阶段。而今的文化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尊重特殊与求同存异的前提下,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融合发展,其独特的理论得以完善,同时也为文学批评领域注入新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