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有诗国之誉,是世界所公认的了。其发展的概况,是值得我们反复论述的。中国诗歌以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五百年歌唱的诗经,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屈原的离骚作为最长的抒情讨而擅誉,以汉赋熔韵、散文于一炉而大展鸿图,其特点是具有图画美,为汉代的代表文体。自从建安以来五言诗昌盛、七言诗萌芽。五言诗这一新兴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诗歌史上,两首篇幅最长、思想性艺术性都很超绝的长诗,都是悲剧诗。这两篇悲剧长诗,一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篇是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第一个诗人屈原所写的抒情诗《离骚》。一屈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悲剧。他所生活的楚怀王、楚襄王时代的楚国,也是一幕从强盛到衰亡的悲剧,而《离骚》正是通过对诗人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描写,把这种现实悲剧表  相似文献   

3.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屈原(公元前343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开创了我国文坛上一个叫“楚辞”或“骚”体诗的重要流派。据《汉书·艺文志》载,从战国到西汉末作辞赋的共66家,作品达710篇之多。对于这样一个伟大作家,古今中外研究他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再来谈屈原,似有续貂之嫌。然而,事实也不尽然。虽然,从汉以来研究专著甚多,但并不是说关于屈原的问题就  相似文献   

4.
两汉士人阅读屈原的价值取向探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西汉而至东汉 ,士人对“不遇”问题有一个由感伤而走向思考的情感历程 ,而他们对屈原的阅读评价也有一个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在“不遇”问题中 ,屈原的遭遇常常是他们动情的触媒 ,思考的参照 ,屈原的作品由此而引起他们特别深切的关注 ,而这样一种关切的感情也影响着他们对屈原的阅读和理解。于是 ,在他们的情感活动中 ,阅读屈原与思考自身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激发 ,促动着情感活动的深入 ,他们在阅读屈原时的价值取向就随同对“不遇”问题的认识而发生变化。随着大一统政权的持续 ,随着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的强盛 ,士人在“不遇”问题上的激愤情绪渐渐转向出路的探求而趋向平静 ,他们并不能逾越忠君的道德域限 ,遂汲取儒学尊道自贵的人格力量 ,将退避自守的无奈转化为持文娱道的自觉 ,而提倡以明哲的平静来面对命运的坎坷。这样 ,他们的阅读屈原也就从最初的同情与共鸣而转向理性的阐释 ,将个人情感的会悟纳入儒学的伦理规范 ,由士不遇的命运感伤而转变为忠君眷国的道德表彰 ,屈原形象中的个人愤世之情被弱化 ,而忠君眷国的道德意义被张大宣扬 ,并从此而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对屈原的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 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的屈原(约公元前三四○——前二七八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诗歌中表现了尊法反儒的革新精神的诗人。在奴隶暴动的推动下,战国时一些国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先后对奴隶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屈原出生前四十年,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吴起曾帮助楚悼王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变法,沉重打击了楚国奴隶主阶级。但是,奴隶主贵族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楚悼王一死,他们便进行了疯狂反扑,将吴起射杀尸解。楚国逐渐又倒退到宗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之下。到屈原的时代,楚国已经成了一个政治上落后保守的国家。据《战国策》记載,楚国不  相似文献   

6.
《远游》的作者是谁,历来众说不一,近年主要有四说:(一)从近代廖平开始,就曾经认为《远游》与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大同小异,如出一手。郭沫若先生继廖氏之说而进一步提出:“《远游》一篇,结构与司马相如《大人赋》极相似,其中精粹语句甚至完全相同,基本上是一种神仙家言,与屈原思想不合。这一篇,近时学者多认为不是屈原作品。据  相似文献   

7.
楚辞派初探     
楚辞派,又可称“屈骚派”。最先注意这个文学流派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指出,楚大夫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首的一批作品,倾诉自己为国事而生发的“忧愁幽思”,嗣后便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见称于世。继司马迁之后,刘向编辑《楚辞》和班固序《离骚》时,把这一流派的成员扩展到了西汉,认为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扬雄等,皆宗法屈原,“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们的意见,获得了后人的认可,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叙》说,不仅楚人以屈原作品相教传,到汉武帝时刘安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8.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7年)是西汉最为杰出的辞赋家,他对汉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意义,历来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或以它寓有讽谏成分,因誉它为“古诗之流”(班固语);或以它“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音”,因嗤之为“雕虫篆刻”,声称是“壮夫不为”(杨雄语)。两者无非是各取它的一个表面,并按照儒家诗教的要求加以褒贬,谁也没有越过这个界限。一直到现在,大多数的文学史家,评论家,也还是用儒家诗教的观点评价司马相如的赋,称它为“宫廷文学”,认为司马相如是一个标准的“御用文人”。只有鲁迅一反上述的观点。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以反诗教的精神,指出司马相如的赋“不师故辙,自攄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给予很不相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无论翻阅哪一个民族的历史,其人物传记所记述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都有事实与传说参半、似是而非的情形;有许多问题要判明其真伪,令人困惑。本文要阐述的中国古代诗人屈原也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人物,如古代希腊的著名诗人荷马和伊索、印度笈多王朝时代的迦梨陀娑、伊朗迦色尼王朝时代的菲尔杜西、我国的小野小町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等等一样,是生前详细事迹不明的“想像中的作家”。 众所周知,今日被看作中国文化两大源流的,是自公元前十世纪之西周初期至公元前七世纪之春秋时代初期创作的、集三百篇歌谣之大成的《诗经》,和自公元前三、四世纪之战国时代至公元一、二世纪之后汉时代创作的长诗《楚辞》;而屈原则是自古以  相似文献   

10.
文君井位于四川邛崃县城内的里仁街,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遗物,现辟为文君公园,占地十余亩,风光秀丽,招引着不计其数的国内外游人。郭沫若先生在墙壁上题词道:“文君当炉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 据《史记》记载: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客居临邛(即今邛崃)县令王吉处,在临邛首富卓王孙的家宴上,司马相如以琴音打动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经过侍者通情,卓文君连夜投奔司马相如,偷偷逃往成都。卓王孙闻讯大怒,生气地说:“我女儿做出这种事来,我不忍心杀掉她,但是一文钱也不会分给她!”司马相如夫妻二人在成  相似文献   

11.
资料     
我国同世界上各兄弟民族的历史一样,自从原始社会瓦解后,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离现在有四千年)进入了奴隶社会。我国奴隶社会经过了夏、商、周三个朝代。拿西周(公元前一○六六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来说吧,那时,全国土地归西周最高统治者——国王“周天子”所有。他把全国土地划成一块一块,每块土地上都用泥土堆筑起围墙那样的疆界。周天子把有疆界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和不同姓的功臣,同时又分配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奴隶。周王的子孙和功臣分到的地方,就变成了一个个王国——“诸侯国”。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象鲁国,就是国王——周天子分封给他侄子伯禽的王国。其他还有齐、晋、卫、燕、  相似文献   

12.
变与不变:屈骚美人意象及其余影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作品曲折动人,部部是心灵的组曲,郁结纡轸,意象丰富而深远,他是第一个将意象思维系统化的人,一系列的"美人"题材,不仅表现对理想热烈追求的想望,语言情境结合真实与虚幻的遭遇和想象,情幻无垠,更启示宋玉《高唐》《神女》等赋的写作,汉代以后,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拟骚作家及其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与书写上,处处可见屈原作品意象思维的余影。  相似文献   

13.
目录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部门。目录学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自从目录学产生以来,它就成为文化事业中观念形态(或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目录学服务于统治阶级;目录学即是为了满足他们阅读记载着人类知识和思想的典籍的需要而产生的。目录学一开始就为统治阶级所掌握,作为愚弄和统統治人民群众的利器。我国目录学的整个发展史,生动地证明了目录学的这一阶级性的特点。在我国商朝后期(公无前工4世纪末——公元前12世纪),也即是当奴隶制社会从兴盛到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926年,古代埃及国王沙桑克一世曾在巴勒斯坦作战。然而此次战争的影响并不广泛,相反,它的目的仅仅在于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本身也没有被完全摧毁。这就意味着在勘定公元前10世纪的巴勒斯坦考古地层上,考古学家们需要寻找其他依据。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对从前被勘定为沙桑克所毁坏的地层进行重新研究,进而找出真正的毁坏者。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毁坏地层或许是以色列内部纷争造成的。不管怎样,在公元前10世纪的巴勒斯坦考古地层的毁坏上,沙桑克战争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1.1 时代上古汉语指《说文》谐声时代和《诗经》韵语时代。《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他所采集的形声字上及商代下至秦汉,主要反映商殷时代的谐声系统,远比《诗经》为早,一般称之为上古前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诗经》为民歌总集,反映西周音系,自此直至七八百年后反映战国音系的屈原巨著《离骚》,可代表上古后期的语音系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上古汉语是有文献资料可考的汉语最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奴隶社会的爱国主义,乃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还涉及到应该用什么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今在前人论述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一、爱国主义是民族意识在国家问题上的反映爱国主义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国家的建立又与民族的形成不可分。我国之所以能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起强大的夏帝国,乃是早在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社会共同体——华夏民族的缘故。在中原各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后,周围仍有大量未被融合进  相似文献   

17.
端午起于五月之祈禳,本是源于节气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的岁时之节,在汉代进入国家祀典。端午的传说主要见于魏晋以后的记载,尤其是南朝时期,所涉及的人物有屈原、伍子胥、介子推等。南渡的汉族士人由于对北方故土的眷念以及受玄风的熏染而对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屈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生活在屈原的故地,受到风土人情的感染,他们所记录的屈原传说多而情节生动,使屈原与端午的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于是介子推、伍子胥等人物传说渐渐被遗忘。东晋南朝时,襄阳是南北交通的重镇,也是屈原传说北上传播的重要途径。历唐入宋,端午在又一次成为宫廷节日的同时,屈原已经是这节日的主角,岁时的意义已被对屈原的纪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离骚》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领略楚国瑰奇神秘的巫卜文化的机会,也充分展现出屈原那完全不受羁绊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说,"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正是屈原理想追求最自我的体现。而这一切恰恰反映了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的政治现实和民俗风情。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屈原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民俗风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离骚》艺术风格的形成,而《离骚》的艺术风格又反过来促进和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屈原何以时常认同有仇于楚的伍子胥,这涉及到那个时代,对忠奸的理解,从有着伍子胥父子类似经历的屈原遭际上,尤其是对屈原深层忠遭奸谤的憾恨及复仇心态上,亡秦兴楚的意绪上,确证他们在深层意识内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出现于何时吗? 据历史记载,大约公元前21世纪,在古巴比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而当时的图书馆藏书仅仅是以芦苇的尖端在粘土上刻划出简陋的象形文字的泥板。不久,一些较大规模的图书馆相继出现,如古埃及的寺庙藏书室以及举世闻名的亚述图书馆。很可惜,亚述图书馆于公元前626年间毁于战火之中。 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出现私人藏书阁,但规模很小。在公元前330年,希腊人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