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家的所受教育、意识形态、情感取向和感受到的文化冲突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叙事方式.华裔作家白先勇幼承庭训,国学基础扎实,又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对小说技巧非常重视.他的文本利用倒叙、留白、时距、重复等叙事时间的不同呈现方式,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学的吸纳,增加了文章的叙事容量,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艾丽丝·蒙罗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 :抽象的叙事结构和具体的叙事结构。前者是指潜在的、可资分析的、能够生成众多叙事作品的普遍结构 ,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逻辑说” ,叙事学家格雷玛斯则从语义学的角度 ,提出了“角色模式” ;后者是指叙事作品中的情节的安排 ,从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关系 ,其小说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三种 ,即对比结构、倒叙结构和开放结构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善于运用时间艺术使然.在她的作品中,时间对于叙事,既是对象,又是手段.她的作品通常取材于美国黑人历史,并通过史实性的陈述与细节描写,构建对时间的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恢弘.同时,通过对作为叙事的时间形式的探索,即多变甚至反常的节奏、非线性时序和多角度叙述等技巧的运用,建立极度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对时间的叙事与作为叙事的时间完美结合造就了莫里森作品中史实与故事辉映的特色,使她登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4.
姚皓华 《学术交流》2005,(9):167-171
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以心理时间态势展示出来,时间被充分主观化,是一种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这种强调心理、情绪的叙事时间模式呈现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郁达夫小说的多维叙事时间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增大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密度,使人物的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郭红  徐文培 《学术交流》2008,(3):166-168
后现代小说中的时间机制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小说迥然不同,其独特的时间机制能够赋予后现代小说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促成后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五号屠场>是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冯内古特采用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使事件时间和叙事时间产生错位,使作品中的时间显得杂乱而无序.这样的叙事手法可以增大小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跨度,表现出后现代状态下人类所感受到的无助、迷茫以及其处于分裂状态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运海红 《社科纵横》2006,21(1):96-97
张爱玲的《金锁记》没有依时间顺序讲述曹七巧的一生,而是从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详加描写,用追述的方法补充故事发生的背景,用省略的方法把场景联系起来,从而扩大了文本包含的容量,扩展了小说的写作空间,增强了故事的跳跃性,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王卫英 《社科纵横》2005,20(2):162-163
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现她将“第一人称”视角和“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巧妙结合,使小说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正是张爱玲小说风格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以家族生活为叙事主体,讴歌父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表现蒙古族强悍、奔放的草原文化精神,总体上构成了著名蒙古族作家邓一光小说的话语模式.而从叙事艺术上看,邓一光小说广泛融合中外叙事艺术,在继承与发展民族叙事传统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同时积极展开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通过风景描写与穿插英雄故事、神话传说等强化抒情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采取编年叙事、实行紧张情节与日常生活情节的不断转换与将诗歌引入小说,是邓一光小说继承与弘扬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主要内容.而设置晚辈视角、采用倒叙特别是交错叙述、插入书信体样式,体现了邓一光小说对现代叙事艺术的合理借鉴,并有效地推动了民族叙事传统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9.
王晓春 《学术交流》2003,(10):155-158
受戏曲意识的影响,李渔的小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叙事形态:在叙事结构上强调立主脑、密针线,用平衡与失衡来构置叙事模式,创造喜剧效果;用角色的对立转化来设置对立型的叙事语法。在叙事策略上运用了园林建筑的空间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平 《求是学刊》2008,35(1):108-113
"草蛇灰线"这一术语意蕴较为复杂.本文立足于研究现状,从诗文批评以及小说评点史料出发.较为细致地梳理了"草蛇灰线"在实际批评中的多种指涉,主要包括结构线索、伏笔照应以及隐喻象征等方面.另外,对"草蛇灰线"在古代小说中出现的意义及成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偾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相似文献   

12.
何家理 《唐都学刊》2001,17(2):105-107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基地有德育教育、培养能力、提供教改信息的综合功能.稳定的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师范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形成一种互利互动的机制是教育实习基地得以巩固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在精神与叙事笔法上,均与《春秋》存在谱系上的渊源关系,源于说话的章回小说,亦不例外。它的以事见义的叙事目的、决断去取的叙事伦理、直书其事的叙事法则以及尚简用晦的审美追求,均来自于对《春秋》的自觉继承。小说家以《春秋》为法,组织叙事;小说批评家以《春秋》为断,判分高下。被历代奉为经的《春秋》,是操纵章回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则,是掌控小说话语的范导性原则,也是深含于中国各类叙事文体中的元叙事。只有认识《春秋》这一元叙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破译出章回小说所隐含的叙事密码,解析出它内蕴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甄飒飒 《求是学刊》2015,(2):135-140
不同于诗词使用的"雅典",《醒世姻缘传》中使用的典故,来源于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称为"俗典"。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俗典与小说的写实风格保持一致,又促使轻灵活泼的语言风格得以形成,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俗典在大众文化传播和语言文字双向流通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小说中俗典的大量使用得益于明清时期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大众对源自通俗文学的素材能达成有效的审美共识和作者较高的通俗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史叙事中,以西方概念体系为基本框架的填充式方法,值得深入反思。中外学者关注的“判例”堪为典型。这一近代概念很可能来自日文汉字,用以适泽西文。叫顾西欧英、法两国的历史和现实,判例作为以个案方式凝聚法律群体共识、指引未来案件裁决的形式,始终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功能,与中国古代法中的相关制度有部分共通之处,可以成为构建普适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同时,中国的相关制度具有特定的体制背景和功能。将普适功能与特定功能相结合,“双向功能主义”可能可以避免西方中心和概念纠结,转向功能性问题的探讨和解释,以逐步构建中国法律史叙事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6.
王三毛 《阅江学刊》2012,4(1):137-141
通常所说的植物比德偏指比拟美德,其实比拟恶德也是植物比德内涵的一部分。古代文学中竹子的恶德内涵不少,从嫩笋到成竹的各个生长阶段都有相应的恶德比附,如妒母、嘴尖、皮厚、中空、折节、节外生枝等,也是竹子人格象征的重要内容。竹子人格象征意义兼具正反、包融善恶,虽有经济材用观念的影响、思想史的发展演变等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们基于竹子的植物特点所作的附会联想。  相似文献   

17.
付梅 《阅江学刊》2012,4(1):142-148
萱草是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的植物意象。在古代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萱草意象酝酿出了丰厚的象征意蕴:一是忘忧,二是宜男,三是代指母亲。忘忧是萱草意象的基本象征内涵,它承载着社会生活与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宜男意象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萱草代母是一个较为后起的意义,在唐宋时期才出现并最终形成。这三者有着近似的起源,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各自独立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符号,并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萱草审美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8.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灵魂,提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对发展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技术革命及新技术的实践性、唯物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分析,研究了新技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刘玮 《学术交流》2007,(1):163-166
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二者间关系的关注古已有之。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运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视角对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而喜人的成果。这些成就不乏突破与创新,但对戏曲与小说相互影响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尚不够充分,对说唱文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以及戏曲与小说文体的特殊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关注得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