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明威的诸多作品都充满了生态意识。本文拟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重新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大双心河》、《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最后一方清净地》等短篇小说,审视其中回归自然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2.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及其硬汉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明威以其杰出的艺术风格著称于文坛。《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文体创作的顶峰,同时作者将自我性格和人格倾注其中,主人公是海明威作品中硬汉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他心中理想形象的具体写照。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势下,生态批评已成为一门显学。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世界也进入了生态批评家的视野。本文选取了凡位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进行解读,启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不仅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小说的写作手法入手,解析"冰山"原则和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并由此浅析海明威写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不仅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小说的写作手法入手,解析"冰山"原则和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并由此浅析海明威写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体现了他的"冰山"创作原理.即用简洁的语言和文字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并将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把文学的可感性、可悟性与读者的思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悟去发掘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是一个开放的、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新的批评方法。用这一全新的视角解读风靡全球的小说《大象的眼泪》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小说中体现出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为当今生态文明思考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永祥 《民族研究》2023,(1):127-139+146
“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源于保护生物学。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订,西方生态人类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方式、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构了多学科研究范式。他们的研究,既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内容一致,又保持了生态人类学的学科特点。作为西方生态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推进生态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藏族先民丰富的生态伦理传统,并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体现出来。通过研究史诗所蕴涵的生态伦理传统,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这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姜敬爱作品中出现的女性意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的。初期是通过女性启蒙来达到女性解放的目的,中期则接受了社会主义女性解放的理论。到了后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又回到了"贤妻良母"的形象。《母女》、《人间问题》、《鸦片》是不同时期反映不同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1.
书坊     
《中国民族》2020,(4):96-96
《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詹全友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0该书以民族地区的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文化及与之对应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物质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并针对相关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对策。该书为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关系中国各族人民现在及未来的大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中国民族发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生态民族理论研究是以生态的视觉与方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抒发乡土气息的中篇小说,被译成多种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翻译学发展至今,交叉学科已成为潮流,生态翻译学也同样给翻译理论注入了新的生命与力量。然而,学者们大多运用生态翻译学来对英译本《边城》进行研究,本文则选取《边城》的维译本,以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中的"三维转换"为基点,解析维译本《边城》中的再现,且重点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层面去分析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维译本《边城》进行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借生态翻译学理论打开汉维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对更好地传播汉维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也对汉维互译文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余贵忠  徐燕飞 《民族学刊》2020,11(4):27-31, 122-124
立足于“生态经济人”理论假设,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法理分析,从法经济学视角剖析论证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的经济理性,以探索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制度整体,在经济理性作用下的发展运行规律。国家司法传播的困境和产权关系的推动为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夯实经济理性的基石,以及在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抉择和生态损害惩罚性赔偿的激励机制下,使民族群体经济理性意识得以维持并不断增强,最终使得生态习惯法制度体系的经济理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生态民族学发端于西方,从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以来,已有六十余年。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恢复民族学学科,西方的文化生态学也随之引起我国学界的关注,在《民族译丛》多有翻译文章推介。此后我国一批学者立足于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实际,从中国学术传统出发,不断吸收西方生态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开展了大量的地方区域的实践研究,也对生态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正在形成生态民族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丹曲 《西藏研究》2007,1(1):58-67
藏族史诗《格萨尔》宏大磅礴,从中既能领略到雪域高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又可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史诗不仅再现了古代藏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认知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纯朴观念,这些观念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指导高原社会人们的社会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简要概述了《格萨尔》中的生态内容,并阐述了其生态意识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整体生态场是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范畴,它的逻辑结构与历史结构的统一展开,构成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它走向审美生态场,洞开了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新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鄂伦春族文化载体的摩苏昆,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因此,对于摩苏昆生态意识内涵的理解远不止对鄂伦春族生存的生态世界的线性叙事,其寓意更为深远。它是用说唱的方式探究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内部机理与外在关联。本文从生存方式的原生态保留、情感世界的原生态表达、萨满信仰的原生态存活、哲学审美观的原生态意蕴四个维度建构摩苏昆的生态意识,能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的民族生态文化,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金炳镐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研究领域为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民族实体理论、民族发展理论、民族关系理论、民族问题理论、民族纲领政策理论等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架构和许多创见性观点,代表作主要有《民族理论通论》、《民族关系理论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