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黑龙江流域地处中国东北边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空间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独特性,也赋予了黑龙江流域民族强烈的自强精神和突出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狩猎文明、渔猎文明、牧业文明、城邦文明和玉器文明。黑龙江流域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密切来往,在与中原文化的不断撞击中,两个文化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有利于黑龙江流域民族吸收中原文化优秀的发展因子,促进北方民族各族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既从总体上探讨了中原文明影响下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又从各个民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解读,期望这组笔谈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流域生活的各民族 ,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其主要特色是民族强盛、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开放与封闭并存、大工业大农业大城市。黑龙江流域文明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贡献主要是 :民族兴起 ,统一中原 ,推动中华文明 ;中西兼容、开放包容 ,丰富了中华文明 ;辛勤创业、无私奉献 ,促进了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原系我国内河,其流域河流众多,山脉纵横,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黑土先民,形成了多元文化.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虽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但与中原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属于中华民族文明渊源之一.由于中华文化的北传东渐,使得黑龙江流域不仅是东北亚腹地文化的集中区域,又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北亚腹地文化向日本列岛、美洲大陆辐射与传播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各民族传承着一部黑龙江流域文明史 ,具有边疆性、多元性、融合性、民族性等地域特色 ,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 ,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 ,目的在于激发黑龙江人的干劲 ,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富饶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它在广袤的地域中孕育,由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因此,它不但具有统一的民族性特质,还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化存在。黑龙江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与中华民族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在其起源与发展中,也有自身的特色,在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黑龙江流域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联合组建。本中心的宗旨是探求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本中心在黑龙江流域文  相似文献   

7.
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赫哲族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文明成果,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环境、经济、政治等原因,赫哲族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深入研究赫哲族文化内涵与特色、传承与变异,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益于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益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有利益三江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女真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女真人以这个名字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一千年,如果说,黑龙江流域文明有6000年的历程,女真人拥有六分之一的时间,金戈铁马纵横东西,幅员万里,把黑龙江流域文明推向了巅峰,女真文化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一、千年女真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主要体现在:三皇五帝兴起于中原,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帝都之乡、圣贤居所定于中原。中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显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典型的集成性和代表性。这是由于:中原地区最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围尚处于蛮荒时代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通过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以中原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之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观念两大思潮的基本形成:或致力于鼓吹“夷夏之防”;或积极提倡“夷夏一体”、“王者无外”,而以后者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已趋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一些学者把萨满教包含的祈祷,赞祝,诅咒,祭献,膜拜,禁忌等,概括为“萨满经典”。在那被称之为“神谕”的表面看来荒诞不经的事物背后,如果细细品究,往往能够发现产生这种文化现象之人们的宇宙观、自然观、审美特性、道德标准等等。我认为,萨满教实际上构成了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很重要的阶段。 文中的黑龙江流域各民族是指中国北方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从语言学上划分,前三个民族是通古斯系统民族,达斡尔族则是与通古斯系统民族有较多联系的蒙古系统民族。历史文献说明,这四个民族在很久以前共同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后来逐渐南迁,有的氏族(或民族)离开了黑龙江。但从他们萨满教内容的交叉复合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在黑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流域文明”概念的提出虽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研究实践却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中外学者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重视角对黑龙江流域文明进行探索,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尤其是清代学人吴大潋、胡省三与曹廷杰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没有这些学术积淀,今天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则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族是世居黑龙江流域和兴安岭里的游猎民族。它在久远的发展过程中,同各民族一起,开发了北方这一地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积极参加了反抗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保卫了祖国边疆,对缔造我们多民族的伟大祖国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三小民族的先民们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多神崇拜等的漫长历史阶段,原始宗教信仰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渗透到黑龙江三小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黑龙江三小民族在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周围的主体性民族所同化,慢慢地开始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保护黑龙江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就是对三小民族的情感价值观、行为模式及传统文化的诸多方便所进行的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可借鉴近年来我国对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方法,对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进行保护。除此之外,保护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一定要与迷信相区别。黑龙江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保护只有从民族自身出发,充分调动本民族人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其顺利地传承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大兴安岭是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其实,从旧石器时代起,大兴安岭先民就创造了积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岩画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自1974年和1975年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发现了两处岩画遗存之后,近几年又有大量新的岩画被发现。迄今为止,已发现岩画点44处(黑龙江境内29处、内蒙古境内15处),单幅岩画3000多幅,基本为红色岩绘,内容极为丰富。大兴安岭岩画表现了大兴安岭地区及黑龙江流域远古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早期文明形态和原始宗教内容,为研究东北古代民族的形成及文化的变迁提供  相似文献   

16.
张得水 《东岳论丛》2006,27(3):41-45
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同时也是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的融合性是贯穿于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的主旋律。河南古玉文化从不发达到走向繁荣,是接受来自东方、南方和北方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地区在文明化进程中受到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原文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原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而中原的“商”文化的发展对整个华夏商文明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且有据可查的。中原商文化对整个华夏商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中原“商”文化的内涵以及商业理念等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中原商文化的发展是华夏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中原商业文化概括为智、仁、勤、俭四个字,指出中原商文化是建设华夏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河北学刊》创刊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举行了由部分作者、读者参加的“《河北学刊》创刊十周年笔谈会”。现摘要发表部分笔谈,以资纪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学勤在笔谈中说: 《河北学刊》出版已满十年,这是一件值得大家庆贺的事。我是学古代历史、考古的,与河北有很深的缘分。今天的河北在先秦一直是多种文化交错融会之地。夏商以来,北方与中原诸民族在此遇合交往,创造了颇具异采的文明,从而在考古学上有重要意义。晚周秦汉时期,燕赵中山人才辈出,在学术上多所建树,以致有学者认为当时燕赵与齐鲁为相对两大学派。汉唐以讫明清,今河北地区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上,始终据有很高的地位。《河北学刊》重视阐扬当地传统文化的菁华,也大量发表现代河北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富于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文明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东方文明指东部沿海文明 ,包括燕辽文化区海岱文化区和太湖文化区。这 3个文化区相对独立 ,自成文化体系 ,又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对早期文明的产生途径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因此 ,中国东方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 ,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组织这一组笔谈 ,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历代中央王朝对这片地区不断进行开拓和经营,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加强了它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一、夏、商、周王朝以及秦、楚两国对西南地区的征伐与统治 很早以前,西南地区的远古氏族部落与中原的原始文化就存在某种联系和相互影响。黄河中下游流域进入阶级社会后,西南地区仍处于氏族部落阶段。但中原的部落奴隶制国家和此后的三代王朝先后与西南某些地区的部落,某些民族或国邑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关系。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中原统治者的势力即已到达西南,并进行统辖。如,巴蜀境域的“华阳之址,梁岷之域”,“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又如,黄帝下属的一些部落,在其首领昌意的率领下,从黄河中上游流域南迁到若水(今四川雅砻江、金沙江),还“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使蜀境的原始民族中渗入了中原民族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