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时代的局限,特别是长期以来受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贡献率太低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长期被人们所忽视.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在于它突出、揭示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以及精神生产的主要产品--科学、技术等在当今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论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精神论要商志晓任何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民族形成和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民族发展、振兴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力求现代化、力求经济腾飞,同样要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在新时期提出民族精神问题并加强和深化对它的理论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作为人精神和情感的寓所,是人生活的本真样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改造外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只有以其现实的物化形态及其所展现的科学的世界图景深刻而全面地作用于人日常生活的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是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浪潮,20世纪人类对理性的反思与检讨,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方面构成了文化哲学兴起的主要背景参照。而文化哲学在其发展演化中,肇端于新康德主义、经狄尔泰、胡塞尔和卡西尔的推波助澜,进而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主要有结构主义的文化哲学、现象学的文化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和科学主义的文化哲学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在渗透中走向融合】赵行良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章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两个视角,各自有其特色。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旨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以便改造世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而在现实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两种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  相似文献   

6.
选择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模式和技术战略,对一个地区的科技进步具有关键意义.大庆要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好这一问题。关于科技发展模式的选择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目前世界上大体有以下4种;1.先科学后技术模式.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即先形成自然科学的理论优势,为而后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这一模式是由这些国家科学发展历史决定的。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科学技术的开发不能不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选择先科学后技术的模式.但是,由于受“历史惯性”的影响,他…  相似文献   

7.
(一)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精神力量的凝炼、愚昧迷信的扫除,须臾离不开科学。人们崇尚科学,赞美科学,发展科学,把解决各种现实难题和开辟美好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科学进步上。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念深入人心,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等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为人类正确认识大自然,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全新的知识和强大的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对人类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个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两种精神既有对立的一面,也包含着内在的统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巨大经济价值和效益,科学精神被无限地强化而与人文精神相分离,使得人类文化片面化,从而陷入了一种危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一致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科学人文因素的崇尚真理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科学更加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鉴于价值观对人的活动的导向作用,可以认为,在科学所需要的各种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了。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就其属于价值观而言,它是一种人文因素;就其属于科学的内在要求而言,它又是一种科学精神。所以,确切地说,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汇,是一种典型的“科学人文”因素。作为科学人文因素的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有特定内涵的。首先,它意味着科学家应当:()坚信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0.
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取代制计划经济体制后,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力资源便成为中国经济繁荣的核心。因此,如何恰当处理加速市场经济发展与大力振兴教育的关系?如何形成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这已是我国社会发展无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赖教育的振兴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科技是关键,教育须先行,这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证实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不可违背这一规律。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所论断:“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世纪,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光大的世纪,中华民族将在迸发强大经济活力的同时,获得民族精神的新生。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精神的新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决议》精神,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站在世界发展的全局和时代发展的前列,寻求与时代精神融合的民族精神,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F·培根在批判理想主义和信仰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功利主义科技价值观,在科学技术推进世界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导向作用,但其弊端亦日见突显。庄子高扬技术的美学价值却贬抑技术的实践价值开创了自然主义价值观之先河,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则揭示了科学的客观性、自主性和未具体化的对象性。面临科学技术异化的困境,当代人类有必要认识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精神价值,走向尊重自然的科学人文主义,以消解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20世纪以来,科学征求的不伸进纺,对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各国纷纷发自科技作为摆脱贫困落后 强国富民乃至称霸世界的手段。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使人们产生了“科技万能”的近乎救世主般崇拜的观念,也由此导致了人文科学被冷落、取代,导致了科教与人文科学发展的失衡。更甚者,在科技领域,工具理性的实用性、应用性被强调到极端,出现了技术压倒科学的倾向,科学的怀疑精神、超功利的求真精神被纯功利的技术至上所淹没。 科技带给人类的是造福还是致祸,科技本身并不能决定,而是由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列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赵紫阳同志在六届人大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今后应该十分重视智力开发,把以教育和科学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实现经济振兴的必要前提,”人才是创业之本。经济要振兴,需要有成千上万受过专门教育,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科学技术人才,而这种人才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而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  相似文献   

15.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精神指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分离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阶段。 2 0世纪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空前繁荣。与此同时 ,2 0世纪也是一个“告警”的世纪 ,在人文精神缺失中涌现的现代科技令人们在无限欣喜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鉴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 ,人们蓦然警醒 :要走出 2 0世纪全球性危机的漩涡 ,人类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再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体现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公众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中国现代化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撑,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提供道德约束: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科学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规律,密切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问题,积极整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思潮,正确调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才能不断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当今时代对中国大学生提出的根本要求江泽民同志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中提出:“本世纪90年代到下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进步潮流,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①精辟地概括了世界的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大学生提出新挑战的时代要求。从用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初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深刻的变化,构成极复杂的多种三角关系。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对我国采取“分化”、“西化”,构成了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巨大威…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的思想。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具有特定的含义。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是其形成技术革命思想的认识基础,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形成技术革命思想的现实基础,毛泽东科学的理论思维也是其形成技术革命思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化中后期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进入中后期之后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从工农协调、城乡融合、区域平衡的视角理解乡村振兴。在工农协调共进中,不仅要有“世界工厂”,更要通过乡村振兴,成为“世界农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城市,更要通过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在区域平衡发展中,不仅要有发达的中心城市群,更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促进边缘区域有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本文论述了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阐述了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提出了弘扬大庆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