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肉筵宴"与"厨房"是鲁迅对"中国的文明"和传统中国社会提出的两个比喻象征.它们成为贯穿鲁迅作品的一对固定意象,集中而典型地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整体批判.其"人肉筵宴"的制作流程必须具备四要素"材料"(百姓)、"工具"(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厨师"(统治者)及"厨房"(社会环境).其象征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文化批判精神,是颇具深意的.  相似文献   

2.
<正>《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先前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比,这部法律更具体、更系统并且充满了"刚性"条款。因此,它被喻为中国人力资源上的"萨班斯法案"(萨班斯法案是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颁布财务规则以来,最为严厉和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的财务法则)。这部法律实施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完全可以用"广泛"、"深远"来形容。所谓"广泛",这部法律对  相似文献   

3.
卡尔·波普尔不仅是一位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家,而且是一位社会科学(技术)哲学家.波普尔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视角提出"逐步的社会工程"理论;从社会科学"有限理性"视角提出"社会技术"范畴,并把"社会技术"视为"政治的科学基础";从社会本体的主体际性视角分析了"社会技术"(社会工程)与"物理技术"(物理工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国际亚洲高地研究产生出"东南亚地块"(Southeast Asian Massif)、"佐米亚"(Zomia)、"喜马拉雅地块"(Himalayan Massif)等讨论区域整体性的核心概念。在大空间的研究视角下,文章审视以卡瓦格博神山为核心的云南梅里藏区在地理、生态和社会文化上与喜马拉雅的整体性关系。文章认为云南梅里藏区在生态、生计、一妻多夫婚姻形态、语言、宗教信仰等生态-社会文化方面表现出与喜马拉雅高地社会所具有的区域共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构论认为,人的"自我"(即德性教育的主体)是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互动的产物,是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德性主体性的建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德性的本质就是在社会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建构的,建构论中的"自我"观充分体现了此观点.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看,"德性主体性"这种特征实质上是由情境(从社会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话语和"教育"(知识观与学习观的角度分析)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思想要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我们在指导上就必须解决二大问题加强学习队伍的建设,形成基础班、提高班、研修班的三大梯次;要在结合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全面奔小康目标、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做好"把"(把握时机、认准方向)、"听"(听专题报告)、"看"(看社会)、"写"(写心得体会)"用"(学以致用)等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民族志资料表明,侗族称"万物之母"萨玛神为"玛"(Means/mah323)①,古希腊神话亦称"大地女神"该亚为"玛"(Ma/ma31)两者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约,都指祖母.不过,作为古希腊文明源头的"大神母"神话,譬如"玛"神化身的"大地之母"神话,因古希腊文明断隔的原因,其意义蕴含亦随之消歇;而偏居我国西南一隅自称"干"(Gaeml/k m55)的族群社会的神话记忆基础,尤其是有关"大神母"萨玛神的"无意识"记忆基础,却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认知行为及其所指认的意义世界,譬如影响着这个民族对人类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与男女地位的差别的思考,对女性话语与"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②的持守与选择.基于此,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具有阐释性功能与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大神母"萨玛神隐含的"意义体系"③,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④.  相似文献   

8.
作为最早提出社会性别主流化模式和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拥有一整套从上至下的制度来保障该模式的实施.对瑞典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模式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的初步介绍和分析,不仅能为进一步研究"社会性别主流化"模式提供典型案例,对于推动中国妇女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进一步发挥国家机制的作用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实际上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和性别的不平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滋生并繁衍了男权中心文化.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从解剖"对的世界"、逆转"红"白"世界、以及颠覆"既定的世界"等三个方面,质疑并颠覆了男权中心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观念.作品中的"红玫瑰"(指王娇蕊)与"白玫瑰"(指孟烟鹂)的相互转化,使男权中心主义者的婚姻指向和"性"期待互相矛盾、严重冲突,使男性自我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消解.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墨子刻(Thomas A.Metzger)指出,中国政治思想的解释者们必须在两个目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对背景和文化连续性的强调,以及对批判性反思和真理的强调.通过与他的著作和方法论的对话,本文展开了两个主要的论点.首先,笔者认为从罗伯特·布兰登(Robert Brandom)那里借用来的一种理解"话语"(discourse)和"约定"(commitment)的方式比墨子刻自己的方法论更为成功地应对了他所提出的可贵目标.其次,笔者区分了比较研究中的两种策略,也即对"包容性背景"(inclusive context)的强调以及对"分化"(disaggregation)的强调.文章建议,必须谨慎地运用我通过"分化"所标识的方法,人们应当始终清楚地意识到墨子刻所极力向我们表明的主张,进而掌握比较哲学的"分化"这一方法论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理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原则 ,为国内法与国际法所确认 ,着重强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论运用于国内和国际发展时却有一定的差别 ,因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法律与发展研究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也在国内法与国际法中有着不同的立场。国内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整合 ,国际法注重对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对国际义务的承担。由此 ,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内容上也应有所体现 ,并且此种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也可作为解决国际上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但法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至今在我国尚属空白。而事实上 ,法学与美学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法蕴涵着美的因素 ,体现出美的内容和价值。从法的内容中所蕴涵并体现出的正义、崇高、和谐、真善、力量等美学价值。法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 ,对于法学和美学的学科体系的完善或建立一个新的学科 (法美学 )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 ,有助于克服、消除人们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的监督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是在借鉴国内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私法理念对国际法的影响非常大 ,但国际法因为其自身的特点 ,对私法理念也有所修正、限制。因此 ,我们在分析、研究国际法时 ,既要立足于私法理念去认识国际法 ,又要从国际法自身的特点去认识国际法的特殊性 ,以正确看待、分析、解决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正作为社会长久以来的价值追求,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与约束作用。公正不仅表现为法的理念,而且也应当蕴含于法的实践;不仅是立法的指南,而且也是执法与司法的保障;不仅作用于静态的法制目标,而且贯穿于动态的法治过程。本文将重点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角度来解析公正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首届民间法、习惯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民间法与习惯法的一般原理、民间规范与社会自治、当代中国法律中的民间法、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与探讨,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和中肯的见解,并提出了今后关于民间法、习惯法研究活动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6.
再论国际私法中“直接适用的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直接适用的法”的缘起和根据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关于“直接适用的法”的新界定。笔者还对“直接适用的法”的性质进行了探讨 ,认为“直接适用的法”具有公法性质 ;“直接适用的法”亦具有实体法的性质和作用 ;采用“直接适用的法”支配国际民商事关系应属直接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7.
法律因果关系研究范式的确立是解开法律因果关系迷思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通过典型的法律因果关系理论的比较寻找近似性的过程。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以及我国的典型法律因果关系理论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以将法律因果关系的整体研究范式确立为由"法律因果关系的本体分析、法律因果关系的性质分析、法律因果关系的功能分析和法律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分析"四个有机联系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构成的问题系统;可以将"法律因果关系的本体分析范式"、"法律因果关系的性质分析范式"、"法律因果关系的功能分析范式"和"法律因果关系认定标准的分析范式"确立为法律因果关系的个别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资本理念渐入商法研究的视野,资本成为打开商法困惑之门的钥匙。传统的营利模式是买卖,构成传统商法的调整范围;现代的营利模式是资本,构成现代商法的调整范围。现代商主体是资本人格化的载体,现代商行为是投融资行为。以资本为视角研究商法体系,既便于民法与商法的区分,彰显商法的特点,又便于拓宽商法的研究方法论,降低我国商法研究的创新成本。  相似文献   

19.
国际刑法与国际人道法关系密切,在国际刑法实践的推动下,国际人道法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国际人道法的实施力度得以增强,其立足点由国家转向了个人,国际人道法不断朝着人本化的方向发展,国际人道法中的习惯法和强行法规则得以确认。但同时国际人道法也呈现了不成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法制现代化是法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形式,也是现代宪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目的,宪政和法制现代化内在地紧密相联。如何在实现法制现代化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