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社会舆论的沟通是在认识、梳理矛盾的过程中进行的。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立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恰恰是基于这样一种方法论。其核心是认可“不同观点”的存在,而不是否认,这是社会舆论的客观现实,也是建立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认识基础。只有不排斥不同的观点,才能实现对话和交流,才能为舆论和谐环境的塑造创造前提。建立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立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是党和政府依据政策和相关法律,通过一系列沟通渠道、途径、方式,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社会舆论传递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哲学界长期流行的“科学规律就是客观规律”、“科学规律就是科学真理”等传统提法,它们可以形容科学规律、科学真理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性质,却不能真正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揭示科学规律和科学真理的本质属性。因此,本文拟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一些尝试性的新探讨。 一科学规律不等于客观规律,科学规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科学规律不等于客观规律,是因为前者是主观辩证法,后者是客观辩证法,前者是对后者的反映。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科学规律不是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指的就是哲学教科书里阐述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争鸣是审查科学是非不可缺少的手段。两者都是发展科学和繁荣科学所要坚持实行的重要原则。那么,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科学实践在科学争鸣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弄清这些问题,无疑对在科学争鸣中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正确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科学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不准备在理论上全面论述这一问题,仅想以苏联四十年代那场生物学争鸣为材料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当今全球宗教复兴加快,但发展不平衡。宗教世俗化与政治化程度持续加强,宗教与无神论的角力形势受世俗主义的影响。新兴宗教异军突起,但发展速度与效果参差不齐。宗教受网络化与信息化影响日深。东西方宗教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兴未艾。未来主要宗教之间的竞争可能激化文明冲突,围绕信徒数量与规模等硬实力、宗教影响力等软实力之间的比拼将更趋激烈。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势力可能带来更多安全挑战。加强宗教间交流对话、完善全球宗教治理、构建宗教共同体是应对全球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上帝”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沟通和结合;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既是哲学(理性) 自我提升而走向神圣化的道路,也是信仰摆脱权威与狂热而走上“理性化”的道路。本文区分了这种“理性化”的两条道路,即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心学道路”和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证明道路”,并着重分析了“证明道路”所隐含的神学信念以及康德对此的批判,由此充分展露出这些神学信念的困境。文章指出,“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对于世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走了一条世人陌生的道路,而在于它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心学道路”,即走上与上帝“相遇”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宗教、艺术和哲学,是人心灵的文化形式。人通过与宗教、艺术和哲学中的感觉、情感和意义进行“对话”,使人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关系成为一种灵魂问答、思想共鸣和心灵对话的关系。感觉世界是人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之寓所。神秘感是宗教形成的始点和宗教传达的发端,通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崇高感是哲学世界的一个属性。人通过宗教、艺术和哲学来体悟、表达和表征人的情感世界。人的情感在宗教中被赋予与神相感知的作用,一切都是对神的情感的回响;艺术是人对情感世界的体验,艺术本质上就是实践着的人的生命艺术;人的情感是哲学思想的依据,哲学世界是反思性的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体验哲理的思想世界。人的心灵是一个意义系统,宗教、艺术和哲学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不同文本,它们构筑了这个系统的整体意义。在宗教中,人的意义不能是出离于神的意义之存在。只有透过神,人的意义才被透见为一种意义。真理是人作为存在物存在的本真意义,艺术是真理之寓所,艺术使人得以平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艺术于自身中包含着使人之生命蓬勃向上的力量。意义世界是哲学之存在的真正问题域。人之生命存在本身迫使人们去追问意义,生命存在本身通过人对意义的追问表征人自身存在。  相似文献   

7.
所谓“对话”,可以释义为“交流”,即相互沟通之意。它包括 :(1 )作为哲学思想载体的“人”、即哲学家之间面对面的交谈 ;(2 )上述哲学家通过其论著间接地相互了解、评论和吸取对方的思想 ;(3 )当前人哲学家的思想物化为“论著”后 ,这些论著便成为该国的哲学思想文献 ,后人通过阅读这些文献了解和吸取对方的思想。基于上述理解 ,本文以“面向 2 1世纪的中日哲学对话”为题 ,着重就当代中日哲学交流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简略地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  在二千余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 ,哲学思想的交流始终是其重要的内容。近代以前 ,由于中…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即使没有直截了当地怀疑经济制约和节制生育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他们也不同意经济、意识形态、宗教,甚至政治、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等不同性质中介物的作用是长期的和复杂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利用重大科研成果,这就等于说,“鼓励生育主义”的支持者和被称为“马尔萨斯主义”的支持者之间几乎进行了两个世纪的思想辩论,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辩论,而不是“科学上的”辩论。  相似文献   

9.
真理与知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归结为对知识作认识论评价。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列宁在论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时提出的“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的任务有直接关系。在这里最为有趣的是“自在真理”怎样变成“为我真理”的问题。在苏联的哲学著作中对“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1.“知识和真理是同义词”;2.“‘真理’和‘知识’这两个范畴是不相同的。任何真理都是知识,但并非任何知识都是“真理”。如若不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对知识形成的辩证过程进行专门的根本分析,如若不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的有关结论进行比较,就无法判断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者在两种说法以外提出第三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试析倾斜政策与国民待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期的临近,国民待遇问题已成为外商和国内各界关注的热点。但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不尽相同,存在一些相左的观点。笔者仅就国民待遇与倾斜政策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国民待遇与倾斜政策的关系国民待遇、倾斜政策和非国民待遇这些都是外商进行贸易和投资时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当前有些观点对国民待遇原则的涵义、条件和范围产生了误解和异议,有必要进行正确理解和纠正。有观点认为,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企业,依照中国法律规定办事,不应当享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学     
为了认识教育科学学的实质,必须明确“科学”和“教育学”概念。研究这些概念绝非意味着对它们固定的含义必须作出修正以及对其实质性特征加以某种原则性改变。这里所谈的只是要从各种各样的现有定义中挑选出这样的定义,它们既不相互矛盾,又能完全反映出目前对于客观教育现象所持观点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宗教对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姑且不论实际存在的种种宗教作为人间的体系,有以次终极为终极而沦为准宗教或伪宗教的可能,有背离自身的信仰核心或与之不相适应而“世俗化”甚至“伪滥”腐化的可能。仅就其符合上述宗教定义的情况而言,任何宗教顶多也就是带有人的种种局限性的象征体系,它可以部分地表达,但不能完全地表达信仰对象,它与信仰核心的适应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也不应该与它所象征的对象或其信仰对象相等同的。任何宗教总要以其信仰对象为绝对,但它绝不应该以自身为绝对,因为象征体系并不是被象征者。如果说被象征者或绝对者是唯一的,那么象征者或相对者就一定是多样的,因为内在无限丰富的绝对者需要外在无限丰富的相对者来表现。所以结论只能是:第一,实际存在着的各宗教都不能自视为绝对;第二,宗教的多元状态是正常的;第三,非绝对的各宗教当然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是应该彼此开放并对其他思想开放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宗教的象征性和与之相连的相对性。由于宗教在文化中所处的根本地位,在文化对话中,宗教对话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由于宗教冲突与族际国际冲突的关联,在今日世界上,宗教对话已日益具有紧迫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普通信众对自己的宗教信条的象征性质的忽略而造成的执着或狂热,会形成妨碍宗教对话的基础深厚的重大障碍,这就对理论思考,不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美国神学与自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科学与宗教”国际论坛于 2 0 0 2年 5月 1 0日在北京希尔顿饭店举行。作为在中国大陆举行的第一次科学与宗教对话论坛 ,它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以及中国科技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中美两国宗教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新世纪宗教与科学对话的必要性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科学与宗教中的认知及对话” ,参会的代表包括 :中国香港特区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宗教及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神学与自然科学研…  相似文献   

14.
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的道德文章素为人们敬仰。他崇真求实,惟真理是从的学术思想也素为人们所称道。对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历史研究,罗老曾提出独到见解。他认为: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是指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历史问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应该记住,马克思主义最尊重事实。只要大家都承认并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研究历史,把史实搞清楚,就不应该存在不同的观点。如果对历史事实不加稽考,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弄清事实的真相,就宣布自己有了什么“观点”,或者说自己的“观点”和他人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15.
自从古希腊人把位于他们东面的小亚细亚半岛称为“东方”以来,人类历史上就沿袭下来“东方”和“西方”这一对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东方”与“西方”,赋予它们以丰富、复杂的内涵。在思想文化史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直被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它们2间既对立、撞击,又交流、融合。在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淡化的今天,文化的冲突有凸显之势。如何摆脱文化民族主义的诱惑,理智地处理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这是一个关乎下个世纪人类命运的大课题,不可等闲视2。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6.
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认识绝对的两种智慧方式,是普遍真理的不同表现形态,宗教不能取代哲学,哲学也不能取代宗教,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唯有它们的合作才能完整地实现人类对绝对的追求和对最高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宗教与哲学的互动又可以给彼此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宗教从哲学那里获得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教义或者学说论证方面的理性技艺,而哲学则从宗教那里获得了鼓舞其探索活动的强烈的情感支持。更进一步,宗教和哲学的自我理解多是在它们彼此的对立、区分、划界和宽容式相互对待中实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步其后尘的社会科学家们把宗教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的做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反思。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均宣称,有限的人的灵魂在无限的上帝身上找到了归宿和真理,而这个上帝不过是一种社会及心理上的幻觉。抛开与这个上帝的关系,人的灵魂便堕入了一种由物质条件和生理需要决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堕入了被动机所驱使的无意识领域。这种灵魂的堕入使人获得了把自己从宗教幻想所掩盖着的压迫之中解救出来的力量,一个人要想得到自由,就必须承认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必须意识到这类信仰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范丽珠 《社会》2004,(2):4-6
现代社会的宗教制度、新兴宗教现象以及人的宗教倾向等问题,自古典时期以来一直受到宗教社会学家的关注。在对深圳的民间宗教信徒作了为期约一年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我想通过本文提出一些假设性的、尚不及严格论证的观点来供大家讨论和批评。本文所提出的一个中心假设是,现代人的内心深处可能普遍地存在有“宗教性”的因子。围绕这一假设,我进一步探讨了支撑现代民间宗教的社会条件,以及个体“宗教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不二论理论家。商羯罗的思想是富有独创性的,同时又极遵从印度古老的传统。他与佛陀释迦牟尼同样,主要关心的事情是如何解救沉沦于“生死苦海的轮回”之中的芸芸众生,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哲学与神学的体系。商羯罗认为接近于真理的方法是哲学的以及心理的、宗教的,特别是用哲学的方法可以更精确地理解真理。商羯罗也是一位卓越的解释学家,他对印度古代的主要的经典都有注释。因此他不但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宗教指导者。商羯罗所创立的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在印度知识界中保持着稳固的地位,他的思想是现代印度主要思想潮流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宗教对话问题及其解决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之间的对话问题之提出 ,乃是由于人类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即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宗教之间的对话将持续下去 ,对话问题也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