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过着贫困的“隐士”生活。他品格高洁,逸世独立,不愿涉身仕途。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奇特,极其丰富多采。他富于形象思维,以寓言写哲理,“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我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评价说:“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可是,在惯用几何模式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看来,即便在庄子哲学里,也是既有理智的寒光,而又缺少连贯。这位思想家虽然不能不使用演绎和推理,却无意于把观念编织成严密的模式。”这位会通中外的哲学家非常深刻而又正确地评价了庄子哲学及其特色。本文从某些不同的视界对庄子哲学作了一些思考和诠释,请专家学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简论庄子哲学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老子学说的推进者,庄子的哲学思考也围绕着道这个核心范畴展开,涵盖宇宙、人生、社会三个论域。庄子哲学的第一个话题是宇宙,强调道与万物同在。第二个话题是人生,主张做人以道为归依,批评以我观物的世俗之见。第三个话题则是社会,把老子以道救世的政治哲学思路,改变为以道应世的人生哲学诉求。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重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庄子哲学历来多被认为出世哲学,或生命哲学,或自然哲学。这实是对庄旨的误读,抑可称为得庄子微旨。本文认为,庄子哲学乃大道哲学,其义理可从溯本求源、大道流行、新政治观这三个渐次递进的哲学思维逻辑层面加以把握。基于这一重新阐释,对庄子哲学,就其立说之本旨,应释之为积极进取、人时济世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休闲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化,庄子哲学是人的自然化思想的典型体现.庄子的休闲哲学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首先庄子提出了"无为自然"的休闲个人化原则,再次,他提出了"逍遥游"的休闲自由原则,最后庄子提出一种"无江海而闲"的休闲超越原则.  相似文献   

6.
通往庄子哲学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上承老子哲学,但不是对老子哲学的直接继承,而是在孔子通过学校教育所开创的新的文化局面的基础上向老子哲学基点的重新回归.孔子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同时也创立了能够传承自己思想学说的教育传统;随着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社会的上层,形成了当时的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为了得到政治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竞相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标榜自己,排斥别人.他们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但也分裂了孔子的思想传统,酿成了众声喧哗的文化局面.庄子在当时是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近于政治权力真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介入上层政治权力关系和精英知识分子文化纷争的积极性,但这也使他超越了并在超越的基础上包容了各种不同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从这样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正确阐释庄子哲学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发展特快期,实用知识和技术迅速发展。庄子敏锐发现了"机心"、"机事"、"机械",即技术,和人的主观物质欲望的联系,因为他全部哲学的基础是纯客观的"道",因为他对人的客观本质的发现,他否定了人的主观欲望,因而他贬斥为满足主观物质欲望的技术,赞美享受技术本身的纯技术,在涉及技术的寓言中,蕴藏着技术形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8.
9.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诸子学说形成争鸣之势.这种态势,对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庄子>一书对诸家学说均有所吸纳,亦有所遗弃.庄子人生哲学思想既得益于诸子学说正面的影响,也得益于诸子学说反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隐选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最早在哲学境界上论述快乐问题的哲学家。庄子认为,乐就是内心淳朴而回归真实情感,只有无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庄子的快乐论建立在玄道本体论之上,并将快乐分为天乐和人乐。天乐的主体是大道,人领悟大道才能得到人乐,和谐则是天乐和人乐的共同特征。人从大道得到快乐从而实现天乐与人乐的统一。现实人生因"囿于物"而得不到快乐,只有在精神逍遥中才能达到快乐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隐逸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而宋国是周武王灭纣后,留给殷人奉祀祖先的保留地,因而在宋国一直传承的是殷商文化.殷商文化是周代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其意识形态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敬鬼神、崇上帝、重巫术、好占卜、爱神话、尚玄想,属于史官文化之前的神巫文化的范畴.庄子的哲学思想从以上诸方面均受到殷商文化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哲学思想既有符合科学精神的一面,又有反科学精神的一面.这种二重性主要表现在其哲学的核心范畴、基本原则、认识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孙明君因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氛围、理论背景以及研究者的思想观念、学识素养、阅历性格等因素的差异,往往对同一文本会作出截然不同的阐释评判,而且愈是影响巨大的学说歧见愈纷坛,《庄子》即为一例,就建国后的庄学研究而言,或以为庄子哲学...  相似文献   

16.
傅秀兰 《云梦学刊》2009,30(1):59-61
庄子哲学所蕴含的以静制动、虚而不华、若有似无、变动不居、寻道积德思想是软实力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为物役、摒弃武力是软实力思想岛内在旨归。因此,进行庄子哲学研究对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由于道的形而上特质,往往把对实体的外在认知转换为对道的内在体认,从而由这种玄览观照的契会和颖悟呈现出境界意义。一些专家学者也倾向把庄子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及体系称为境界的哲学。如冯友兰先生就称庄子哲学揭示了人从原始的自然境界进入返朴归真的天地境界,而道的境界则体现了人生最高境界。徐复观先生也说:“庄子主要的思想,将老子的客观的道,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的确,一部《庄子》叠现了各种境界,既有“万物齐一”的知识境界,又有“大美不言”的艺术境界,更呈现了“人与天一”的天地境界,从而使其哲学境界化。并孕育成就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别具一格的哲学体系,即关于境界的哲学。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了庄子哲学不同境界形态,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的生命情调源于庄子对天、地、人的生命体验。“造化”之“神”、“天籁”之“和”、“天机”之“灵”、“天地”之“美”构成庄子“天”之生命意味;“游”、“忘”、“适”、“真”构成庄子“人”之生命情调;“天和”之乐、“桑林”之舞、“天真”之趣、“朝彻”之明构成庄子“天人”之生命境界。庄子哲学升华出来的是旨趣高远的生命情怀和洒脱超然的人生境界,对此,我们应从庄子哲学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9.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诸子学说形成争鸣之势。这种态势,对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庄子》一书对诸家学说均有所吸纳,亦有所遗弃。庄子人生哲学思想既得益于诸子学说正面的影响,也得益于诸子学说反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而宋国是周武王灭纣后,留给殷人奉祀祖先的保留地,因而在宋国一直传承的是殷商文化。殷商文化是周代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其意识形态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敬鬼神、崇上帝、重巫术、好占卜、爱神话、尚玄想,属于史官文化之前的神巫文化的范畴。庄子的哲学思想从以上诸方面均受到殷商文化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