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文的立意     
文章“立意”的优劣,是写作成败的关键。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是评定文章“质量”和“价值”的决定因素。作者不管写什么,都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内容上,坚持从“主题”为主,力求主题正确、深刻、新颖、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 我国古代写文章的人,早就认识到“立意”的重要性。南朝的范晔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义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清代的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这里所说的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是杰出的写意小说家,他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与诗歌的艺术精神,建构了用传奇写“意”以创造与诗画意境同构但又具有小说特质的意境的艺术模式,《聊斋志异》中的写意小说超越了前代小说“局部性”地创造意境的水平,通篇“整体性”地创造了意境,将我国古代的写意小说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莱辛诗画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是诗画描写对象和诗画媒介的异同;分析了莱辛诗画之异同观及其产生的原因;比较了莱辛诗画理论与中国古代“意境说”,并对学术界关于西方艺术不重“境界”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4.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园林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客体发展的关系为立足点,探讨文人山水园的审美追求及历史背景。在回顾崇尚自然、写意及雅意清新的园林美学观发展脉络基础上,通过剖析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文人诗画中的造园思想,说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何通过诗画融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之中。从园林审美的角度解释园林中诗情画意的来源,强调古代文人及其山水诗画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期国际汉学界山水美学论文大多以问题为中心,以中国哲学术语为核心话语,追求原创,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既有以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气优先论”“水首生论”与中外文论结合,揭橥山水美学研究路径的哲思;也有检视中国山水景观源流与西方“景观”差异的力作;更有从中国古代山水作为诗画大家“游、居之所”出发,用后现代话语阐释中国山水及其诗画“读什么”和“怎样读”;或对“通感”与山水诗画之“兴”的探讨。由此形成海外中国美学研究一种特色。  相似文献   

7.
艺术上的“虚”、“实”统一,包括“以虚代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等整套表现体系,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来源于古老的“有无相生”的老子哲学,构成我国文艺的含蓄蕴藉、简练深沉表现形态的基础。在古人长期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中,证实“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虚境可以造成艺术空间,调动观赏者的无限想象力,进行能动的再创造,从而获得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魅力。“虚实”论的丰富内涵渗透于我国民族艺术的各个方面,研究它,不仅对美学本身、也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对西方世界探寻东方美学的“诗境”和“秘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考察了中国艺术史上诗画结合的过程之后,依据中国诗画结合的艺术实践,论述了中国诗画艺术原理的共通性:都是表现艺术,都讲究“虚实相生”,以及他们之间物质媒介不同的差异性与追求互补的吸引力,从而以此为中国诗画融合的美学依据。进而阐述了中国诗画融合艺术传统形成的“土壤”和“气候”。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同源”和“诗画一律”之说 ,这种“同源”和“一律”的关系也表现在诗论与画论的文体上。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 ,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通与互渗之处。本文试从文体样式、批评话语以及内在品格三个方面 ,来讨论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在文体上的相通与互渗之处  相似文献   

10.
按西方艺术分类,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诗与画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德国莱辛的《拉奥孔》就是论诗画这种关系的经典性美学著作。与西方美学异趣,中国美学不是着眼于诗画的界限,而是侧重于中国诗画的同源、同一关系,其最早的明确表述是苏武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诗画同源命题包括两方面的理论指向:一是指中国诗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哲学背景,二是指有共同的创作基本原则。本文揭示,就第二方面说,中国诗画同源是指中国诗画在创作上存在着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共同的基本结构方式,以及对意境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1.
“诗中有画”,是苏轼以其艺术家的慧眼,对王维诗的独到发现。然而,这并不是王维诗所独有的,当我们反复吟读无数古代富有画意的诗篇时,就会发现“诗中有画”是古代诗词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之一。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诗画技法,丰富多样,不一而足,本文旨在探索个中奥妙,彰显其艺术创造的奇异之处,从古代诗词的优秀文学遗产中不断获得真切而丰富的艺术感悟。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以其深厚的西学理性沉潜于传统艺术的遗产宝库中,发掘整理出其中恒久不灭的精髓,并通过与西方诗画艺术的比较为我们提示了理解我国传统诗画艺术独特气质及价值的途径。即中国古代诗画艺术的独特精神气质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独特产物。随着古代社会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已不可挽回地逐渐消逝,而它所遗留的遗产却是中国现代艺术及其精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艺术角度审视古代公文,可以看到作为历史文化原型之一的古代公文具有古朴的政治审美特性,诸如“文”与“道”的有机统一、人性化的“美刺”手段、对于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艺术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等等,这种近于本色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的巨大张力和古人审美意识之觉醒,对于现代公文写作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动乱最多、人民生活最悲惨的时代。战争、动乱使汉王朝“独尊儒术”的旧思想体制大崩溃 ,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中国思想最解放、最自由。美学思想和精神的自由 ,酿就了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 ,因而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规律应运而生并相互融会贯通。此时的盆景艺术正是在绘画、园林、盆栽、赏石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孕育了自己最初的表现形式和美学规律 ,因此可以说该时期是盆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男左女右”的习俗与中国古代遵守“男尊女卑”,以左为上,以右为下的“礼”的原则密切相关。本文以古代传说与相关古籍为根据,讨论古人关于左右空间的概念,“男左女右”习俗的形成,这一习俗在政治、军事、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以及这一习俗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程式在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中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格律诗与绘画之间,存在着两者程式的形成互生、内涵互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作互用。这种独特艺术现象的形成,以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为指导;以中国书画同源、诗画一律的艺术理论为基础;以诗画在创作主旨、表现手法、审美意趣三方面相类为源动力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画相通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诗境画境在创造、表现、审美感知层面上的相通相融与相似,然“画境异乎诗境”,遂有“诗画互补”之说。诗画互补是中国艺术魅力生成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园林绿化与文化艺术一样,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前进而变化.如我国古代园林,殷周之困,是以天然的树木花草、禽兽为主体的园作秦汉而后,建筑物、园林艺术渐渐发展;唐宋以后,楼阁亭台、山水小品方成为主体.纵观历史,园林发展的各个阶段莫不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当赋之园林以时代精神,让其具有新特征、新形式、新内容.新的园林,应有三大前提:一是有利于生态平衡;二是防止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三是美化生活,提供休息娱乐场所.这就要求突出。绿,和“美”两个字,而且要求“绿”、“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柳树的栽培及柳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是中国古代认识较早的一类树,因其具有独特个性,在农业、园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柳不但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漫长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柳文化”。该文对我国历史上关于柳树的利用和博物学知识积累进行了研究,这对我们全方位理解古代生物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植物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及园林、雕塑等艺术都很注重"空白"的妙用。艺术空白使艺术画面具有丰富的启发性、暗示性,从而为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将以宋词这种特殊的抒情诗体为例,由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虚和实的关系入手,讨论词境中"空白"的创造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