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与女性情感的作品。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虽然令人欣慰,但也不难发现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有一种挣脱不掉的痛心疾首和焦灼不安。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最早是以寻找爱情为起点的,当然寻找爱情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寻找爱情找回失落的自我并超越自我。继而又在追求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上初建了自身的女性世界,但这一时期建立的这个世界在精神上缺乏理性的自我关照,在形态上是狭窄和封闭的世界。只有女性主体意识发生了全面意义上的觉醒和张扬,女性文学才能最终走向繁荣和成熟。可喜的是已有一批年轻女作家以其创作为我们显示了这片前景。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逐渐式微,现代主义倾向的实验小说又难以走出困境,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下,一批描写普通百姓生活而且小说形态上有着某些共通特点的新写实小说便在当代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创作中诞生了,这也是新时期文学以来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一大批被人津津乐道的新写实小说当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可以说是新写实小说的经典性作品.……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艺园地里涌现出大量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对于培养人民的道德情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也有极少数描写爱情的作品格调低下,思想感情不健康。因此,认真探讨一下文艺创作中的爱情描写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摆正爱情描写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笔者就中英文中的爱情描写谈点浅见。一、不同的相爱方式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盛行包办婚姻,由于妇女被剥夺了社交的权利,更难得的是两情欢悦,永结同心的真正的爱情。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永恒的爱情进行了歌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中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形象,已被诗人理想化,不再是原来的历史人物了。  相似文献   

5.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林慧 《南方论刊》2010,(4):98-99,103
伤痕时期的作品对爱情浓墨重彩的书写或是对其进行轻描淡写的勾勒,都表达了人们对极左政治下思想专制的反拨,其作品的内蕴更具人的尊严,充溢了对人性美的强烈追求,客观上表达了人们对文学爱情描写回归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解读骑士文学中"典雅爱情"描写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宗教禁欲主义为主流意识的中世纪,描写"典雅爱情"、歌颂意中女性的骑士文学,固然在一定层面上表现了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突破,但其中也裹挟着"强烈的宗教色彩".本文通过对骑士文学中"典雅爱情"的审视,认为骑士的恋母情结是圣母崇拜的世俗化,贞洁崇拜是对教会所标举的精神婚姻的响应,他们所追求的"典雅爱情"实际上是教会要求骑士效忠封君的投影.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天津文学创作不仅与梁斌、孙犁等一批老作家的“复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原有的创作风格或以新的创作面貌进入到新时期的天津文坛,而且与蒋子龙、冯骥才等人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崛起有着更为深入的关联,他们在引领或参与新时期文学潮流的同时成为天津文学的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赵玫、肖克凡等人不断推出重要作品,但天津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集体消失使其进入了低潮期。这一状况直到世纪之交才得以改观,老作家的回归、中年作家的勃发与年轻作家的突起,使得天津文学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出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变,表现出一种"向内转"的写作态势,对于英雄形象的最终结局实现了"悲"与"喜"的置换。这种对革命人物形象的描写转变体现了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塑造出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的书写趋势,表现出文学创作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趋向,可以说正是流贯其中的新时期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内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第三次浪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战场小说都突出了战争中人的思想、情感、性格与命运的描写,在审美观念、创作视域乃至创作话语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人性、历史哲思、悲剧意识特征明显.但苏中各自的文化道德传统与社会现实背景及文学基础,又决定着苏中战场小说各自发展的轨迹与特色.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最初几年里,小说创作也同其他体裁的文学创作一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佳作出现在新中国的文苑中。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爱情题材的小说中也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爱情描写简单化,严重影响了这些作品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已经走过的一步与刚刚迈出的一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从文学的发展、文学的演进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的文学,那可以说向前跨进了两步。这两步都是在新时期实现的。我这样说,并不等于说新时期以前的文学没有成绩。新时期以前的文学特别是17年的文学,成绩是很大的。17年涌现出了一批作家,他们大多还活跃在当今的文坛上。17年更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至今还受到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就是“文革”10年,也不好说是空白。比如8个“样板戏”,至今有些还为广大观众所欢迎。有的整出戏虽然不再上演,然而其中的一折,两折,至今还为人们所热爱。比如《沙家浜》里的“智斗”,就久…  相似文献   

13.
杨中华的短篇小说《当时的月亮》以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新时期石油人的情感浮沉.作品围绕着主人公苏绣的婚姻生活变化这一主题,对爱情的自由选择与人的命运问题进行阐释,向读者抛出友情关系、爱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社会关系在日常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这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在漫长的六十余年中,他始终不懈地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5.
宗法伦理与女性悲剧──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爱情作品的影响罗嘉慧中外传统文学中描写两性爱情生活的作品,其形态如何,受到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制约着中国社会伦理观念和两性关系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可...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的“新时期”之初,“政治诗”的书写成为一种潮流,许多作品甚至产生了轰动性效应.这些作品以反思历史、批判极“左”政治、介入现实、暴露现实问题、歌颂美好未来、憧憬现代化前景等为主要内容,大多存在概念化、理念化、模式化等问题,其历史意义与美学意义、文学史价值与文学价值之间并不对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对人的重新发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大批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呼唤着同一个字:“人”!于是,如何重新认识人、评价人、表现人,就成为中国当代作家所注意的中心和追求的目标。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从此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文代会对"人民"范畴的阐释留下了两可的空间;随之,文艺界对部分作品"小资产阶级趣味"的批判,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确定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其后,"塑造新的英雄典型"、"突出主要的英雄人物"的文艺政策,将作为文学描写对象的"人"紧缩到了极小的范围.改革开放后,"人民"范畴的内涵又回到了建国时期的历史起点.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各种范式的文学赋予了"人"以人性的人、文化的人、现实的人、平凡的人和挣扎在生命线上的人等不同的意义与符码.  相似文献   

19.
略萨因对专制政权的痛恨和民众反抗精神的精致描写而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实印证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是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是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这就是文学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在政治哲学层面上,文学的政治性表现为文艺作品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因而具有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在政论性文学层面上,文学文本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权的诉求,因而具有政治认同的历史作用。略萨的文学创作两者兼而有之,不仅为文学与政治的相互包蕴树立了典范,也为困境中的当代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动物文学(主体是动物小说)是当代文学的一个独具艺术魅力并拥有充分自主发展前景的文学门类.动物文学在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少年儿童“精神成人”、“精神补钙”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作家队伍由三股力量组成并在动物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倾向与创作风格:一是关注生态文明、力倡生态道德的作家,二是一批以创作人间社会为主业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动物世界的作家,三是以儿童文学作为自己目标与志业的作家.由于动物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艺术呈现方式的神秘性、可读性,艺术形象的鲜明性、独特性,致使其成为当代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重要门类,影响了亿万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