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债权让与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第一步,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债权让与不同于一般债权让与,资产证券化中债权让与涉及到几个重要法律问题,即资产证券化中将来债权可让与性问题,资产证券化中债权让与登记制度问题以及债权附属担保权益的转移与完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债权证券化,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扩大债权让与之自由,其安全性集中体现在特定资产信用担保下的融资制度、基础资产的独立性及投资者权益的充分保障。虽然在债权让与方面,证券化之债权更具安全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债权证券化的过程中所隐藏着的法律风险。同时,必须重视债权证券化立法自身缺陷也可能引起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是以独立的特定资产为信用基础来发行证券。用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是银行贷款、企业应收款等金钱债权。资产证券化正是这种金钱债权的证券化,进而物权化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其流通更加安全便捷,以实现交易自由安全的法律理想。  相似文献   

4.
韩国《资产流动化法》解决了1997年金融危机中发生的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债权,2011年韩国又公布了《资产流动化法》的修改草案,试图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尚缺乏法律支持,特别是利用SPC方式的资产证券化必需借助法律平台,应制定相应的税法特惠制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成本,规定与民法不同的有关债权让与对抗要件、抵押权的取得等规定,以此来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债权二重让与中不应依据债权让与合同成立先后顺序确定权利归属,债权让与权利归属确定的原则应为:履行是债权让与的生效要件;通知是债权让与的对抗要件。以该原则为基础,从而建构我国具体的债权二重让与之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际保理业务中应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收账款债权让与是国际保理业务法律关系的核心。对于国际保理中将来发生应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效力,建议采取“折衷说”,即既需宽容对待保理中未来应收账款债权让与的效力,又非无条件地全部承认,而是在符合特定条件下确认该种债权让与的效力;对于限制转让之应收账款债权办理保理的法律后果,应区分一般民事债权让与和保理等特殊商事行为,对限制让与约定的对外效力做出不同规定。对于一般民事债权让与,该约定对于债权转让有约束力,但不得对抗善意第三方。对于保理业务,则该限制性约定绝对不得对抗受让债权的保理商,保理商仍可获得有效债权;保理业务中保理商可能就同一应收账款债权与其他受让人、质权人等当事人发生权利冲突,建议建立应收账款债权让与及质押登记制度以解决权利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框架下,未区别对待原始权益人和SPV之间的特殊债权转让与一般债权转让,对"真实出售"的标准认定不清晰,证券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享有追索权这一投资者保护措施却可能违背"真实出售"的认定等问题,都在阻碍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本文将厘清这些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立法、修法的建议,以期改善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债权二重让与的效力,但在司法实践当中,债权的二重让与却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关于债权二重让与的立法例,结合我国的民法理论,指出了我国应在正确区分债权让与合同和债权让与的关系的前提下,以通知作为债权移转的生效要件,本着保护债务人的原则,解决债权二重让与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保理融资在金融实践中发展迅速,其中最核心的法律问题——将来债权之让与却一直有所争议,这在增加金融风险的同时亦无法全面保护保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要完善将来债权叙作保理时的法律规则,首先要厘清与将来债权有关的概念,了解实践中常见的以将来债权叙作保理的融资模型;其次需明确将来债权让与的法律前提,承认将来债权的可让与性;最后结合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在借鉴各国立法经验的情形下,针对将来债权叙作保理时遇到的特有的法律问题,逐一分析、各个击破。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国际间的制度创新与移植的步伐。不动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日益全球化、自由化的潮流中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新的融资模式迫切需要法律人给予关注,特别是其反映的法理、核心法律制度等新问题尤值得探讨。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不动产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提出见解,即:(一)不动产证券化制度的法律价值目标和理念。(二)不动产证券化与债权制度和担保制度;(三)有关特设机构的设立和资产权利的真实出售的法律分析;(四)我国不动产证券化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1.
信用衍生品与贷款证券化控制信用风险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贷款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品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重要金融创新工具。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信用资产管理市场化创新工具的结构分析及市场效用的比较研究,揭示其规避信用风险机理及作用,并就发展贷款证券化及信用衍生品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前景理论的资产证券化投资模型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有关投资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投资者和信用增级者利益分享的信用增级机制,从而把前景理论引入资产证券化投资决策模型中。该模型表明,如果能够通过信用增级机制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以国库券利率为下限,那么这种资产证券化就会成功。而证券化融资的规模不仅取决于对预期的未来收益与基于国库券利率的安全收益的比较,同时也取决于投资者和信用增级者利益分享机制的设计。信用增级者分享的收益与期望利差(预期收益减去安全收益)成正比。高期望利差具有高风险,因而承担风险的信用增级者分享的收益占全部预期收益的比例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3.
学生贷款证券化是贷款银行将学生贷款的债权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然后由SPV将学生贷款汇集成一个贷款组群,并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其交易架构包括资产池的构造、SPV的设立、信用增级以及风险控制等。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其运营尚需政府的支持、相关法律和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的配套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服务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制定一套能够切实有效解决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方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迫切需求,借鉴和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历程、现有产品结构设计和发行情况,与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相比,参与者、流程、定价、信用增级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发行总量、债券市场占比、制度完善程度、市场成熟度与创新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配套法规,发展和放开资本市场,并在监管、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由于能够成功实现贷款风险的转移,为金融机构放松风险控制提供了条件,由此产生了极其严重的道德风险.次级贷款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帐方法和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而资产价格泡沫破灭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抑制,通过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效应影响企业投资,使得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会计、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度的良好设计。其中,税收在资产证券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跨国资产证券化中的税收问题更是极具特色。从跨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方式着手,对其涉及的双重征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SPV 设立地的选择,PE 的问题及所得的双重来源地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化中债权实现的法律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产证券化的机理中,可分析出投资者债权实现的法律基础主要有三:一是SPV的信用,二是特定财产担保,三是信用增级。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债”危机对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债"危机缘于其个人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个链条存在的一系列风险控制漏洞。在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及推广工作的现实情况下,分析总结美国此次"次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提高资产证券化实际运作中的风险控制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美国"次债"危机原因的分析,从"规范银行放贷程序"、"强化发行机构和受托机构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改善信用评级机制"、"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