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大概是《聊斋志异》的成因之一。《搜神集》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滥觞,而《聊斋志异》则是《搜神记》的继承和发展,它把志异小说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应该说,《聊斋志异》在作品的内容上是借鉴了《搜神记》,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却大大地超过了《搜神记》,例如作者在篇末精心撰写的“异史氏曰”,就是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西汉的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所以在《史记》的“论赞”中用了“太史公曰”,为后来的修史者所沿用,成为古代史书的体例。而《聊斋志异》所写的  相似文献   

2.
我平生喜读《聊斋》,爱不释手,但只字未懂。直至年近花甲,眼看落叶归根了,方才恍然顿悟:原来不是我读《聊斋》,而是《聊斋》读我。无数次的阅读可概计为三次:第一次,鬼狐故事迷住了我,在那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里,流连忘返。这时我看到的是“事迹”。第二次,卿斋先生迷住了我,在那阴阳交错的缥缈梦境里,到处寻找他的留影。这时我  相似文献   

3.
以神怪为题材的文言短篇小说,自汉魏至晚清,可谓层出不穷,其作品之夥难以胜计,然能如《聊斋志异》之独具风采者却为数不多。清人高凤翰写道:“《搜神》《洞冥》常惯见,胡为对此生辛酸?”(《题词》)这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惟有《聊斋志异》能打动人心?冯镇峦也说:《聊斋》之后效路之作多如牛毛,可是“无《聊斋》本领,而但说鬼说狐,侈陈怪异,笔墨既无可观,命意不解所谓。臃肿卷曲,徒多铺陈;道理晦涩,义无足称。不转瞬而弃如敝展,厌同屎撅,并覆领之役,俗人亦不屑用之,比似《聊斋》,岂不相是万万哉!”(《读聊斋来说》…  相似文献   

4.
“风格就是人”这是布封的名言,与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法可谓不谋而合.那么,《聊斋》的风格就是“幼有轶才,学识渊颖,而简潜落穆,超然远俗”的蒲松龄么?统观《聊斋》觉得亦不然.从作品说,它的风格是指内容以及表达的特有方式的综合概括.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李义山的绮丽,李长吉的幽渺,都是这种概括.可是《聊斋》风格又很难这样来概括。《聊斋》不但具有千奇百怪的多样性,而且具有极端对立的矛盾性;在文苑中是极其少见  相似文献   

5.
从“聊斋”到“磊轩”“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蒲松龄长孙立德在《聊斋志异》的跋语中说:“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后来又转而成为蒲松龄的别号。但何时起以及何以命名为聊斋,在蒲氏的诗文中却未见著录。从康熙已未(1679)撰《聊斋自志》的年代推算,那么至少在蒲松龄四十岁以前,就已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聊斋。后来也曾有人释斋  相似文献   

6.
《聊斋》中黄英的形象是蒲松龄笔下一个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不同于其他狐鬼妖魅,而是自始至终以人的形象出现。黄英的形象反映了蒲松龄在创作中追求形、景、情、意、神相结合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念和理性思考。黄英的“精”是作者思想灵魂的寄托,黄英的“神”是作者的形象寓体,而黄英的“人”则是作者的理想化身。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人的“形”“神”当以谁为主呢?从西汉到六朝这数年之久的时间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及魏晋玄学之“略貌取神”观,代表了道家形神观在这一时期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香港《译丛》(Renditions)杂志在近30年间(1980—2008)先后四次较为集中地翻译了15则“聊斋故事”(含一种“聊斋俚曲”选译),学界对此鲜有关注。《译丛》十位中外译者翻译的“聊斋故事”旨在对外传播经典文学与历史文化。《译丛》“聊斋故事”的翻译去“讹”存真,忠实于原作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内涵,是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中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极探索。《译丛》的“聊斋故事”选译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是以痴狂自居的。《聊斋自志》里,他公开申明创作这部“孤愤”之书时的心态是“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他还认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而他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地多侧面地塑造了一系列痴狂人物。明确地把痴狂人物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人物予以颂扬。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大突破和创新。在蒲之前,文学作品中并没人专门写痴狂,作家往往只是有意无意地表现痴狂,蒲之后,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痴狂也只是间或偶然地表现。只有蒲松龄,明确地提出“痴狂”二宇,创造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痴狂人物体系。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写马     
万志远 《社区》2014,(23):9-9
《聊斋》故事,用马的地方颇多。古代,马就如今天的奥迪、奔驰,既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我无法统计蒲氏在《聊斋》故事里共使用了多少匹名马良驹。而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匹马。一是《考城隍》里的白颠马;二是能记得前世“三生”的刘孝廉,第一世身化为马;三是蒲氏精心刻画的《画马》。  相似文献   

12.
同志们,我们今天谈谈《红楼梦》。《红楼梦》是谁作的呀?是曹雪芹作的。 曹雪芹是河北省人。这话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说曹雪芹是河北省人?他的始祖名叫曹彬,是宋朝的开国名将,就是“下江南”的那位有名的将领,是他去平定了李后主的南唐,统一了全国。在江南富庶地区,他不贪一物,也不杀一人。人民群众对他有好感。他是灵寿县人,属于今天的河北省,这在《宋史》、《灵寿县志》里都有明文。  相似文献   

13.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作家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摹拟前人的优秀作品。蒲松龄也曾采用这个方法来体认和吸收唐代传奇的艺术经验。他的《续黄粱》、《莲花公主》、《织成》、《葛巾》、《武孝廉》在唐传奇中有其蓝本。鲁迅先生说蒲松龄“抚古”、拟唐人小说,强调了蒲松龄学习唐代传奇的事实,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渊源。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也把《聊斋志异》比作干宝的《搜神记》,在《感愤》诗中把它比作洪迈的《夷坚志》,当他郑重地为该书命名时,用的也是唐人语汇:“志异”二字出于沈既济的传奇杰作  相似文献   

14.
一、虎崇拜 在今天西南汉藏语系的民间传说中,大抵都有一个虎神。如川西平原的《鳖灵与开明兽》中的开明兽,土家族的《白虎神与琶莓》中的白虎神,普米族的《老虎娶妻》中的巴丁剌木(母虎神)。这里顺便指出的是,在西南关于虎的神话传说中,多以白虎为祥瑞之物(象《华阳国志·巴志》里的“白虎为害”的说法是少见的),这与典籍所载是一致的。如《瑞应图》佚文:“白虎,仁兽也。一条驺虞。”《金石索》载汉武氏石室祥瑞图中白虎,亦注云:“王者不暴虐,则白虎至,仁不害人。”至今,在西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中(如土家族、白族、怒  相似文献   

15.
古牧一 《新天地》2016,(2):52-53
从桃符到春联 起初,汉朝的人们习惯在春节来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这时的桃符就是桃木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按照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引述的《山海经》所说,神荼、郁垒是黄帝用来驱鬼的干将,人们相信有这两人看门,百无禁忌.东汉张衡在《二京赋》里说:“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这就是描写当时洛阳的桃符风俗.之所以用桃木为符,是因为桃木被人视为仙木,能压邪驱鬼.  相似文献   

16.
“快读” ,非指阅读速度 ,而是说阅读快感。“快”乃“快意”之谓 ,是一种感受、一种心境。《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是马瑞芳教授新近面世的一部著作。全书四十七万两千余字 ,分为五编 :第一编 ,《聊斋》新论 ;第二编 ,《红楼》新论 ;第三编 ,从《聊斋》到《红楼》 ;第四编 ,《聊斋》个案析论 ;第五编 ,聊斋学、红学。书中并有插图一百零八幅。2 0 0 4年 10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我与瑞芳相识 ,大约有二十年了 ,多数是在学术会议上碰面 ,聚散匆匆 ,偶有机缘同住一室 ,则往往化为闲“聊”之“斋” ,同入“红楼”之梦。在这长时期内…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中华民族琳琅满目的文学长廊里一座嵌满瑰宝的丰碑。其熠熠闪耀的光华,照亮着后世无数文学艺术的珍品。诚如鲁迅所说“《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极广远”。它不仅对后世诗词歌赋有影响,对小说、戏剧也同样如此。只要我们研究一下《聊斋》的艺术源流,便可发现,《离骚》对小说《聊斋》就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世称奇书,在过去,它是很不容易被人理解的。因为书里记载了许多怪物,言之确凿,而又查无实据,所以太史公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然而,正是在《山海经》这部奇书里所记载的种种怪物和怪神,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中的图腾崇拜以及早期的神和早期的神话,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著作中论述了一种对后来西方哲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本体论与神学糅为一体的哲学观。他认为,哲学是为“神”所有的科学,“第一哲学”就是神学,“神”即“不运动的实体”,就是思想本身,追求哲学就是分享“神”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爱情故事是聊斋的一大内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是对聊斋性爱观的探讨还不很充分,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试加描画和评说。一程朱理学在明朝中后期遭到异端思想有力的挑战和冲击,它对社会的约束力日渐削弱,已难阻挡人们对许多合理欲望的追求。这股反对“灭人欲”的潮流,影响了清初的作家蒲松龄。他在聊斋中就曾描写过一种欣赏女子美貌的社会风尚。《小翠》篇,有一贫妇率少女小翠自请为王侍御的儿子元丰之妻,“诺戚闻拾得贫家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