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略论民族环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民族成为民族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环境法体系和民族立法体系中应该明确设置具有民族特点的环境权内容。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民族成为民族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环境法体系和民族立法体系中应该明确设置具有民族特点的环境权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环境资源法研究日渐深入。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法理论、环境与贸易关系三个方面。具体研究了排污权制度的具体安排、环境权的概念和主体、应对环境壁垒的环境法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宪法上的环境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宪法上的环境权,就是将环境权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环境权入宪已经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立法的一股潮流。在宪法上确认环境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符合国际人权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公民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法律救济提供理论基础和宪法依据。宪法上的环境权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为环境权的私权化奠定了宪法基础。此外,只有公民环境权宪法地位的确立,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真正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厦门PX事件为代表的环境集体抗争事件频繁发生,“公民环境权”或“环境人权”日益成为我国环境法和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议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不断修改,我国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正在得到更好的制度化保护与保障.但也无可置疑的是,中国的环境法制(治)建设还未达到一个历史性“拐点”,即明确确立与宣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民环境权利或“环境人权”的宪政基础.中国环境法制(治)建设的更大进展,除了法律渠道下的渐进改良,更为关键的也许是来自政治与社会的动力,尤其是来自民间基层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环境人权成为继人权、环境权后又一大理论发展,它将环境保护和人权保护相结合,提高了环境保护的层级,同时充实了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虽然从环境人权的保护现状看,发达国家在此领域要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努力、跨国公司的约束、国际组织的介入等多种途径提高本国环境人权的保护状况。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环境权逐渐成为我国环境法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实现环境法学科的独立和回应当代中国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历经30余年的环境权研究逐渐呈现出一种"司法中心"的环境权理论建构模式。"司法中心"的环境权理论呈现出"权利实体化"和"可司法性"的特征,旨在通过公民提起环境诉讼,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但是,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环境问题源自现代科技运用所造成的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具有复杂的科技背景、高度不确定性和广泛的利益冲突等特征。传统的"司法中心"的环境权理论因其过度强调环境利益的权利面向以及司法程序本身的高度对抗性和事后性,难以有效减少环境风险,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基于此,今后的环境权研究,应当从"司法中心"的实体性环境权理论建构转向环境行政的正当程序研究,尤其是要建构合理有效的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机制,化解现代社会中环境风险规制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及立法建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公民环境权理论自产生以来便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项新型的基本人权,公民环境权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和认可。但目前在中国,宪法、环境法、民法等部门法均没有明确确认公民环境权,造成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不力。在立法中明确确认公民环境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环境权,并在民法中具体规定公民环境权的基本内容;修改环境法,完善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方式和救济途径,从而加强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9.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21世纪环境资源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环境法的生态伦理外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界关于著作人身权性质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并无二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著作人身权实为财产权。事实上,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并非同源,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修改权与著作财产权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其体现出一定的财产性。面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诸种新模式,重新界定著作人身权的性质成为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作者精神权利在国际立法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态势,其所昭示的嬗变过程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作者人格利益的重视和对人权价值的保护.作者精神权利在著作权法上的地位历经变迁后,现为各国著作权法所规制和调整,但其称谓、所处层次和内容并非完全一致;我国立法对该权利的保护超越了《伯尔尼公约》所定之标准.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作者精神权利的经济价值凸显,其在著作权法中的地位亦逐步扩张并已突破自身的限制,朝着经济权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条约必须遵守”的国际法义务使得我国面临着国际人权公约的国内转化和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协调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现已形成了四种方案。各方案互有利弊,而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第四种方案即制定国内人权法来改善国内法对国际人权公约的适应性,显得更为合理妥当,应作为可行之选。  相似文献   

14.
人权法学关注的问题既体现为人权原理这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论问题,又体现为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与人的尊严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无论是价值问题还是事实问题,都有从不同学科共同着手予以审视的必要,也有对多学科研究成果统合的必要。人权法学是统合多学科成果的产物,它的进步有赖于多学科综合知识的滋养。在人权的制度化时代,多学科的实践性研究应当成为一种自觉:从理念、制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人权的瓶颈,从实践出发回溯到理论层次认清问题,再以切合实践的理论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际联盟对国际人权保护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联盟成立以后,在国际人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而广泛的工作,具体主要体现在建立委任统治制度、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立法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一些机构的建立及其活动.虽然国际联盟的这些人权保护活动并不具有系统性和经常性,但毕竟在人权保护的国际进展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二战结束以后人权保护真正进入国际关系奠定了一定的国际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充分考虑了对人权的保护,在保护弱势群体、法律选择的意思自治、人格权的保护及在婚姻和继承领域规定选择性冲突规范等方面都体现了保护人权的价值取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涉及人权保护的法律适用规则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有些规定则不能充分保障涉外民事关系当事人的人权。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要通过直接适用的法、公共秩序保留等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散见于一系列人权公约当中。它分散在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有关的人权公约中,也存在于同经社文权利相关的公约中。在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关的公约所规定的一些权利中,潜含着环境权或者环境保护的内容。这些权利包括生命权、家庭和财产不受干预权、公正审判权和信息自由权。这些权利的存在,揭示了人权与环境密不可分的联系;人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适当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人权得以更加充分地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是二战以来国际法领域中引人注目的问题。由于人权本身的特殊性,在人权国际保护中存在着政治化倾向,一些国家利用人权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以保护人权为名干涉别国的内政,导致人权的政治化。人权的政治化主要表现为“人权外交”和“新干涉主义”。文章指出人权政治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差异,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应成为人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权条约具有类似宪法基本权利的间接第三人效力,对成员国的国际私法有直接影响。法院在处理涉外案件时必须以本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为标准,对适用外国法的结果进行公共秩序审查。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中引入国际人权条约不会导致盲目排除外国法。  相似文献   

20.
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及其立法贯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对象与监狱服刑人员一样,属于“犯罪(受刑)人”群体。当前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必须突出对矫正对象权利的保障。鉴于社区矫正立法的阙如,在中国未来的社区矫正法中,应明确肯认宪法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并在规定社区矫正实施机构的管理职权和社区矫正对象的义务与权利等方面,要创设人道、科学、系统化的制度来保障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权利。这既是落实宪法和有关国际人权规约的立法要求,也是革新社区矫正制度的根本价值所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