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年9月英苏历史学家代表在倫敦举行了会议。苏联代表团成員有:A·A·古貝尔(代表团团长),E·A·科斯明斯基,Б·А·雷巴科夫,M·H·季霍米罗夫,B·M·赫伏斯托夫,A·B·阿尔齐霍夫斯基,B·M·拉夫罗夫斯基及В·Γ·特罗哈諾夫斯基(M·H·季霍米罗夫因病未出席)。大会第一天听取并討論了A·B·阿尔齐霍夫斯基和英国学者司徒亚特·毕哥特的“苏联与英国老古学近况”的报告。第二天听取并討論以下三篇論文:M·H·季霍米罗夫的“俄罗斯希腊正教教会的起源”(討論后由Б·А·雷巴科夫解答问題);英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西德莱比锡E·A·泽曼出版社出版,苏联考古学家E·诺夫戈罗多娃著。《蒙古的古代艺术》一书简要地叙述了从远古时代至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考古史,并着重介绍了岩画和鹿石。绪论一章明确指出:“外蒙古”应当作为山国来介绍,在这片国土上有草原和生长着耐盐碱植物的戈壁以及少部分沙土复盖的低地。  相似文献   

3.
细读式(close reading)批评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所创造的一种具体批评方法。新批评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端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占统治地位,五十年代末开始衰落。 新批评理论的远祖是英国美学家T·E·休姆(T.E.Hulme)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前者1915年发表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预示了近二十年后新批评的许多特点;后者对诗歌语言技巧的关注造成新批评文论中对语言研究的重视。新批评的直接开拓者是美国一英国诗人T·S·艾略特(T.S.Eliot)和英国语言学家I·A·瑞恰慈(I.A.  相似文献   

4.
法律社会学,又称社会法学。它产生于西方十九世纪后期,及至廿世纪三十年代法律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流行的社会学科。在西方的法学著作中,一般认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的A·孔德(1798—1857)是早期社会法学的创始人,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1820—1903)也是法律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之一。法律社会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社会学家昂齐洛迪的《法律哲学和社会学》(佛罗伦萨1892)一书,但是法律社会学真正创立的标志当推奥地利著名法学家E·埃利希所著《法律社会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它奠定了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法律社会学在其产生以致后来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不少自成体系的理论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根据语言学家 J·C·凯特弗的《作为外国语的英语教学》,M·A·K·哈利德,安格拉斯·麦辛陶希,彼得·斯特勒文斯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威廉·弗朗西斯·麦基的《语言教学分析》,H·E·帕麦尔的《语言研究原则》,L.R.H.柴普曼的《初学者学英语》,J.G.布鲁顿的《写给青年教师》等关于语言教学研究的部分论述选译的。译者对原文作了某些删节和释译。由于作者对语言教学的一些独特见解对从事外国语言教学的我国读者可能有一定的启发,故摘译数节,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西兰一条河流的故事》是新西兰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要女作家简·曼德(1877—1949)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20年在美国纽约发表,此后新西兰多次出版它。这部小说,新西兰著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认为,给新西兰文学带来了“一些清新和坚实的东西”。评论家 E·H·麦考密克评论说,它的成就在于“促成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环境的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当然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知识:康德既怀疑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也怀疑勒内·笛卡尔和威廉·莱布尼兹,以为只有他自己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才最终解决了有关知识的一切难题。不料在约一个半世纪以后,艾耶尔(A·J·Ayer)又怀疑起康德来,他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知识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约翰·金·费尔班克东亚研究中心负责人、历史学教授菲利浦·A·库恩写信给本刊编辑部负责人,信中说:《学习与思考》“是你院取得巨大学术成果的一个良好证明”。“得悉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如此成功地开始了它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我们十分高兴。我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选择模式一度是公共政策理论界最为流行的决策理论之一,但由于理性选择模式要求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法实现,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在此基础上,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本文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制定这个具体案例的研究,尝试打开有限理性决策过程的“黑箱”,透视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理性发挥作用的实然状况,特别关注制度因素对理性决策的约束。研究发现,《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是在制度约束下的工具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政治.哲学·端正思想路线,与中央保持一致 余松(83·1)学习《邓小平文选》座淡会发言摘要 本刊编辑部(83·1)对认识活动应作综合统一的研究 张尚仁(83·1)李元阳哲学思想简论 伍雄武(83·1)略论彝族史诗《梅葛》中的原始哲学观念 普同金(84·1)“决策”概念初探 张尚仁(84·2)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人道主义 于述芳(84·2)关于少数民族宗教调查研究的几个问题 宋恩常(84·2)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周域(84·4) ·民族理论·要划清中国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性质 民族问题的界限 陈连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几个问题 叶永华学…  相似文献   

11.
在学派林立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界,有“第三种社会学”之称的现象社会学,被认为“足以在理论和方法上”与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相抗衡。 出生于奥地利并于1939年移居美国的舒茨(A·Schiitz,亦译“许志”,1899—1959年),是现象社会学的创始人。其社会学,又称“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年)现象学是本世纪对科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等学科有着深刻影响的哲学思潮。在引胡塞尔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与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有着密切关系的史诗《昌·格萨尔》(又称《冲·格萨尔》)是流传在我国四川木里藏族和云南宁蒗等地普米族中、用木里藏语和普米语讲述的《格萨尔》史诗的名字。在喀拉昆仑山西部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地区,也流传着当地布鲁索人(BuRuso)用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又译为“祝夏语”。本文以下称“祝夏语”)讲述的《昌·格萨尔》。 《昌·格萨尔》于1935年首次在奥斯陆公诸于世,这虽比1716年在北京刻版印行的《岭·格萨尔》蒙文刻版七章本要晚二百多年,但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昌·格萨尔”这  相似文献   

13.
М·Б·米丁院士主编的《马列主义辩证法》(八卷本),是苏联近年来辨证法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各卷标题和编写者是: 一、《作为科学体系的唯物辩证法》(А·Л·舍普图林) 二、《辩证逻辑》(Э·М·奥鲁杰夫) 三、《认识过程的辩证法》(А·М·科尔舒诺夫、М·Н·阿列克谢耶夫) 四、《非生物界的辩证法》(С·Т·麦柳欣) 五、《生物界的辩证法》(Н·П·杜比宁、Г·В·普拉托诺夫) 六、《现代社会过程的辩证法》(В·С·莫洛德佐夫)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作品中,常见这样的句子结构.例如:“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相似文献   

15.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s”,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提出的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熊彼特的理解创新是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奈是美国国际关系学界著名学者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 ,政治学教授 ,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国防部长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著有《权力与相互依赖》(1 977,1 989,2 0 0 1 ,合著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2 0 0 0 )、《美国霸权的悖论》(2 0 0 2 )等 ,他提出的“软权力”理论引起全球关注。本文载于美国哈佛国际评论杂志 2 0 0 3年冬季号 (HARVARDINTERNATIONALREVIEW·Winter 2 0 0 3 )“美国望”栏目 (PERSPECTIVESONTHEUNITEDSTATES) ,系该杂志资深编辑西恩·克瑞翰和塞比·拉尔曼对约瑟夫·奈的访谈 ,题为“说服的权力———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ThePowerofPersuasion—DualComponentsofUSLeadership)。访谈中 ,奈联系近年来“软权力”和“硬权力”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角色定位 ,以及国际社会对美国举措的回应对美国对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对其“软权力”理论再次作了精要论述。访谈主要内容如下。(以下▲代表编辑 ,●代表约瑟夫·奈 )  相似文献   

17.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8.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文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里提出了“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的理论。这个理论侧重谈“字”(汉字),本文侧重谈谈汉语语素问题。  相似文献   

19.
(括号内数字,前者为期数,后者为页码) 哲学政治哲学的对像、体系和价值,·····……邵腾(1·7)关于西方社会的危机及其解决途径 一一马丁·布伯《我与你》述评 ·····················……袁义江孙永生(1·15)关于真理问题的几个关系简论 ””‘””‘”.’‘”””‘””·’,····……郭海云(1·1)浅沂《福乐智慧》的哲学思想 ”“””“””‘’‘’“’········……玉苏甫江(1·22)《道德经》和《论语》哲学思想 相形研究初探·,·············……屈剑英(3·1)《福乐智慧》思维方式的若…  相似文献   

20.
“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和政治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 ,包括人类社会 ,永远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其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易·系辞下》) ,“天地之德不易 ,而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思问录》)。认为“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正所谓“新新不停 ,生生相续”(皮锡瑞《经学通论》)。为此 ,孔子浩然而叹 :“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周易·系辞上》)在承认变化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