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有没有理论价值,及其在当代有无作用的问题,在古代文论研究界的认识上倒是并无原则分歧的。因为从古代文论研究界所从事的专业出发,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正确地把握着古代文论的价值观,而且从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在现代文学领域不同层次运用古代文论的成果资料。所以,现在的问题,主要的并不在如何统一对古代文论的价值观及其应用的认识,当务之急是着重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以及如何加强它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本文认为,古代文论研究与文化哲学结合,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示传统文论的历史精神和民族特性,可以使研究者从长期因袭的泛政治化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作者从这一新的角度,对先秦诸子、汉赋和经学、魏晋风神、唐诗底蕴、宋代理学文化、清代考据精神与古代文论的内在历史联系,作了掠影式的随想。  相似文献   

3.
张吉琳 《社科纵横》2006,21(1):115-116
言意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在经历了从先秦到魏晋由哲学思辨的发展逐渐进入到美学和文学理论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它对意境论的影响更为明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对言意论的发展入手来探明这一理论对意境论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习与探索》2012,(5):124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古代文论研究史的回顾、反思,以及研究语境、视阈的变更和趋向多元,古代文论研究思路、理念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古代文论的目的,一方面是尽量还原真义,  相似文献   

5.
周仁成  曹顺庆 《求是学刊》2013,40(1):119-126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必然要求对之进行学科考古学的研究,然而"学科"一词本为舶来品,其双重含义已经预示了中国古代文论成为学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科学的"规驯"。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学制度的学科设置考察发现,中国古代文论首先通过官方教育机构对西方自然科学的译介而渐渐拥有了学科建制,这一过程直到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文心雕龙》得到完成。"五四"前后,诉诸科学与逻辑而发生的"白话文运动",从语言上斩断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之根,使之成为"国故"归入历史档案。接下来进行的"整理国故"运动与"科玄之争"确立起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科学研究的"立法"依据,以至完成"二次规驯"。最终通过郭绍虞与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所确立的内容与体系,完成了科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改造,使之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形式上没有严整的体系,但在思想内涵上独立自足,自成体系.如何把这个潜体系用合理的叙述结构展现出来,并揭示其诸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是摆在文艺学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主持并独立完成的“十一五”国家级指南类高教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以精心筛选的几十个古代文论重要范畴、命题为纽结,依据古今兼顾的原则,按观念论、创作论、方法论顺序,尽力网罗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结撰中国古代文学原理,阐释其“以意为主”的内在逻辑,建构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旨在为人们系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提供有益的门径.  相似文献   

7.
从艺术心理学的特定角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古代文论,探求文论的心论内涵,在文论与心论的交汇处,把握“文心”的动态流变与静态建构,进而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借用和模拟的尴尬境地,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借用与模拟的历史,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至今没有形成.在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中不能缺少外国文论的在场,但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应以中国古代文论为主,外国文论只能作为陪衬和补充.外国文论参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话语建构应该遵循必要性、适宜性、相融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伟 《社科纵横》2010,25(1):85-88
方苞的“义法”是其文论的核心范畴,也是桐城派文论及文章创作的基石。前人对“义法”论述很多,争议也很大。笔者尝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义法”说的理论精髓,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中来探索其渊源和理论依据,从而揭示其在倡导“纯文学形式”中所富含的审美意蕴和接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琪  王媛媛 《探求》2007,(1):70-7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中国文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鉴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处理好继承中国古代文论和借鉴西方文论的关系,从而改变现代文论的“失语”现状,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本文从精神和知识论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完成“现代转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周易》以阴阳为其核心观念,通过"天人合一"理论的落实和道、气、文三者之间的关联,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主要从"阳尊阴卑"、"阴阳对待"、"阴阳和合"等三个方面分而述之:"阳尊阴卑"观念的形成导致古代文论对风骨、劲健的偏爱;"阴阳对待"构成"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区分;"阴阳和合"则以"文质彬彬"和"含蓄蕴藉"为内容。  相似文献   

12.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13,29(2):104-107
自成体系的选文式文论杰构《文论十笺》,创建了一种运用现代意识来整合传统文论资源,进而打造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文论体系.它标领了现代语境中古代文论书写的新模式,《文论十笺》的体系话语对检讨当下文论研究的困境,促进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左翼文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也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却相当薄弱,评价也比较简单和主观化,并且充满矛盾。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既充分肯定左翼文论的历史合理性,高度重视它对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又看到它在今天仍未失去价值和意义;既指出左翼文论存有的局限性,又探讨了它与当前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关联。文章还分析了左翼文论对五四文学的超越意向,对文学之功能也给予了多元复合式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杨立民中西比较诗学(ComParaticePoeticsofChinaandweste),就是中国诗学(文论)与西方诗学(文论)之间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学术传统上,比较诗学一直隶属于比较文学范畴。但是,比较诗学既然是对...  相似文献   

15.
武善增 《阅江学刊》2010,(5):146-147
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上半叶的文论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其成果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文论和浪漫主义文论两个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历史长期禁锢的原因,现代主义文论的研究在80年代几乎是一片空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的具体流派、思潮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这些研究要么只是从文学史的视角,而不是从文论的视角进行思考,因而缺乏一种哲学的或诗学的理论品格;要么固于视野偏狭,固执己见,无限夸大研究对象的价值和地位,造成结论的空妄无当。  相似文献   

16.
李立 《唐都学刊》2014,(1):111-114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知识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过程中理论文本资源的判定以及理论文本解读方式的择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它决定了文本学方法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必然路径。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需在西方文本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本资源判定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反思分析两个层面取得深入进展,并通过正本清源的文本学观照,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文论自身的学术内涵与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刘验的艺术想象理论集中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的《神思》篇中,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刘辩文艺思想中那种强烈而自觉的主体意识,并且在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思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体性文艺理论以对人的现实关怀为基点,以创作自由为手段,以对人的既在状态的超越为目的,体现着一种入本的信念和理性精神,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人们所倡导。但中西文论各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各自不同的主体意识,对它们加以比较、研究、借鉴,对我们的文论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刘辎的艺术想象理论中,我们看到他以“虚静”说把审美、艺术活动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18.
"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标举的重要美学范畴。本文在把握"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刘勰、钟嵘等文论家的"风骨"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建安诗人和南朝论家为诗歌的"盛唐气象"的产生所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解释,西方古代文论中有摹仿说,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物感说,二者产生的时间差不多(公元前3、4世纪),若将它们加以比较鉴别,对探索中国古典美学之特征是会有裨益的。 “摹仿”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提出来的。“摹仿说”这一概念,是后人概括的。摹仿,也就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所提到的摹拟现实事物形相,具体地形象地再现客现事物的形相。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领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是摹仿”,“象前面所说的几种艺术,就都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摹仿。”①摹仿说是古希腊神…  相似文献   

20.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世民  郝雁丽 《唐都学刊》2004,20(1):154-158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 ,对于发掘和继承我省古代灿烂的教育遗产与资源 ,丰富与完善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内容与体系 ,构建陕西古代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框架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价值。因此 ,在理论思维和认识方法上 ,科学而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陕西古代教育志与陕西古代教育史、陕西古代教育地方教育史与中国古代教育通史、陕西古代的中央官学与地方教育之间的脉承关系及其学术追求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