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昭典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5)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作者以清新圆熟的笔调,描绘了醉翁亭一带的山水景色和游宴场面,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使它成为一篇情景并美、千古为人称道的优秀散文。醉翁亭在安徽滁县西南的琅玡山上,为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这一带四面环山,流泉飞泻,自然风景秀丽如画。欧阳修在滁州时常到此游乐赏景,醉饮亭中,因以“醉翁”名其亭,并写了这篇有名的《醉翁亭记》记其事。 相似文献
2.
邓元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4)
《醉翁亭记》是一篇著名游记,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这虽系一时传闻,但“远近争传”恐亦非虚构。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绍振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2):4-7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相似文献
4.
蒋和温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85,(2)
《醉翁亭记》数百年来,脍炙人口。但“醉翁之意”究竟如何,似乎尚无真解。不少评论和赏析文章,抓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就断言此文“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246页)。有的则以肯定语调指出它“以细致的艺术笔触,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抒写了他寄情山水的深厚而委婉的感情”(《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二第75页),仍然不过是说这篇文章没有多大思想价值。有的则说“虽然这篇散文的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主题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目前对它的理解尚不准确。本文从历代文人对《长恨歌》的评论,白居易对李隆基、杨玉环的态度,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的看待、《长恨歌》分析中的具体问题等多维的角度,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细微探讨,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刺李隆基的荒淫误国,鞭挞杨玉环的妖艳昏君,除此之外不容有其它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唐宗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6)
从一九五四年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以来,学术界曾經对《长生殿》展开过不少的爭論。有些問題,至今意見仍很分歧。这篇文章想就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李楊爱情評价等問題来談談我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长生殿》的主題,有的认为是政治批判,不时爱情主题,有的則强調是爱情主题不是政治主題。这种爭論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长生殿》問世之时就已經产生了。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說:“棠棣相国尝称于是剧乃一部鬧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这可說是当时一般人对《长生殿》的看法。但朱襄在《长生殿》的序里說:他看到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诸葛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本文试图对《西游记》的主题提出一种看法。《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学人作过种种探讨,提出过种种说法。过去悟一子、悟玄道人者流,把《西游记》看成是阐明理法之书,于是有所谓“劝学”、“谈禅”、“讲道”之类的说法。解放以来,又提出过“农民 相似文献
8.
刘玉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它清丽隽永、脍炙人口,历来被公认为现代散文的模范.因此,介绍、研究它的文章很多.但是,长期来,由于各种原因,多数文章是对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探讨,而对其主题思想的研究颇少.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其主题思想并不值得一谈.更有人认为作品情调低沉,主题消极云云.总之,这些看法都或多或少存在主观主义的毛病,用概念去套作品,从想当然出发推测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之主题,一般称为"寄情山水抒发郁闷"说,或"与民共乐"思想说;其实,欧阳修深层揭示的内涵是"太守之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乐也. 相似文献
10.
彭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中国翻译》1987年第五期刊载了袁锦翔同志撰写的“评H·A·Giles英译《醉翁亭记》”一文。文章肯定了翟理思译文的优点,也指出了五个误译的地方。同刊1988年第五期登载的读者来信,指出了翟译的另一明显错误。《醉翁亭记》至少还有两种完整的译文,译者都是译过许多古文篇章的名家,一为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另一人为刘师舜先生。此外,还在柳无忌先生的巨著中见到过一段译文。本文拟介绍杨、刘两种译文并对部分词句加以评析。此外,对柳译的那一段落也要介绍,对翟译偶尔也可能提到,但不重复袁文所分析的内容。为了开拓初学者… 相似文献
11.
先继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长期来多数评论都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是“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虽然有的文章也提到群众精神状态的问题,但大都视为一种背景描写而一笔带过。对《孔乙己》主题思想的这种评价显然和作品实际不尽相符。 孔乙己无疑是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一味追求功名,只会“之乎者也”,不懂任何营生。屡试不第,便生活无着,形同乞丐,最后终于在生活逼迫和丁举人之流的摧残下悲惨地死去了。这当然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揭露和谴责。 但我觉得这只是《孔乙己》思想意义的一个部分,并且不是主要的。从小说的实质看,主要是通过人物在封建统治下的不幸遭遇和真实而常见的生活画面,暴露孔乙己本人及周围群众冷漠麻木、不知觉悟的精神状态。依然是揭示人民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诸葛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拙作《西游记主题思想新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唐僧五众“将功赎罪”的小说,并从他们各自犯罪——赎罪——上西天的苦难历程作了分析。文章刊出之后(《浙江师大学报》91年第2期),读者或有对于拙作所谓“唐僧五众在西天路上所经受的魔障其实是在为赎罪作功果”一端,以为尚须作出论证。这个建议提得在理,当时因限于篇幅,对这一端存而未论。兹篇所述,就从这个角度展开,权当续篇,再证《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唐僧五众“将功赎罪”这一主题之不诬云。其实,说唐僧五众在西天路上所经受的魔障是在 相似文献
13.
王燕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诸如“主题转化说”、“反动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应当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内容中反映出来的;而作品的实际内容对于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定则更为重要。《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应当从神魔小说的特点出发。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翻版;任何光辉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阶级概念的化身。神魔小说尤其如此。神魔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时,采取了投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地反映;不是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为依据,而 相似文献
14.
阳国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被喻为“乐府双璧”。但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个争论巳久的问题。古典诗歌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多年来,似乎有一种说法占了上风,即“批判男尊女卑说”。如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5.
林春分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5)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叙事诗。它大概产生、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首民歌,传唱于艺人之口,润色于文人之手,音韵铿锵,歌词优美,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它曾被改编为各种说唱材料。现代,我们所熟悉的豫剧《花木兰》,就是以《木兰诗》为底本改编的剧本。豫剧《花木兰》,塑造了一个足智 相似文献
16.
赵齐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4)
一《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这是学术界争论最多而且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李杨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爱情理想,是《长生殿》的中心主题。但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爱情,而是把它同当时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因而这部剧作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在关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认识上的进步思想。这种进步思想同作者在剧中所宣扬的爱情理想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佘德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1,(4)
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人们对于它的主题思想的研究,虽不如《红楼梦》研究那么热烈,但研究时间较早,牵涉面也很广。据现有资料,最早研究《西游记》主题思想的是明代的谢肇涮。①他在《五杂俎》中写 相似文献
18.
金前文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2)
汉四家<诗经>学在经文用字和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上有差别,但要旨并无不同.它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围绕礼,具体阐发了儒家关于夫妇、父子、君臣等的等级伦常思想及乐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金前文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24-32
汉四家《诗经》学在经文用字和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上有差别,但要旨并无不同。它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围绕礼,具体阐发了儒家关于夫妇、父子、君臣等的等级伦常思想及乐的功用。 相似文献
20.
汪晚香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长恨歌》是白居易最享盛名的杰作。它问世以来,一直誉满人口。明何良俊推为“古今长歌第一”(《四友斋丛说》)。清赵翼赞为“千古杰作”。赵翼还特别强调《长恨歌》在白居易诗作中的特殊地位,说:“盖其(指白居易)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辞,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瓯北诗话》)。白居易自己也把《长恨歌》看成得意之作。元和十年冬,在江州贬所时,他自编诗集为十五卷,在卷末题诗一首,一开头就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把《长恨歌》摆在压卷的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