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手机短信交际已日益成为一种厂泛实用的新的的交际方式,而手机短信在语言材料、修辞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的语体,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本文旨在从短信语体的语音修辞和修辞格等角度对时下流行手机短信进行语言分析,以窥得短信语言之一瞥。  相似文献   

2.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日益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新型文体。与手机中文短信一样,手机英文短信呈现出独特的语体特征:短小精练、通俗形象,幽默风趣、轻松诙谐,委婉含蓄、抒情浪漫,等等。多种修辞法的运用是促成这些语体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拇指文化”演绎语言新时尚——手机短信的语体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我国手机用户数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人际沟通方式已深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拇指文化由此而演绎了语言的新时尚.本文拟就短信语体的特征、类型、成因及手机短信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体是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目的、对象和方式的需要,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综合体系。根据非语言语境系列即交际领域、方式、目的、对象的不同,以及受这些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语言特点序列的不同,语体首先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各类语体在构成上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语体的非语言语境因素系列和语言特点序列,在运用上都有自己特定的修辞要求和配置规律。语体同修辞手段是个体与集合体的关系,当交际需要时,一定的修辞手段按照语体的特定要求,可以转化或选择为一定的语体手段,作为语体构成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一定的语体要求一定的修辞手段与之相适应,一定的修辞手段往往只适应于一定的语体。语体也是修辞手段的特定组合体、特定集合体。修辞手段的存在是以语体为依托的,语体是产生修辞手段的土壤,任何修辞手段都不能游离于语体之外,它不是依存于这一语体,就是依存于那一语体,没有存在于语体之外的"修辞手段"。各种语体又都有自己特定的修辞要求和特点,有实现自己的功能目标的修辞手段。因此,修辞手段的运用必须适应语体,为语体服务,受语体制约。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方式,全新的网络交流模式导致了网络语体的产生。网络语体是适应网络交际的需要而形成的具有言语特点的体系,是一种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新兴语体类型。网上交际的快捷性使得交际者经常摆脱语言规则的约束,语言的简洁和变异成了网上交际的必然倾向。笔者拟从词语、句法、修辞三个方面对这种新兴的语体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1)网络语体由于可视和键盘输入等特点,词语表现手段极为丰富,外语、方言、拼音、符号、图形等手段都可以出现,同时网络紧跟时代,词语运用追求新奇、时尚和专业化。(2)网络语体句子简短,句法灵活,语序富于变化,较少使用关联词语和语义、结构复杂的复句,其日常聊天式的语言形式受到极大的青睐。(3)网络语体在修辞运用上具有很大的密集性和兼容性,几乎可以接纳所有的修辞手法。网络语体最常用的修辞方式除仿拟、比喻、押韵等以外,它独具特色的形貌修辞也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6.
此文分析了调侃型手机短信的反常性修辞特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流行样式,调侃型短信的目的是使发信者与收信者都在对现实的虚拟颠覆中获得情绪的释放和心理的快感。围绕这一目的,调侃型短信集中体现了反常性的修辞特征。主要表现在:修辞价值取向的反常追求;语境的反常建构;人际视角的反常转换;语体形式与语体风格的反常搭配;审美手段的反常使用。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的交际方式,已广泛用于节日祝福等领域,对人们的传统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讨论节日祝福类手机短信的语言特色,比如语音方面押韵、词汇上的修辞格的运用、句法结构上结构句式整齐;然后从社会文化方面浅析其时代的痕迹,俗文化与雅文化的结合、短信蕴含的信心与幽默、精神与娱乐的结合正是当前经济社会的特征在短信中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电子通讯时代的到来,促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交际形式——手机短信。在风格多样的手机短信中,有一种具有浓郁的古诗韵味的手机短信,特别引人注目,这类短信在创作形式、修辞手法、语音特征等方面明显接受了古典诗词的影响。这类短信的广泛传播,说明现代受众对古典诗词的认同和接受,对古典诗词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手机短信文本内容和语言风格等均有特别之处。内容上,手机短信呈现叙事类、祝福类、幽默类、情感类等不同类型。语言风格上,手机短信的音韵、词汇、语法、修辞等均呈独特风格。手机短信对社会文化心理等既有正面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需正确对待短信文化。  相似文献   

10.
彝语语体是根据彝族人们在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传递媒介和交际方式中长期地、反复地使用母语材料形成的语言特点的有机统一体。根据彝语语体的社会功能和构成彝语语体的语言材料及修辞上的差异,可以把彝语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11.
广告英语语言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体,在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都独具特点,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论语体的交叉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语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言语格调 ,是为语体规范。语言运用与语体相适应是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语体具有封闭性和排斥性 ,也存在着相互交叉渗透的可能。语体的交叉渗透产生多种修辞效应 ,具有广泛的语用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语体的交叉渗透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经常化的趋势。研究语体交叉渗透的方式 ,我们认为首先可分为常规性交叉渗透和变异性交叉渗透两大类。变异性交叉渗透能产生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汉语性别语言在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结构上存在7种主要差异,从广义的人际交际角度,结合多种语料分析,对比了这些差异在内向交流、人际交际(包括现实交流、网络空间人际交际、手机短信交际)和大众传播这三种不同交际形式中的出现频率,并得出主要结论:汉语使用中存在性别差异;模糊结构和强势词汇的差异几乎存在于所有交际形式;现实交流中性别语言表现最突出,大众传播中性别语言表现最模糊。  相似文献   

14.
民谣类短信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已被普通民众所广泛接受,民谣类短信正是借助手机这一载体,以其"草根"智慧独特的幽默诙谐、清醒快捷针砭时弊的讽刺意味而蓬勃兴起。本文从分析民谣类短信的语言特征入手,观照其所反映的普遍的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 ,语言转化为极具交际者个性特征的言语。言语交际有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基本形式。由于交际方式不同 ,语言的运用也会有所差异 ,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语体。人们穿衣讲究得体 ,实际上说话、写文章也要得体。语体是一种客观现象 ,认识到没认识到 ,它都是存在的 ,并且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不同的语体 ,有着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表达手段 ;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 ,分别与不同的语体相协调。要想收到好的交际效果 ,就要注意使自己所选用的语言材料 ,表达手段与所运用的语体相适应 ,色彩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口语体是相对于书卷语体而言的一种功能语体,它与书卷语体同属于共同标准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及其它非正式场合私人交际时使用的标准语变体。口语的语言特色概括为简略、松散、依赖语境、多用固定的习用手段、修辞格调低俗而十分富于感情色彩。认真研究和掌握口语对俄语学习者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教育家蔡元培在修辞学上造诣很深。其在一般语言交际、理解修辞、语体、修辞史及修辞学史、辞格等方面不乏真知灼见。教育家致力于修辞学是可能的、必要的 ,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证 :教育目的与修辞 (尤指某些修辞方式 )之功能、效果的某种契合 ,教育手段与修辞功能的某种契合 ,某些修辞方式在教育陈述中的适用 ,认知规律、学习过程与修辞学的功用的契合 ,以及教育史与修辞学史的发展等。教育家致力于修辞学的方式可大别为二 :主攻型 ,涉猎型。  相似文献   

18.
媒介嬗变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由此手机短信作为新的媒介方式传输当下泛文学文本,加深了媒介与文学的互律互动.短信文学的媒介化生成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并通过新型传播伦理催生出文学的快餐创作以及修辞策略,进而使狂欢娱乐成为民间语境中大众消费的主导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手机短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最时尚的沟通方式,它的流行风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拇指文化"又称"短信文化"。"短信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一场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的革命。但同时在手机短信繁荣的背后却凸显出了矛盾与危机,主要有手机短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及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危机与冲突。这些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语体?目前似乎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语体是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建立的风格类型,也叫言语功能风格。另一种认为语体是由于交际环境不同而形成的言语特点的体系,即言语特点的总和,还有一种认为语体是语域变异的集合,是内外修辞手段的聚集体。 语体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我想主要原因还在于对语体概念没有确切地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