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网络研究的理论模式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 ,近几年来得到很多人的关注 ,并形成了不少理论模式。国外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模式主要有 :网络结构论、嵌入性理论、社会资源论等 ;国内也有费孝通的“差序格局”、黄国光的“人情面子”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日益为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指出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是行动者同社会结构相权宜的结果。而中国人所讲究的“关系、面子、人情”等则是获得这一结果的具体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关系、面子、人情”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维护,作者提出了“个人地位”的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及与社会地位的比较,可以形成一个解释中国日常真实社会建构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吴海琳 《中州学刊》2007,(4):104-108
社会资本的“关系论”视角,超越了其他类型的资本理论。其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局限在于对社会资本工具理性取向的特殊强调,“投资—收益”模式过分强调了社会资本的经济功能;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社会资本功效的经验研究层面,而不对社会资本的产生、维持做动态的过程研究。作为社会资本本质属性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联系,它必然涉及作为关系主体的意识活动、关系本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不同场域对嵌入在关系中的社会资源价值的不同评价。只有进行溯源性的考察,才能对社会资本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而从社会资本的形成和维系过程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个案来探讨社会资本得以存续的感性基础,能够扩展以理性选择行为模式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交换理论既避免了个体主义唯经济论的狭隘性又避免了结构主义无法将结构决定与个体理性选择有机结合的尴尬。通过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基础的梳理 ,用构建的社会交换模型分析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 ,可以看出转型期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不是单纯的由“传统的”网络性交换向“现代的”非网络性变换的转型 ,而是呈现出网络性交换的非网络化和非网络性交换的网络化同时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而对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有所忽略。事实上,社会资本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被称为社会负债。通常情况下,社会结构会通过三种方式产生社会负债:社会结构中的强联系会为结构内成员带来收益,也会阻碍结构外的其他行动者获取为该结构所控制的特定资源,从而阻碍这些行动者的活动顺利进行和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社会结构一定的封闭性及其特定的负面性,可能会阻碍结构内成员提高创新能力和规模的壮大;社会结构内的行动者不希望他们的机会被社会结构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依赖性形成的社会负债风险源于权力的机会主义,可以采取若干手段加以抑制:进行企业合并或吞并,将企业管理纳入到统一行政下的制度框架中;利用正式的契约和运用信任加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只使用单一的方法,而要依据关系网络结构的特征,并考虑策略、制度环境等条件加以综合,以实现一种成熟依赖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发展的瓶颈:定义及测量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拓展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同时,作为一种新理论,社会资本的含义、测量与比较、特征等问题尚未厘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这些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或组织为实现一定目标,能够调动和利用的嵌入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各种社会资源。对社会资本的测量可采用比较法,动用社会资本时所节省的成本就是社会资本的数值。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社会资本的公共物品特性、不可转让性及可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资本形态,对个人和社会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文章首先简述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测量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一个基础性的因果分析框架。然后,分析和梳理了社会资本跨学科研究的四条进路,即对企业组织、公共参与、健康与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跨时空的比较研究。最后,提出社会资本研究的三个理论方向以供探讨:第一,如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研究与社会资本研究进行更紧密地结合;第二,更充分地考虑嵌入于个人自身的资源与嵌入于结构位置的资源的不同,以及这一不同对社会资本的调用和作用效应带来的影响;第三,如何从接受方和给予方的双重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本,特别要关注给予帮助者的动机(比如为了集体利益的利他动机),这是理解个人如何走向社会、实现微观到宏观转变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8.
结构化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琴 《晋阳学刊》2006,(2):40-46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存在层次混乱的问题,对此,托马斯.福物.布朗提出了社会资本研究的系统论视角,即从“行动、结构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对社会资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一努力无疑是可行的、积极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沿着这一思路将社会资本理论问题深入下去。笔者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可以为这一思路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在布朗的系统论视角的基础上,运用吉登斯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及其时空观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公众应当既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也是政策执行中政策目标指向的客体。如果以"嵌入性—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来描述公众与社会政策制定—执行过程的关系,则建国以来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角色先后经历了非嵌入的受益者、非嵌入的受损者和嵌入的利益相关者这三个阶段。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角色转变展示了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历史、现状,也预示着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普特南提出的“社会资本下降”命题及其论述为基础,对其在《独自打保龄球》一书中主要论点和结论进行了回应和批评,重点讨论市民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建构的策略这一具体问题,并在相关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联系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进一步阐述在社会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的社会资本积聚和公民参与对培育市民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善平 《学术研究》2004,1(8):23-27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最集中地体现在其社会存在论上 ,正是它彻底地摧毁了“绝对存在”的神话与“纯粹知识”的幻想 ,并因此引发了哲学范式的重大革命。通过将抽象绝对、超历史的存在还原为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存在 ,通过阐明“劳动 -交往 -认识”三位一体的全新实践观 ,马克思从根本上消解了存在与意识、理念界与现实界、认识与实践的狭隘对立 ,从而完全颠覆了“在社会实践之外、从抽象本体出发去思辨演绎世界及其历史”的旧哲学范式 ,并最终创立了始终植根于实践、将世界万物和人类历史理解为作为社会实践之产物的社会存在物的全新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阐述布尔迪厄有关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的社会学理论,考察了他所运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惯习、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场域、区隔等.布尔迪厄试图建构一种由社会空间构成的差异化模型:社会空间是一个差异体系,即根据不同阶级而差异分布的,每一空间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特征,也可以说,社会阶级是通过划分社会空间的各个区域而区分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层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国的社会分层一方面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如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弱小、身份壁垒等。这些问题可通过改革过时的制度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等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险与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兵 《学术研究》2005,(7):83-88
社会保险是中国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内容,目前企业社会保险存在着严峻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困境。文章认为应该通过调整社会保险费率,重构企业社会保险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立法与执法,深化社会保险责任中的公平效率、权利义务观念,使企业自觉、合理地承担起社会保险责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推动下,“社会保护”逐渐成为国际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保护”是在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实现手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护的核心内容,但是社会保护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相比沿用已久的社会保障概念形成的思维定式,社会保护容纳了社会服务、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更多具体项目和实现手段,在指导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障标准制定以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保障到社会保护,也体现了社会政策理念的一种转变.  相似文献   

16.
熊跃根 《江海学刊》2012,(4):132-139,238
自社会工作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其一直受到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的影响,致力于回应社会需要和解决个人/家庭或社会问题。然而,伴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工作早期发展起来的价值判断、技巧与实践模式,已难以适应变迁的文化与政策环境。因此,在21世纪,社会工作需要进入新的启蒙状态,对过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做全面的反思。而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制度、文化、专业学科体系和社会结构等的差异,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改革开放29年以后,正经历着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悖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仔细分析中国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性质,可以发现,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这些社会矛盾对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但同时赋予了持续发展与动态稳定的内在推动力。应该从共识重构和制度建设的视角致力于建立政治共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社会资产、构筑和谐基础,这将是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网络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为人们提供生存发展支持的第三条渠道。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在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和家庭养老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腾讯微信社群,包括微信朋友圈、普通微信群,目前正在急剧增长,影响力日益增强。微信社群在方便生活、便于沟通、获得利益的同时,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也日渐凸显,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行为失范、制度缺乏、监管乏力等问题。为规范微信社群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传播社会正能量,微信社群在开展各种信息沟通、商业活动中,要注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与文明、公益等社会责任。提升微信社群的社会责任,需要增强微信社群的自律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单位制走向消解的背景下,出现了社会原子化动向.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疏松化、社会纽带松弛、个人与公共世界疏离等方面.在道德滑坡、规范失灵,社会结构"碎化"的情形下,社会工作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欲发挥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努力开展社会创新,通过社会改革完成对社会的修复,实现社会公共性构造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