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红卫兵运动的社会性:社会评价无疑,“文化大革命”首先应该被看成是一场超级的社会运动,因为它席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导致了人们思想、心理、行为方式,乃至风俗习惯的遽变。在这场运动中,处在不同社会地位上的各阶层的人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所独有的方式重新认识自身的利益,重新认识社会现实,并各得其所或各有所失。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青年在“文革”中的主要活动、思想历程以及这一代人的所得所失,十分集中地在红卫兵运动中,在那些红卫兵运动参加者的当时的和日后的经历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潘晓”讨论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年代至80年代,从“雷锋”到“潘晓”,《中国青年》曾经几十次地提出过各种问题在青年中开展讨论。今天,历史地回顾《中国青年》的这些讨论,可以理解,它们当然都带着年代的印记。有些讨论有不同程度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陷;但贯穿其中的主调,是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和为国家人民作奉献的赤诚,这也是客观事实。“雷锋”并非是推给青年的一个“神”,“潘晓”也绝不是高举的一面“个人主义的旗帜”。在笔者参加和主持过的所有讨论中,“潘晓讨论”是记忆最深刻的。由于诸种原因,对这个讨论曾时毁时誉,或浮或沉。可我始终认为: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开展的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思想解放浪潮对青年成长的新的呼唤;是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一次真诚的积极的对话;是报刊宣传中一次最广泛、最动情的群众参与;是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一次共同的寻求——“潘晓讨论”不只属于编者,属于一家刊物,更属于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万千青年。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多的是存在于国家层面特定目标的行政动员和资源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的群体发展状态是否还可以用“运动”来概括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状态的组成部分,分析青年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要得出对于社会状态的判断。以国家导向规定青年运动的方向和结构有利于青年群体与社会的强力整合,社会因此而提高其现实发展目标的效率。存在的问题则在于。青年群体的权利诉求易于被湮灭在“高度角色化”和“被神圣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国际劳工组织2006年发布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青年失业人数持续高速增长,失业率是中老年人的2倍~3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失业”现象更为突出,找工作难不仅仅是中国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对优质丁作的向往和工作耐受力的低下,成为青年一代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5.
愤青的变迁     
一、一无所有:“愤青”的古典时期 愤青,“偾怒的青年”的简称,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指欧美左翼文化运动中的叛逆青年。这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自我解放运动,在美国,与反越战的和平运动和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合流,改变了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在欧洲的巴黎、柏林和罗马等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多的是存在于国家层面特定目标的行政动员和资源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的群体发展状态是否还可以用“运动”来概括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状态的组成部分,分析青年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要得出对于社会状态的判断。以国家导向规定青年运动的方向和结构有利于青年群体与社会的强力整合,社会因此而提高其现实发展目标的效率。存在的问题则在于。青年群体的权利诉求易于被湮灭在“高度角色化”和“被神圣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昔日的红卫兵们今安在?他们现在在干什么、想些什么?从1966年至1968年,中国成千上万的城镇青年从校门里蜂拥而出,进入“社会大学”,从而形成一种史无前例的骚动;但从此以后,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青年人和为这些青年人所激动万分的大千世界似乎一起烟消云散了。当然,这些曾经是毛泽东的“年青一代”目前的窘境和心态对中国不远将来会产生较大的后果和影响,这点将超过他们曾经给苍茫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大动乱。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已经写了很多文章,他们认为毛泽东发动红卫兵起来的战略目的是为了推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与俞平伯——中国文坛上的两位巨匠,在他们为中国文学、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篇”.叶圣陶与俞平伯的友谊,可追溯到1918年,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意气方遭,新文化运动把他们和一大批有志青年团结在一起。在三十年代沉寂多年的文坛上大声疾呼,为“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真实”而创作,成为“流文化运动”的先驱.ig22年,他们与朱自汉、刘延陵创办了新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新诗袂志“诗”月刊,这是“五四”运动以来出现最早的诗刊.此后,他们共同组织“朴社”.合作出版了社文集《剑路》……为…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伟大领袖“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等一系列指示的贯彻落实,地处京津走廊的我的故乡——大城县,先后迎来了近2000名“下乡、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  相似文献   

10.
关于青年研究学科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发展的简要回顾,从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两方面评述了青年研究的学科化现状。研究认为,青年研究的学科化的标志.应该是独立研究对象及其知识体系以及方法论的确立;不论是青年学还是青年社会学.目前仍然处在科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文章从知识体系方面对西方学术成就的借鉴、经验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及研究队伍的整合等方面阐述了对青年研究学科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1980年5月 ,以《中国青年》发表署名“潘晓”的信《人生的路呵 ,怎么越走越窄……》为标志 ,一场规模空前、历时一年多的“潘晓问题”大讨论 ,亦即“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 ,拉开了帷幕。“潘晓问题”大讨论 ,是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转眼间 ,20年过去了 ,我们 ,已经站到了新旧世纪的交叉点上。此时此刻 ,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一番回顾与思考 ,不论是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的合理建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还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真正引起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关注,以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应当是始于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和两年后(1984年)的墨西哥城“国际人口大会”。然而,曾几何时,到开罗“国际人口发展大会”时,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便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成了三个整体性的“老年洲”。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尚不知“人口老龄化”为何物,那么,仅仅20年后的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红卫兵运动现实目标的转换标志着这批青年学生更深地卷入了政治斗争。如果说红卫兵运动的第一个现实目标还是以学生本身的感受和认识为基础的话,那未,第二个目标的确立则完全是受制于政治斗争的结果。由于他们实际上对这一目标一无所知,所能依凭的,就只有热情、盲从和不着边际的理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柏华 《中外书摘》2006,(8):55-55
梁宗岱曾被吴宓称为“中国的拜伦”,他自己却说:“我只有坏脾气这一点像他。”老人从小就脾气火爆。最爱打抱不平。一生打架的次数颇多,在欧洲留学时,一次在一个华人餐馆吃饭,一个德国人骂中国人是懦夫。老人一听便按捺不住,冲上去便打。“文革”时被红卫兵殴打,一次他怒火上来。飞起一脚将一个红卫兵踢出一丈多远。  相似文献   

15.
义举     
嘎尔迪 《老年世界》2010,(19):23-23
1967年7月下旬,夏日炎炎,“文革”运动也如火如荼。 一天,我和弟弟在旗人委的大礼堂前玩耍,忽然,一个伙伴慌慌张张地跑来,说:“快回去看看吧,红卫兵到咱们院里抄家来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对一种有别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现象的界定,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美国,指的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本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特别是西方社会青年反叛运动的崛起,青年亚文化又获得了新的内涵,成为“一种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信念完全分离的反文化现象”,①当然,青年亚文化与青年越轨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但从亚文化角度分析青年越轨行为无疑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对此,目前所见的比较系统的资料当推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有关青年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的研究。②事实上,众所周知,从亚文化角度研究并建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将带来什么?”这是中国摇滚歌星谢辰强的呐喊声。自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来,每一代的中国青年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个性,从50年代的理想主义到80年代的愤懑。中国青年已成为公众注意的中心,那么,他们在90年代会是怎样的呢? 根据中国官方的界说,当代全国青年——这些从14到25岁的年轻人,总共有3亿  相似文献   

18.
以画说世     
《中国社会导刊》2010,(17):10-10
闲人群落 在各大发达城市的免费休闲场所,都有许多不老的养老人群。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使“红卫兵年代”的他们成了“撑不着、饿不着”的“闲人”。他们靠退休(或提前退休)金生活,他们有技术却在再就业行列之外,只好“攒堆儿”唱歌跳舞、下棋打牌……其实,这个闲人群落对社会还有很大的“可利用价值”,只是社会缺乏对这部分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起步于80年代初的中国青年研究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期间我们曾有过创业的喜悦,也尝到了徘徊的苦恼。当历史已跨进90年代,认真总结和冷静反思十年研究得与失,是十分必要的。青年研究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生存,它必然会朝着其自身的逻辑基线延伸、发展,80年代中期“青年学科化”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学界的某种自觉意识。近年来有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一、理论分析框架对如年代以来有关青年发展(包括总体的和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调查数据做一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倪离现象虽然仍然存在,但与80年代不同,青年的偏离并不构成青年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相反,盼年代的青年更主要地是表现出与业已更新了的社会主文化的一种“亲和”。在社会的不断青年化和青年的不断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与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和状态。青年激进行为的退场与社会对青年指责之声的相对减少并存。青年发展的这一客观状况启示我们,应当从新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